文劉玉張宜軍
李天來:教育是農業育人如育苗
臉膛黑里透紅,身材高大魁梧,聲音洪亮有力,沈陽農業大學教授李天來給人的第一印象并不像一位久坐實驗室搞研究、在黑板前激揚文字的教師。
他有著很多稱呼:“院士”“副校長”“教授”“專家”“老師”……眾多稱呼中,李天來最自豪也最喜歡的是“老師”。工作30多年來,李天來從未離開過教學崗位。他人在哪兒,哪兒就是他育人的課堂。他始終認為,“一流大學靠熏陶”“教育是農業”“育人如育苗”。
不久前,他當選教育部評選的2016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成為十位獲此殊榮的教師之一。
1955年11月出生于農村的李天來對農業并不陌生,當他接到沈陽農學院錄取通知書時卻茫然了:“讀了后除了干農活還能干啥?”進入大學后,他越學習越感到農業對于國家繁榮富強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
蘿卜、白菜、土豆是我國北方老百姓以前冬季餐桌上的“老三樣”。北方冬季動輒零下二三十攝氏度,滴水成冰。怎樣才能讓北方老百姓在冬季吃上番茄、黃瓜、茄子等新鮮蔬菜呢?
當時,北方冬季種新鮮蔬菜的普遍做法是在大棚里生爐子加溫,但燒煤費錢,賣菜掙的錢到頭來所剩無幾。如何不用或少用煤?李天來想到利用太陽能。他下定決心研制一套鄉親們用得上、用得起的溫室設備和配套蔬菜生產技術。
不同地理緯度太陽輻射的變化,溫室建造方位、采光屋面形狀、斷面結構與太陽能截獲的關系,溫室內土壤、作物、后坡和墻體等物質與蓄熱保溫的關系……從此,這些成了李天來研究工作的重要內容。
30多年間,李天來不斷改進溫室設計,挖掘溫室采光、保溫和蓄熱能力,探索低溫弱光下主要果菜栽培配套技術。不斷換代的節能型日光溫室將冬季不加溫生產果菜的地域一次又一次地向北推移。
2010年,第四代節能型日光溫室面世,冬季生產地域再次北推300公里到吉林通遼,將果菜冬季不加溫生產區由北緯40.5度北移到43.5度,將夜間室內外溫差提高到39度,并開創了-28℃以上寒區日光溫室不加溫年畝產果菜2.5萬公斤高產先例。
李天來的節能日光溫室不僅豐富了北方寒區的“菜籃子”,其研究成果也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黃淮流域等18個省份推廣應用,面積達1684萬畝,增收649億元,鼓起了菜農的“錢袋子”。
1985年,李天來東渡日本山形大學農學研究科深造,獲得碩士學位后受到日本筑波大學和多家企業青睞,但他毅然選擇返回母校。他說:“我的根在中國,我是農民的孩子,要對得起鄉親,做有益于鄉親們的事情。”
與做人一樣,李天來對待試驗同樣一絲不茍。20世紀90年代還沒有控溫設備,為了研究番茄苗期低溫對畸形果形成的影響,他利用冬夜自然溫度進行各種處理試驗,連續工作30多天,最終確定了溫度管理技術。他把試驗溫度誤差控制在1度,天寒地凍中為了特定的溫度常常等待幾個小時。
青島農業大學教師楊延杰是李天來的學生,至今仍牢記著老師的話:“試驗處理獲得的數據是要用來指導生產的,不能有‘差不多’‘可能是’等情況出現。”李天來要求試驗用的秧苗必須整齊一致,整地施肥、秧苗株行距、定植深度和灌溉等要處理準確,他跟學生、工人一起干活,確保試驗各個環節處理可靠。
李天來的研究取得成果后,經常有人“提醒”他抓成果轉化就能賺大錢。每當這時,他都嚴肅認真地說:“我的工資是國家給的,科研課題也是國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報國家、回饋社會。”
他的行動正如其所說。30多年來,李天來奔走各地,為農民們提供科技服務均分文不取。為鼓勵農民采用新技術,他許諾:“賺錢是你的,賠錢算我的。”每當看到鄉親們豐收,他比鄉親們還高興。
站在講臺上的李天來,總能吸引學生們的心神。在他的課堂上,隨時有最新的科研進展被融入教學,總有實物教具讓學生大開眼界,總有拍攝于生產現場的照片讓學生身臨其境。
在國內,設施園藝學科和設施園藝重點實驗室最早誕生于沈陽農業大學,這兩個學術平臺是李天來一手組建起來的。他以敏銳的眼光、開闊的視野,帶領學科開拓發展。2009年,蔬菜栽培教學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團隊;2002年,蔬菜學科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10年,他講授的設施園藝學課程入選國家級精品課……
而李天來的關注點不僅僅是科研進展和學生學習,他更重視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生們感到迷茫或遇到困難時,都愿意找李天來談談,從他身上感受摒棄功利與浮躁的堅守。
每個學生研究內容各有不同,李天來對他們從文獻閱讀、選題立項、制訂方案、設計實施,直至論文撰寫、畢業答辯等各個環節,都親力親為、嚴格把關。
張曉林是李天來的博士生,如今已經畢業留校。他和同學修改畢業論文時,經常是頭一天把修改稿發給老師,第二天就能收到老師的回復。他說,老師回復郵件的時間大多是凌晨一兩點鐘:“看著那密密麻麻的修訂與批注,大到一個段落,小到一個字母、標點,很感動。再也無法容忍自己浪費時間,粗心大意了。”
李天來與學生成長同行,亦師亦友亦父,嚴慈相濟。學生學習、科研不認真,他嚴厲批評;學生試驗出了問題,他幫助分析原因,尋找解決辦法;學生參加學術演講,他字斟句酌幫助修改幻燈片,想到好主意便找學生商討,還召集課題組成員聽預演;學生生病,他細致安排,周到照顧;學生家庭條件不好,他給提高助研津貼……
李天來說:“這些學生是科技的火種,是為社會、為‘三農’培養的師資,是國家寶貴的人才。我既然做了導師,就要負責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