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永新
“未來科學大獎”撬動我國科技創新
前不久,首屆“未來科學大獎”一經揭曉,很快刷爆網絡。據報道,該獎項是第一個由大陸企業家捐資設立的科學大獎,被稱為企業界與科學家的熱情“握手”。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有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兩個獎項,每年在這兩個領域內分別評出一位科學家。設立該獎項的初衷是通過獎勵對社會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啟蒙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影響社會風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學,實現中國的“科學夢”。
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一流科技強國的當下,企業家出手相援體現的是對科學的尊重、對科研的支持。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泉、科技強國的基石,如果不能在基礎研究特別是原創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很難實現從“跟跑”到“領跑”。而目前我國科研的軟肋恰恰是基礎研究。雖然近些年我國的科技經費逐年穩步遞增,但支持基礎研究的經費僅占總研發經費的5%左右。由于得不到應有的經費支持,加上不小的生活壓力,青年教師逃離科研的現象時有發生。在科技發達的國家,企業家支持、社會捐贈是基礎研究經費的重要補充,“未來科學大獎”的出現,為我國社會力量支持科研打開了良好的開端。
支持、捐助科學事業其實是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的應有之義。比如,全球規模最大的非營利性醫學科研所——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就是由美國航空工程師、企業家、電影導演霍華德·休斯在1953年出資成立的,目前該研究所無償資助了許多一流實驗室,培養了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包括前不久去世的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
捐資設立科技獎項也是企業家支持科學事業的重要途徑。在我國,香港的多位企業家先后捐資設立了多個獎項,包括備受贊譽的何梁何利獎、邵逸夫獎等;舉世公認的諾貝爾獎就是由集化學家、企業家于一身的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委托他的后人捐資設立的;就在2012年,俄羅斯的電子商務企業家尤里·米爾納,出資設立了全球最高獎金科學獎,每位獲獎者的獎金高達300萬美元。
得益于改革開放和科技的進步,我國已涌現出許多在亞洲乃至全球知名的優秀企業家。常言說,取之有道、用之有方。行有余力的企業通過各種方式支持科學、助力科研,正當其時、恰逢所需。當越來越多有遠見、有情懷的企業家與科學家“握手”、共同推進我國的科技事業,科技事業才能更繁榮,創新之路才能更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