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多加,劉劍
(北京第一會達風險管理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資源分享——企業降本增效的新路徑
呂多加,劉劍
(北京第一會達風險管理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目前企業的資源管理面臨保證供應和降低成本的兩難困境,傳統解決方案難以有效滿足企業降本增效的需求,基于風險的資源管理創新解決方案,使得企業能夠使用風險管理的手段,經濟、有效地應對未來資源使用的不確定性,減少采購、節約成本;盤活資產,增加收入。
資源管理;資源分享;降本增效
對于企業來說,一個重要的創新方向,就是要“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資源分享就是通過轉變管理模式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一項重要創新。
企業為了保持生產經營的連續性,都需要儲備如原料耗材、備件設備、產能服務、人力資源、空間場所、專利技術等資源。企業獲取資源的傳統手段主要是采購。但在新常態下,企業往往面臨采購周期和資金成本的雙重壓力下,處于兩難的境地。
一方面,企業如果不提前采購,可能造成供應不及時,乃至資源短缺,業務中斷;另一方面,企業如果提前采購就要占用資金,付出沉重的財務成本,由于未來使用與否與使用多少的不確定性,還往往形成沉淀資產和冗余資源,造成浪費(圖1)。據統計,2015年,全國僅鋼鐵行業的備品備件存貨就高達約324億元,當年計提減值約3.3億元,而當年全行業出現虧損,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利潤-645億元,由盈轉虧,虧損面50.5%。

圖1
目前,很多企業開始縮減固定資產投資,縮小團隊規模。但是,“不添設備不養人”的后果,一方面節省了資金,另一方面則是面對市場機會來臨時,由于沒有足夠的產能,企業不得不放棄寶貴的訂單。
企業資源管理上面臨的兩難困境,主要是源于未來資源使用需求的不確定性。使用風險管理的手段,經濟、有效地評估、應對未來資源使用需求的不確定性,是基于風險的資源分享創新解決方案的核心內容。
具體來說,需要資源的企業可以通過資源分享合同與其他企業建立未來所需資源的分享機制,通過支付遠遠小于直接采購金額的分享費,獲得對方提供的未來的資源買賣或租賃使用的保障,而不必直接采購新的資源。如果企業未來不需要使用該資源,企業可以放棄采購,那企業損失的只是少量的分享費,但卻獲得了和自己采購資源一樣的使用保障;如果未來企業需要使用該資源,那么企業就可以按約定的價格直接購買或租賃該資源,節約了庫存管理成本和資金成本。資源相對冗余的企業,在保障自己的資源供給的同時,可以通過資源分享合同分享出去自己的冗余資源。
企業間進行分享資源,對參與分享的雙方都有明顯的收益。舉例而言,企業A有富余物資。企業A共有6臺發電機組,已經商運多年。庫存某型號電機,單價50萬元,如果新采購,交貨周期1年。該電機屬于專用設備,壽命較長,故障率低,3年檢修一次。企業A合計備貨該型號電機3件。經數據分析,所有6臺機組只需備貨1件即可滿足機組運維需求,因此考慮處置富余的2件電機庫存。企業B有物資需求。企業B共有2臺發電機組,需要該型號電機,尚未采購。管理部門認為,該型號電機更換概率很低,且因為單價較高,希望采用效率更高的解決方案。經協商,企業A與企業B決定建立庫存分享合作關系,合同物資標的是一臺該型號電機。企業A為物資供應方,企業B為物資需求方。
如果企業A和企業B各自采購該型號電機,每家的庫存成本包括(圖2):
一次性支出采購成本=50萬元
年度資金成本=資金利息(7%無限期)+折舊/跌價準備(15年)
=3.5萬元/年+3.33萬元/年=6.83萬元/年
年度庫存管理成本=0.5萬元/年(1%無限期)

圖2
企業A簽訂庫存分享合同后的收益:降低年度庫存成本5萬元,即每年節省68%的年度庫存成本。
企業B簽訂庫存分享合同后的庫存成本(圖3):
一次性支出采購成本=0
年度資金成本=資金利息+折舊/跌價準備=0
年度庫存管理成本=0
年度庫存分享成本=5萬元

圖3
企業B簽訂庫存分享合同后的收益:節省前置一次性采購支出50萬元,節省年度庫存成本2.33萬元/年,或降低年度庫存成本32%。
通過上例,可見,分享優于采購,進行庫存分享后,企業A和企業B在保障各自使用需要的情況下,實際庫存之和降低了50%。
有了資源分享機制,企業獲得了低成本保障供應的新渠道。企業在計劃獲取資源時,將不會首先想到采購,而是分享。因為通過分享,可以用非常少的成本保證企業重大資源的供應,給企業節省大量的資金成本。企業的許多物資都不需要預先購買,防止了浪費。這就降低了企業的資產增量。資源分享機制給需要資源的企業提供了新的供應渠道的同時,也給擁有資源的企業提供了新的利潤增長點。企業通過分享出去自己的資源,變現盤活了現有的資產,獲取了新的收入。這就從物質和財務兩方面減少了企業資產存量。所以,資源分享能夠幫企業在資產增量和存量兩個方向實現去產能。
具體來說,企業通過資源分享帶來的價值包括以下幾項。
4.1盤活社會上庫存資產和過剩產能
2015年底的國家統計數據表明,全國僅制造業大中型企業的存貨就達6.5萬億,其中備件、原料、耗材、在制品等共計4.6萬億。這些資產都是可以作為分享的資源。如果考慮到所有行業,以及產能、技術、服務等其它可以分享的資源,資源分享市場的規模將遠超萬億的規模。
4.2降低企業資本消耗
通過資源分享,企業可以省去形成庫存或產能的大規模的前期投入,并可避免庫存沉淀或過剩產能。可以分享的資源,就是節省的資本消耗。按照上面的估計,節省的資金超過數千億元人民幣。此外,資源分享幫助企業在保證供應的同時,可以大幅降低資金占用(最多達90%)、大幅降低利息支出(最多達90%)、大幅降低儲存成本(最多達90%)。
4.3增加企業的收入
通過把自己已有的資源與他人分享,企業可以獲取現金流的收入,這樣就在保證自己資源供給的同時,增加了收入。這部分收入完全是原來沒有的,等于整個經濟體系增收數千億元人民幣。這樣使現有的企業資源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4.4提高制造業產業鏈的彈性
通過資源分享,企業保證了資源供給,降低了供應鏈受到干擾的可能,增加了供應鏈面對市場波動時的應對能力和從干擾中迅速恢復的能力。
4.5增強企業整體抗風險的能力
加強供應鏈中每個企業的資源彈性,就是加強供應鏈整體抗風險的能力,進而可以減輕整個經濟體系受到外部市場波動的影響。
4.6推動市場化改革
建立企業資源分享市場,使用市場化的方法優化企業資源配置,必將推動整個社會的市場化改革。
4.7完全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分享”的五大發展理念
通過資源分享,創新性地把分享也作為企業管理資源的手段,有利促進了各行業內上下游企業之間以及供應鏈內各環節的協調發展;減少了企業的不必要的資源消耗,實現了綠色和諧發展;推動了企業資源和發展方式的開放,保障了全社會對各類企業資源和發展成果的共享,完全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分享”的五大發展理念。
企業開展資源分享,首先需要對企業已有的包括備品備件在內的各類資源進行梳理,并對未來的市場需求進行風險評估,動態、合理確定企業未來需要的資源規模,并與已有的資源規模進行比較,基于企業對未來資源保障程度和資金成本的偏好,確定需要分享進來資源還是可以分享出去資源,以及分享的價格、數量和時間。
其次,通過互聯網資源分享平臺,發布并日常跟蹤自己的分享資源需求,匹配合適的合作伙伴,并進行溝通協商,確定分享交易條件和合同條款(圖4)。
再次,與合作伙伴簽到資源分享合同,支出少量保障金,獲得資源供應保障或者獲得收入,提供資源供給保障。未來,根據企業的實際資源使用需求,依據資源分享合同,向合作伙伴提出購買或租賃需求;或者滿足對方的購買或租賃需求(圖5)。
[1]工業與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2015年鋼鐵行業運行情況和2016年展望》,2016.2.
[2]中國國家統計局:2015年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15.12.
[3]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24420-2009《供應鏈風險管理指南》,2009.
[4]第一會達風險管理:資源分享市場白皮書,2016.

圖4

圖5
F273.4
A
1671-0711(2016)09(下)-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