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云松+何莉+朱莉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rgraphy)成像技術檢測全身類腫瘤并查找病灶的臨床研究應用。方法:對本院使用磁共振PET成像技術檢測全身類48例已發現腫瘤患者尋找原發病灶進行分析。結果:48例通過病理發現的腫瘤患者中,檢測原發病灶和是否轉移的診斷中,磁共振掃描僅20例對原發病灶進行準確評估,在常規磁共振掃描基礎上加以全身類PET成像技術則可以對46例腫瘤患者進行準確評估,檢測準確評估率為9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磁共振PET成像技術對檢測全身類腫瘤并且尋找原發病灶有著精確、無輻射及不需要注射造影劑等優勢,并且對人體完全無副作用傷害,適合健康體檢人群和腫瘤分期治療患者,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磁共振; PET; 全身類腫瘤; 查體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research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rgraphy) imaging in detection of systemic tumors and finding of lesions.Method:The data of our hospital used MRI PET imaging technology to detect 48 cases of systemic tumors had been found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focus were analyzed.Result:48 patients with primary tumors detected by pathology,only 20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primar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All PET imaging was performed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he accurate assessment rate was 95.8%,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Magnetic resonance PET imaging has accurate,nonradioactive and contrast agent-free advantages in the detection of systemic tumors and the search for primary lesions and does not produce any side effects to human body.It is suitable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stag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ancer,and it is worth to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PET; Systemic tumor; Physical examin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Jingdezhen City Peoples Hospital,Jingdezhen 33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0.033
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醫學科技水平也不斷提升,預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意識也越來越強。每年堅持做全身體檢的人數持續增長,而早期檢測出腫瘤會提高治愈率,在初診后疑似有腫瘤時使用磁共振(MRI)全身類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成像技術檢測評估確診率也較高[1-2]。相較與PET-CT技術檢測的輻射損傷,磁共振全身類PET成像的優勢在于無輻射、不用注射造影劑等[3-6]。PET-CT檢測費用高昂,而且操作繁復,同時還要受注射藥物限制,而磁共振全身類PET成像技術在查找發現腫瘤病灶的各方面具有高敏感性,能檢測到腫瘤的原發病灶而且能發現其是否轉移,這在一程度上已經達到與PET-CT相似的效果。磁共振全身類PET在腫瘤的分期方面有巨大潛力,但是對于病變的細節分析則是有限的,而常規磁共振掃描能彌補這一細節缺點。本次研究重點分析磁共振PET全身類成像對腫瘤的檢查與原發病灶的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本院已發現腫瘤的48例患者分別進行普通磁共振及磁共振全身類PET成像檢查,男39例,女21例,年齡39~79歲,平均(52.0±11.3)歲。
1.2 方法 在常規MRI掃描檢查的基礎上加上類PET成像技術分析來準確評估。使用PHILIP SL 1.5T磁共振儀。在根據不同的檢測部位的提點進行常規掃描,和日常的檢測方法是一樣的。將WB-DWI掃描的范圍從頭到腳底的全身水平進行掃描,可以自由呼吸模式,進行分六至八段軸位進行掃描。圖像參數:TR 13 600 ms,TI 170 ms,TE 79.0 ms,b值800 s/mm,層間隔1 mm,層厚7.0 mm,FOV phase 100%,FOV read 430 mm。根據WP的工作軟件對掃描完成后的原始圖像進行三維融合圖像處理,在重現出3D-MIP圖之后進行黑白之間反轉獲得全身類PET圖像,與PET-CT的整體圖像類似。根據圖像的質量進行評定診斷分析腫瘤的原發病灶和轉移病灶,對病灶周圍的組織進行觀察分析。像質量分等級觀察分析評估,圖像的質量可分為較好、一般、較差。如較差的圖像的則會有多偽影,病變位置不清楚。能用作診斷,一般的圖像則會有些許偽影或者變形,但是可以看到病變的位置,是可以用于診斷的。而較好的圖像則沒有偽影,圖像完整、分辨率高,對于確診依據最佳效果。根據圖像的質量來評估診斷分析后對于腫瘤的良、惡性、腫瘤的位置及組織侵犯行不同的治療手段并根據病情推進或減緩分別再次做磁共振全身類PET檢查來判斷患者的病情程度。
1.3 圖像分析 在此次研究中,在具有豐富臨床診斷經驗的兩位影像學醫師針對圖像進行雙盲法的獨立分析。分析檢測48例健康人員的全身是否存在腫瘤和對12例已發現腫瘤尋找原發病灶,在通過常規磁共振MRI掃描進行的檢測加以全身類PET成像技術,并評價做出確診評估。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臨床研究數據均采用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處理,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數據的比較,以率(%)表示計數的資料,采用 字2檢驗進行數據的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48例腫瘤患者中,磁共振全身類PET成像檢查共發現48個原發病灶,發現28個轉移病灶,但常規磁共振掃描僅發現20個原發病灶和11個轉移病灶(P<0.05)。48例已檢測腫瘤患者發現6例經臨床研究證實為良性病變,此6例腫瘤患者每個病灶的ADC值雖然在正常區域降低,但是降低幅度<30%。其中常規磁共振掃描能確診組織侵犯達24處,而在常規磁共振基礎上加以全身類PET成像技術則發現組織侵犯達29處。12例常規檢測和病理確定的腫瘤患者中,常規磁共振掃描僅對7例腫瘤患者的原發病灶進行準確評估,在常規磁共振掃描基礎上加以全身類PET成像技術則對46例進行準確評估,檢測準確評估率為93.7%。常規磁共振與磁共振全身類PET成像確診結果對比,見表1。
3 討論
磁共振全身類PET成像的原理是擴散加權成像WB-DWI(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技術[7-9],在人體的肌肉、脂肪及各個器官等全身背景組織的信號基礎上,可以突顯腫瘤的病變組織,加強病灶部位的對比,這時可以清楚地通過圖像顯示出腫瘤病變,提高腫瘤的準確檢出率。在以往的檢查手段中,PET-CT作為一項高效檢測病灶手段雖然深受醫院推廣,但高昂的價格讓很多人群在檢查前望而卻步,放棄使用這項檢查,其次是其具有輻射。而磁共振全身類PET成像作為一種前沿的新型功能性全面的成像技術,以及一次性完成全身覆蓋掃描和發現原發病灶的高敏性等優點[10-12]。在發現腫瘤、原發病灶、轉移病灶、組織侵犯、腫瘤分期和療效評價等均具有優勢。磁共振全身類PET成像技術在很多方面達到了與PET-CT的類似功能,此檢測方法快速、便捷、費用合理、無輻射等優點更適合在臨床推廣應用。
48例通過初次檢查和病理評定患有腫瘤的患者,均在初次使用磁共振加以全身類PET成像技術進行了評估確診。磁共振全身類PET成像技術是一種通過發現組織細胞的水分子運動中的強弱來確定細胞組織的生理以及病理狀態[13]。病理狀態中的細胞分子和細胞膜結構遭到破壞等一系列變化運動,此時水分子擴散發生狀況改變[14-17],DWI圖像中的信號就會發生異常顯示。腫瘤病變位置在圖像上均呈現高信號,通過黑白反轉之后,在磁共振全身類PET圖像上則呈現融合對比,這一差異正是磁共振全身類PET成像的高敏感優勢所在。部分研究表明,根據ADC值可以鑒定惡性或者良性腫瘤[18-19]。
此次研究中,48例通過常規檢測和病理確診的腫瘤患者中,常規磁共振掃描僅20例對原發病灶進行準確評估,在常規磁共振掃描基礎上加以全身類PET成像技術則可對46例進行準確評估,檢測準確評估率為95.8%。在本次研究中發現,在常規磁共振掃描中發現組織侵犯34處,分別為肝部9處,腸部11處,腎囊腫3處,子宮宮頸6處,乳腺5處。常規磁共振掃描基礎加以全身類PET成像技術發現組織侵犯達42處,其中恥骨2處、坐骨1處、淋巴結結區域3處。常規磁共振掃描容易忽視部分難以發現的組織侵犯,具有一定的漏診率。已經確診的48例腫瘤患者通過常規磁共振掃描加以全身類PET成像技術共發現48個原發病灶,并且發現28個轉移病灶,但常規磁共振掃描僅發現20個原發病灶和11個轉移病灶(P<0.05)。在常規磁共振掃描基礎加以全身類PET成像技術不但能提高常規磁共振掃描未檢測到病灶的檢出率,而且全身類PET成像技術的優點在于評定病灶的良、惡性,發現病灶周圍組織是否侵犯,加以評定確診。常規磁共振掃描和全身類PET成像技術的相互結合能盡早發現病灶,降低漏診率,為腫瘤患者治療分期提供依據、提高患者生存率都是非常重要的檢測依據[20]。
所以在常規磁共振掃描的基礎上加以全身類PET成像兩者相結合圖像能夠互相融合達到PET-CT成像的效果,可以一站式檢查就能夠有效的評估腫瘤的位置、腫瘤的性質、分布等全方位的圖像分析。它的應用前景應該得到更多的發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夏黎明,楊秀軍,王明帥.應用磁共振全身類PET成像技術進行腫瘤普查的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2012,7(20):1150-1151.
[2]孫秋德.磁共振類PET成像對惡性腫瘤轉移的檢查診斷價值[J].實用醫藥雜志,2015,4(4):338-339.
[3] Vandecaveye V,De Keyzer F,Vander Poorten V,et al.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alue of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for nodal staging[J].Radiology,2013,4(11):119-120.
[4]張振勇.磁共振類PET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7):89-90.
[5]王櫻花,黃暉,龔洪翰,等.利用MR全身類PET成像加原發部位常規掃描對惡性腫瘤臨床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12(12):2145-2147.
[6]薛鵬,尚英杰,張偉,等.磁共振全身類PET成像在惡性腫瘤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3(7):105-106.
[7] Lin C,Luciani A,Itti E,et al.Whole-body diffusiong-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pping for staging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J].European Radiologu,2010,20(8):2027-2038.
[8] Padhani A R,Koh D M,Collins D J.Whole-body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n cancer:current statu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Radiology,2011,261(3):700-718.
[9]尹所,薛鵬,楊繼周,等.3.0Tesla場強下全身類PET與常規MRI技術對轉移瘤顯示能力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93-94.
[10]胡佳壽,田洪梓,孫金鳳,等.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在體部腫瘤篩查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雜志,2011,9(9):134-135.
[11]夏黎明,楊秀軍,王明帥,等.磁共振類PET成像技術對“健康人群”腫瘤普查的應用[J].中國醫療設備,2012,7(7):89-90.
[12]候毅斌,劉琦,段光峰,等.彌散加權成像對肝癌放射治療療效評價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1):8-11.
[13] Yong-jing Guan,Hua-wei Ling,Ke-min Chen.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in screening metastasis[J].Chinese Medical Scienses Journal,2008,23(3):178-182.
[14]王小藝,吳寧,趙燕風,等.MR全身擴散加權成像與正電子發射計算機體層攝影-CT對腫瘤病灶診斷能力的比較[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47(6):65-66.
[15]郝敬軍,莊偉雄,文海忠,等.健康成年人海馬磁共振波譜與擴散加權成像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2):72-74.
[16]劉輝,閆呈新,李長勤.WB-DWI聯合常規CT/MRI在惡性腫瘤全身轉移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3(2):90-94.
[17]林翠珍,鄭彩琴,黎劍宇,等.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在全身轉移瘤中的應用狀況及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156-158.
[18]黃海珊.惡性骨腫瘤的磁共振征象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4):41-42.
[19]張燕,陳忠明,蔡望忠.1.5T全身彌散加權成像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6):56-59.
[20]季鵬.全身彌撒加權成像在惡性腫瘤遠處轉移中的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4,12(9):67-68.
(收稿日期:2016-05-30)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