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 呂朝陽
一路向北 進京趕考
文/圖_本刊記者 呂朝陽

同塔多回路帶電作業工器具演示
“師傅,去年國慶假期咱們是一起過的,今年看情況,咱們是中秋、國慶都要一起過了。”肖春偉說完這句話時,墻上的時鐘剛剛報過8時的語音。
肖春偉嘴里的師傅朱玉偉正在凝神思考。9月15日,雖然正值中秋假期,他還是狠下心,早早把徒弟肖春偉、周樂超等人從家里召集到辦公室。不為別的,因為徒弟們有項目要“進京趕考”。
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受邀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觀禮,國家電網公司技能專家……扎根基層36年的平頂山供電公司輸電帶電作業班長朱玉偉對自己要求嚴格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成就了他主導的3項填補了國內帶電作業工具空白的創新成果。
但這一次,他的嚴格要求更多來自于愛,來自于師徒情深。他的徒弟肖春偉要帶著“輸電線路運維一體化支撐決策平臺”這項科研成果,于9月19日至21日赴京參加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舉辦的2016年電力行業信息化成果復審。作為師傅,他必須要為徒弟把好關,讓技術成果趨于完美,讓徒弟們信心滿滿地“進京趕考”。
“輸電線路運維一體化支撐決策平臺”項目利用數據庫技術、信息管理及查詢技術,結合輸電線路臺賬、圖紙等多種相關數據,對輸電線路設備進行狀態評價,為輸電線路的運行維護及檢修計劃的制定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避免了按常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周期性檢修和設備更換,每年可節約費用189.8萬元。
這項創新成果是朱玉偉帶領“朱玉偉勞模工作室”團隊于2015年1月立項開展的,目前通過了中電聯對全國電力系統申報的549項成果的初審,進入265項成果的復審階段。正如今年3月27日,河南衛視《對話中原》欄目播出的《大工匠朱玉偉》專題訪談所提出的,朱玉偉團隊秉承“傳承、借鑒、創新”的工作理念,傳承不止,創新不斷。
“小呂,我們今天計劃再進行一次咱自己創新的帶電作業工器具的作業演示,你能去現場采訪拍攝嗎?”9月23日上午,筆者接到朱玉偉的電話后,迅速與他會合趕赴一處輸電線路現場。
簡單采訪后得知,此次作業演示的是“110千伏—220千伏同塔多回路帶電作業方法研究和工具開發”項目中的工器具,朱玉偉的另一位徒弟河南省“技術能手”周樂超將帶著該項目參加9月26日至9月28日的“河南省電力公司群眾創新實踐活動項目發布”評審。
該項目研制的配套作業工器具設計獨特新穎、操作簡單,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2項,對多回路輸電線路帶電作業具有重要意義,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推廣應用價值。朱玉偉對這一項目同樣寄予厚望,期待該項目也能獲得佳績,最終也赴京參加“國家電網公司運檢業務群眾創新實踐活動項目”的評審。
朱玉偉,像一面旗幟帶動身邊的人沉下心來鉆研技術,成功開辟了一條技術成才的陽光大道,也為深愛的輸電線路專業儲備了一批雄厚的技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