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龍 張云山
(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124)
呼和浩特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田野調研研究①
梁曉龍 張云山
(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124)
內蒙古自治區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多樣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踩高蹺作為一項具有增強體質和娛樂身心的體育活動,通過踩高蹺在呼和浩特市的開展現狀調查可以為其他地區的踩高蹺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指導價值,并根據不同地區做出調整,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和保護,使它與社會相適應,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呼和浩特市 踩高蹺 傳統體育
作為一項充滿濃厚民俗民風的傳統體育項目——踩高蹺,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文化現象,將體育和藝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呼和浩特市是豫北地區武技高蹺的主要集中區域,通過踩高蹺在呼和浩特市的開展現狀調查可以初步了解踩高蹺在呼和浩特市的傳統發展情況,從而更好更快推動踩高蹺這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對保護傳承和發展民族體育文化起到積極作用。
1.1研究對像
該文以呼和浩特市踩高蹺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資料法、實地觀察法、專家咨詢法。
2.1呼和浩特市高蹺的形成與發展及歷史文化背景
高蹺,俗稱拐子,是由表演的人踩著切割好的木材去表演,由于表演的人踩著高蹺要比觀眾高所以觀眾需要抬著頭或者是站在高的地方才能觀看所以有些人稱為這種表演活動稱之為高蹺。踩高蹺與表演者的個人技術是分不開的,演出的形式透露出藝術和生動,因為表演者站的比較高方便群眾觀賞,所以深受群眾喜愛。踩高蹺的形成就是人類和大自然相抗衡的結果。高蹺的起源毋庸置疑是人們受到了大自然的現象啟發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經驗得到的結果,同樣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2.2呼和浩特市高蹺的特點
呼和浩特市高蹺的特點與它的表演時間、場地、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高蹺表演集中在每年的社火活動中,每年的元宵節左右是一年一度的社火活動,高蹺表演也集中在爺爺廟和奶奶廟廟前表演,以各鄉鎮為代表的高蹺隊也是呼和浩特市高蹺的一大特點。具體有文廟(正月初十)、爺爺廟(正月十六)、奶奶廟(正月十六)、普照寺(正月十五)。
2.2.1呼和浩特市高蹺的表演場地
呼和浩特市高蹺表演主要集中在(正月初六),(正月初十),和(正月十五),特別是元宵節后的(正月十六)。高蹺表演也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表演,比如:人群中、街道旁,特別是爺爺廟和奶奶廟的廟門口,還有就是在一些古代風景區內表演,這樣不僅給表演添加了動力也給觀眾帶來了更多歡樂,同樣也增加了節日的氛圍。
2.2.2以各鄉鎮為代表的呼和浩特市高蹺隊特點
呼和浩特市下轄十八個鄉鎮,每個鄉鎮各出一個代表隊,每個代表隊要表演至少三個節目,節目中還得表現出各自的看家絕活,每個代表隊有自己的名字、服裝、道具和條幅。
2.3呼和浩特市高蹺的發展現狀
現代人和老一代人的價值觀在發生著變化,比如高蹺中的高難度動作:走高橋、高空翻跟斗等不是說一天兩天短時間就可以學會的,高蹺表演者沒有絕對的物質保障是很難下定決心去練習的,還有就是資金的缺乏也是制約呼和浩特市高蹺表演的一個原因,政府部門每年對各個高蹺表演隊雖然有一定的補助,但對于偌大的演出團隊來說這個資金就相對來說太少,因為每年的高蹺表演道具需要定時維修這一般都是村民們自發出錢的,演出的服裝也是由他們自己出錢或是捐錢購買的。呼和浩特市高蹺存在著文化傳播方面薄弱的地方,各個高蹺表演隊又缺乏統一的管理,文場音樂和高蹺表演技巧又缺少相應的人才,還有資金的匱乏,這些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的話呼和浩特市踩高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運動將會得以快速發展和更好地傳承的!
3.1結論
(1)呼和浩特市高蹺的歷史淵源和人物故事目前了解的人越來越少。
(2)高蹺隊的表演者多數外出務工漸漸失去了表演的能力,使高蹺的表演失去了活力。
(3)高蹺隊的隊首年齡越來越大在管理高蹺隊上顯得有心無力而且高蹺音樂沒有書面的形式保留下來僅僅靠這些老藝人們的記憶來演奏。
3.2建議根據以上對呼和浩特市高蹺在傳承與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一些意見:(1)應加強呼和浩特市高蹺文化的宣傳力度,保護呼和浩特市高蹺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事情,還有當地政府部門應加強呼和浩特市高蹺的文化宣傳力度,尤其是對所在轄區的宣傳,可以通過電視、電臺廣播、報紙、網絡等方法進行宣傳。(2)將呼和浩特市高蹺與當地的大秧歌、花鼓戲等民間傳統表演活動相融合并結合當代群眾所需要這一特點,然后把當代所發生的重大有益于群眾的故事情節編入高蹺表演,這樣不僅有教育意義而且還增加了高蹺表演的多樣性,進而增加活動的趣味性。(3)保護高蹺音樂的傳承人和培養高蹺音樂的有關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和繼承者都應該明白自身所肩負的重任。另外應號召社會力量,如:鼓勵社區、企業、機關單位或個人進行捐助這樣不僅起到了宣傳效果還解決了資金的問題。
我國各地的高蹺表演,現在已經形成了各樹一幟的局面都充滿著各自地域的風采。豫北的武技高蹺,發源于明末清初的時候,在我國的漢族舞蹈中享有別具一格的地位。在我國山西省內各地的高蹺高度不盡相同,有的高蹺高度大約在2.3~2.6 m之間那么高,然而高蹺最低也就有不到1 m高。每個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在當今大力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今天,應充分發揚民族傳統體育的優秀文化內涵,梳理、挖掘和推廣使高蹺這項運動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從而創造出符合時代潮流的并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
[1]馬金章.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64.
[2]民族體育集錦編寫組.民族體育集錦[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
[3]鐘敬文.中華民俗學經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75.
[4]踩高蹺的由來[J].農民文摘,2005,21(1):54.
[5]邢娜.山西太原廟前高蹺的傳承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4.
[6]魏小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民間信仰:組織現狀及未來走向——河南省浚縣社火會的田野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3.
[7]張帆.河南浚縣正月古廟會文化保護性研究[D].鄭州:河南師范大學,2010.
[8]陳紅芹.呼和浩特市方言語氣詞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08.
[9]周媛.河流主導的呼和浩特市古代城市發展[D].鄭州大學,2011.
[10]于瓊芳.河南浚縣廟會中“踩高蹺”的調查與研究[D].鄭州:河南師范大學,2011.
G122
A
2095-2813(2016)09(b)-016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6.164
梁曉龍(1995—),男,漢,河北唐山人,本科,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