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功海
【設計說明】
黃厚江老師認為,一堂課成功與否,教學憑借的設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優秀的課堂教學憑借設計,對一堂課的成功常常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一個不適當、不成功的教學憑借設計也會導致一節課的失敗。《邊城》,無論其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離我們很遙遠的故事,還是其“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主旨,抑或是作品所顯現的抒情格調,等等,都給教學帶來了難度。那么,如何能讓學生有效地閱讀作品,高效地進行《邊城》小說節選的教學呢?除了對小說進行整體閱讀或介紹,或者輔以影視觀賞之外,筆者以為,將結尾作為教學憑借,進行教學設計,便能有效地引領學生感知情節,親近人物,品讀語言,深掘意旨,領略風格。
【教學目標】
1.以結尾為教學憑借,展示問題、感知情節,親近人物。
2.討論交流,品讀語言,深掘主旨,領略作品的特有風格。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借葉圣陶的話,突顯“文字”在閱讀上的橋梁作用,引領學生披文入情。
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2.看過電影《邊城》和課文節選后,結尾那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通過課件展現預習問題:
(1)儺送會不會回來?
(2)翠翠會不會離開?
(3)這樣的結尾如何?
今天,我們就是要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的思考和交流,具體品讀《邊城》(節選)。
二、深入品味
先是分組討論,之后,每組選一位代表進行發言,深入探討,品味作品。
1.儺送會不會回來?
明確:儺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樂觀的完美主義者,自然可以將這結局想象得完美;而悲觀的缺憾主義者,自然將這結局想象地殘缺。學生的討論自然也會從這兩個角度進行思考,并加以自我的判斷,最后,在各組、兩種主張的交流中,加深了對小說的理解,進行提升閱讀能力。
2.翠翠會不會離開?
明確:翠翠“也許走出來了,也許永遠地生活在邊城之中”,這是兩選一的回答。兩選之下,前者將翠翠的性格做了樂觀的加工——勇敢地走出去,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小說的結局也因此呈現亮色;而后者則將翠翠的命運悲情下去,將這愛情的悲劇深化,自是動人心扉。
3.這樣的結尾如何?
明確:留白天地寬,《邊城》的結尾,其實體現的是一種空白藝術。只是這里“空白”是由文字構建的。無論是“回來”,還是“不會來”,“離開”,還是“不離開”,這答案留在那里,成為“空白”,讓讀者自己“填補”。而正是在這不同人的不同的“填補”之中,小說的結尾自是給人以品味之無窮了。
【附教學實錄片段】
生一:《邊城》的結尾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謎題。二老究竟會不會回來?小說就在這樣一個平平淡淡卻又謎樣的意境中結束了。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樣一個結尾不團圓,沒有符合大家的心理。可若真按照其他幾種方法結尾卻不免落了個俗套。《邊城》是一部寧靜清新的作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安逸、微妙。“二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人以無限的空間,無論是對于樂觀的完美主義者,還是悲觀主義者都是可以自己想象的,與斷臂的維納斯有異曲同工之妙。
師:雋永之作在結尾,結尾顯藝術魅力。魅力來自于想象,想象是對作品的心靈感應,用心去感應作品中的人物、情節。“斷臂的維納斯”的類比很見品味!
生二:《邊城》的結尾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在人們的頭腦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美好的結局。其實,作為沈從文自己也無法預料未來會是怎樣:也許翠翠走出來了,也許永遠地生活在邊城之中。小說的最高境界莫過于給讀者留下一個想象的空間,讓讀者都有一種屬于自己的結局。所以像這樣一本《邊城》的出現,更意味著閱讀的主體已經不僅僅是作者,而更在于閱讀者。不難想象每個讀者都可以留下一段美麗的結局。再者,沈從文寫書的目的,是讓物欲橫流的今天的人們都再次回歸自然,回味人之間那種最純真、最樸素的關系。翠翠的結局是悲傷的,但是“明天”就會很好,或許更差。隱約之中有種“兩難”的意味,這樣的意味更是文章高妙之處。
師:已經觸及小說主題了。沈從文《在昆明的時候》里說:“美字筆畫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意義的人卻很少。”《邊城》是“美”的,然而美很有些時候就在作品所留下的想象空間里,如《邊城》結尾所留下的想象空間。這想象的空間除了小說的畫面、人物,也包括小說的結局。可以判斷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隱含了對現實生活古老美德和價值觀失落的痛心,是對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生三:我認為這個故事只有一個結局,或者書沒有結局。生命永遠在延續,有什么結局可言呢?要實在要說有一個結局,那便是在寫完這書的最后一秒,時間定住了。儺送永遠那個十八九歲的儺送,翠翠永遠是哪個十五六歲的翠翠。儺送的狀態就是“走了”,翠翠的狀態就是“等著”。這就結局了。書中的故事沒有終結,卻是永恒了。
師:在“有”與“無”之間闡釋著小說的結尾,而正是在這兩字之間永恒著作品的藝術魅力。
三、課堂小結
視覺媒體輔助之下,對文字的思考與挖掘顯得有些蒼白的情景之下,如何讓閱讀課成為閱讀文字、想象文字空間的課,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課題。文字是形音相結合的造型,文字的組合便有了“空白”,而“填補”了這“空白”,便品出了“意味”。從操作層面上說,選擇適當的教學憑借顯得至關重要。《邊城》結尾即是有效而高效的教學憑借。面對結尾這一小說的有“意味”文字,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閱歷、結合小說的人物、情節及背景等發表自己見解,“填補”屬于自己的“空白”,享受到真正的語文學習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