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明
(山東大學 山東濟南 250061)
生態文明視域下健康體育的發展機制研究
馬雪明
(山東大學 山東濟南 250061)
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和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出臺,健康綠色生活方式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大眾的推崇。生態文明建設也逐步參與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必然存在著部分不和諧因素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此,有必要對健康理念進行重新定位,以便于促進人類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在對我國居民健康狀況及鍛煉情況進行分析后,不難發現我國居民鍛煉意識正逐步增強,但在鍛煉中仍存在著因基礎鍛煉知識不清晰而導致運動損傷等情況的發生,對此,該文提出了健康體育的發展機制,以期將健康體育推廣至各類人群。
生態文明 健康 體育 研究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五位一體”首次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治理體系中。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到應建設健康中國、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更高層次的需求,培養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無論是黨的十八大報告還是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他們著眼的都是惠及民生的大事,其目的都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促進人類的全面發展。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目標就是為了人們生活更加健康,形成這種健康理念已經被提升到歷史的新高度。而從體質健康的個體而言,運動無疑是健康體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體現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精神與物質不斷進步的重大成果。他已經不僅僅是國家的任務,而是落實到我們每個個體身上的責任。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國家未來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要追隨綠色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方面和全過程。和諧的生態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且唯有形成文明的生態環境,人類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從個體而言,潔凈的生活環境、友好的人際關系都是促進個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最直觀的體現。雖然,國家、社會、個體等對生態文明的現狀都有較清楚的認識和了解,保護生態文明的意識有所增強,各相關文件也陸續出臺,但關于生態文明仍舊存在不少問題。
經濟迅猛發展、利益驅動前進的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面臨著巨大考驗。無論是經濟方面公司卷款潛逃,還是道德方面“扶不扶”問題的出現,都預示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在向畸形化方向發展。長此以往,將會使人們不相信社會、不相信他人,導致心理亞健康現象的普遍。
水資源匱乏、水體污染嚴重、大氣環境惡化、臭氧層破壞、土壤酸化鹽漬化嚴重等都將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而造成這一系列問題產生的罪魁禍首也是人類。如果沒有可飲用的水、土壤貧瘠沒有糧食,如果海洋污染嚴重、空氣污染指數直線上升,人類連生存都成了問題,又談何健康、談何小康生活?
然而,在上述諸多不利于生態文明的現象歸根結底亦是影響著人類自身的健康,要想從根本上改善人類日漸趨于亞健康的狀況,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從根本上認清健康理念的重要性。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加強個體身體、心理、社會、道德等多方面的健全,促使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健康的真正意義。
無論是從身體上、心理上還是從道德行為上、社會適應上,無論是青少年還是中老年,人類整體的健康狀況日益趨于亞健康狀態。而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途徑之一,要想改善目前人類的健康狀況,體育鍛煉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3.1我國居民健康現狀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健康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內地城市白領中有76%處于亞健康狀態,其中接近六成處于過勞狀態。35~50歲的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齡平均比實際年齡衰老10年,健康狀況明顯降低。[1]而人們所關注的青少年體質連年下滑、“過早死”等現象的出現,也能說明我國居民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無疑是源于巨大的社會壓力和繁重的課業壓力致使人們沒有絲毫可以喘息的時間。夜以繼日的超負荷工作,身體得不到應有的休息和放松,潛藏在身體內部的問題逐步浮現,從而導致亞健康狀況的一再惡化。
3.2我國居民體育鍛煉現狀
自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我國居民健身意識日趨增強。調查數據表明,過去7年來我國全民健身事業快速發展,城鄉居民體育鍛煉的參與度大幅提高。2014年我國城鄉居民中有33.9%(含在校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比2007年增加了5.7個百分點。[2]雖然在國家不斷強調健身的大環境下,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呈上升趨勢,但仍需將全民健身及終身體育的意識推送到更廣大的人群中去,所以全民健身計劃應在目前的基礎上持續強化落實。與此同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居民是否真正掌握了正確鍛煉方法的問題、居民鍛煉的方式方法是否會對健康造成隱患等也是人們目前無從考究的問題。
3.3健康體育的影響因素
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參與體育鍛煉的人也隨之增加;隨著賽事審批權的放開,豐富多彩的體育賽事活動也逐漸增多;隨著國家對體育更加重視,健身鍛煉場所跟著擴大。一切看似朝向積極方面發展的背后,卻帶來了更多的問題。沒有掌握正確鍛煉方法的人,面臨著運動損傷的隱患;沒有后勤保障的體育賽事活動,面臨著意外傷害的隱患;沒有質量保障的運動器械,面臨著人身安全的隱患。以上諸多方面皆違背了健康體育的初衷。形成科學的健康體育生活方式,其關鍵點是培養科學的體育行為。導入“健康體育”理念的鍛煉行為,將與科學緊密結合,促進居民形成健康體育生活方式。
不可否認,體育鍛煉對增強體質、調節心理、抒發情緒、溝通交流都有重要作用,經過國家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有33.9%的居民經常進行體育鍛煉,且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在此良好的基礎之上,國家應再接再厲鼓勵大眾參與到體育鍛煉中。更重要的任務是借鑒國外的體育鍛煉理念,擴大健康體育理念的普及范圍,使更多的人了解健康體育理念、參與健康體育鍛煉。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4.1樹立正確的健康觀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決定著一個人的思想境界、行為準則和道德情操。而在這個腫瘤年輕化、心血管病年輕化、新的病種層出不窮的社會,樹立正確的健康觀是刻不容緩的。健康不僅僅是對自己而言的,他還是對家庭的責任和對社會的貢獻。這就要求人們不僅要適量運動、保持樂觀的心態、保證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營養,更要抽出時間聽健康講座、掌握營養知識,從多方面了解健康深層次的內涵,在不斷地認知中樹立正確的健康觀。
4.2掌握基礎的健康鍛煉知識
我國目前已有部分人群能夠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并能夠經常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但由于我國對健康鍛煉知識的普及還未達到能夠滿足居民鍛煉需求的層次,再加上居民自身防范意識不強,造成不科學鍛煉現象時有發生,從而影響鍛煉的效果,更嚴重者將造成運動損傷。據此,國家可加強基礎鍛煉知識的宣傳,例如:在社區、單位或是商場、街道不僅宣傳節約用水、防火防電等常識,還可對如何正確鍛煉、什么情況不適合鍛煉等基礎性問題進行相應的宣傳,也可不定期安排體育鍛煉講座,普及相關知識。
4.3形成適合個體的鍛煉模式
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鍛煉基礎等都會對應著不同的鍛煉模式。形成一個適合自己的鍛煉模式、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鍛煉模型,對于每個個體而言都是使鍛煉效果達到更佳的方式之一。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鍛煉項目,根據自身的基礎,結合大環境的整體情況制定一個適合自身的運動處方,并嚴格按照運動處方進行有規律的鍛煉。在經常鍛煉的基礎之上提高鍛煉的質量,使體育鍛煉更有利于健康、有利于生態文明。
4.4避免運動損傷的產生
預防運動損傷不僅可使自身免于病痛的折磨、更有效進行鍛煉,對于運動員而言還可以延長運動生涯,從而降低國家培養運動員的代價。對此,應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結合目前各個項目常見的傷病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鍛煉形式或訓練計劃,盡量避免運動損傷現象的惡化。并對已經存在損傷的情況,進行較專業的損傷康復,防止傷病情況的加重。在普及健康鍛煉基礎知識的同時可適當強調鍛煉時應注意的部位和可能造成的損傷,從鍛煉初始階段就提高鍛煉者的防范意識,盡最大可能避免運動損傷的產生。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大計,發展健康體育是增強人民體質和促使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應積極響應十八大的號召,追隨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推廣健康體育理念,達到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小康生活。
[1]季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9):72-80.
[2]陸小成,駱慧菊.生態文明視域下體育產業低碳化研究進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1):33-35.
[3]陳玉忠.論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當代中國體育發展走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4):21-24.
[4]劉鳳香.生態文明視域下城市休閑體育產業角色定位和發展理念[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11):1-3.
[5]李柏.生態文明視野下體育內涵的再闡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24(2):81-84.
G80
A
2095-2813(2016)09(b)-014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