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龍
詩詞鑒賞作為中學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旨在于培養學生對于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讓學生在詩詞鑒賞中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燦爛輝煌,領略古典詩詞之美,汲取古典詩詞精髓,陶冶自我情操,熱愛中國古典文化。另外古典詩詞的鑒賞也是高考的重點考查內容之一,因此,學習詩詞鑒賞方法,提高詩詞鑒賞能力,是高中學習的一項最基本的能力。
中國古代詩歌創作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就是虛實結合的表現表現手法。“虛”和“實”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之一?!皩崱敝缚陀^地反映繪畫對象,“虛”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虛”是指知覺中看不見、摸不著的虛幻世界和夢境等。“實”是指客觀存在的實象、事實、實境。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有時能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有時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
在虛實結合的古詩詞中,情感表現有一種值得我們關注技法——化虛為實。在用這種技法去賞析詩歌時,我們首先把握詩歌中虛的情感是什么樣的情感,化作了怎樣的實景,虛與實之間是怎樣轉化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贏得千百年來無數讀者的傾心,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李煜的這一名句只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正是因為他出神入化地運用了化虛為實的表現技法。深入地來看,詞中的虛正是他心中廣闊深沉而無法排遣的愁情。依據詞人的人生經歷來看,從一個帝王淪落為階下囚,江山已失,故國不在,雕欄玉砌為人所有,佳麗朱顏滄桑憔悴,更為可悲的是春花秋月依舊,而自己卻失去了最基本的人生自由,更不用說人格尊嚴,此時此刻詞人心中悔恨、悲痛、憂愁是可想而知的。那么詞人怎樣將心中的愁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呢?詞人將心中無法言傳的愁比作滔滔不絕的長江水,形象、具體、生動,達到了直抒難奏的效果。
古詩情感的表現中像這樣化虛為實的技法的運用是非常普遍的,在唐宋詩詞中尤其突出。
在唐代“李杜”都是運用此法的高手。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中“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一句,就是將無限的離情別意在比較中化作萬里東流的長江水生動地傳達出來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這首小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抒情,贊頌了真摯、深厚的情誼。妙處在于結句的比物手法的運用,化虛為實將無形的情誼轉換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自然而耐人尋味。詩圣杜甫的千古絕唱《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聯,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借用無邊落木和滾滾江水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郁而悲壯。除“李杜”外運用此法的還有許多許多高手,比如許渾、小“李杜”等。許渾《謝亭送別》中“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一句,也是這一技法廣泛應用的很好例證。
在宋詞中更是將化虛為實的技法運用到了極至。賀鑄,賀梅子就是將這一手法運用到家的高手。《青玉案》中化虛為實、清麗幽美的比喻,是最為人傳頌之處。驚鴻一瞥而懷想至深,真誠戀慕卻兩心如隔,那一份愛的感傷和寂寞是十分古典而詩意的!而其內涵和意義又不唯愛情本身,佳人有幽鎖深閨、華年虛度之慨,自己也有沉淪下僚、寂寞終老之悲。借美人以自傷,借煙草,風絮,梅子雨來說愁。真是“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p>
從“李杜”、李后主到賀鑄、李清照再到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的《仙呂·點絳唇纏令·尾》“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正宮·端正好·收尾》“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保┪覀兙蜁l現在古典詩詞中,化虛為實的表現手法的運用是十分普遍的。如果我們能關注到這一點,并能從這種表現技法入手去鑒賞詩詞,會使我們更容易把握住關鍵,切中主題,給我們解決很多難題。
詩人詞家寫作總是要借助一定的技巧手段來傳情達意,我們解讀與鑒賞詩詞,就應該從技巧手法入手,引導學生從個例到普遍,從特殊到一般去認知感受,真正達到教一點,會一片,懂一首,會一類,先教而后不教的教學目的。學習古典詩詞鑒賞中的虛為實的技法,也正是這種教學理念的體現?!鞍挾〗馀?,游刃有余”。其根本原因在于熟知對象,掌握了規律,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因此筆者認為,掌握一些詩歌表現手法,學會一些詩詞鑒賞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