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正翔
(西藏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西藏 拉薩 850000)
?
西藏核桃資源及其群落生態學特性
辜正翔
(西藏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西藏 拉薩 850000)
結合實地調查和地方林業局提供的基礎資料,研究了西藏核桃的資源及群落生態學特性。結果表明:西藏的核桃主要有3個分布區域:雅魯藏布江流域、怒江流域和瀾滄江流域。西藏具有百年以上核桃大樹約為20185株,百年以下掛果樹203431株,栽培幼樹119720畝,年產核桃5553.42t。西藏的核桃群落類型可劃分為野生群落、原生群落和引進品種群落。研究結果可為加快發展西藏核桃產業、新品種培育以及為西藏自治區政府做“十二五”核桃產業規劃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西藏;核桃;資源;群落生態學
核桃(JuglansregiaL.),又名胡桃、羌桃、萬歲子,系胡桃科核桃屬多年生落葉果樹。核桃屬植物原產于我國的有5個種,即核桃(J.regia)、核桃楸(J.manshurica)、野核桃(J.cathayensis)、鐵核桃(J.sigillata)和河北核桃(J.hopeiensis)[1,2]。國內科研工作者有關核桃育種、栽培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研究已不少見[3,4]。核桃樹在西藏境內廣泛分布,但有關西藏核桃的分布、資源量及群落生態學等特性還未見系統報道。本研究結合筆者對西藏核桃的多年研究基礎資料,分析了西藏核桃的分布、資源量及群落生態學特性,以期為加快發展西藏核桃產業、新品種培育以及為西藏自治區政府做“十二五”核桃產業規劃提供一定的參考。
2.1數據來源
關于對西藏核桃資源量的統計研究,是基于各縣林業局提供的本縣核桃資源狀況基礎資料并結合實地調查最后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的結果,統計內容涉及每個鄉或鎮下屬包括各個村。
2.2研究方法
2.2.1調查路線和范圍
2009年7~10月份,項目組專赴林芝地區(朗縣、米林縣、林芝縣、波密縣、察隅縣)、昌都地區(八宿縣、左貢縣)、山南地區(加查縣)進行核桃的分布、資源量調查及其樣品的收集。
2010年9~11月份,項目組補充調查了昌都地區(芒康縣)、察隅縣(察瓦龍)、拉薩(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尼木縣、曲水縣)、山南地區(扎囊縣、乃東縣、桑日縣)、日喀則地區(亞東縣、仁布縣、江孜縣、日喀則市)。2010年11~12月,整理外業調查數據,并對其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
2.2.2數據獲取手段及處理方法
基礎數據來源于各縣林業局提供的本縣核桃資源狀況基礎資料。調查方法參考《經濟林研究法》、《果樹研究法》中有關核桃的性狀調查方法,重點參照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薄殼山核桃項目組制定的《薄殼山核桃良種選育與豐產栽培技術項目實施方案》。
核桃在西藏的分布區域地形地貌是屬于典型的高原丘陵地貌類型,地表起伏大,地型復雜多樣,多為開闊谷地、坡地和山地。根據調查研究表明,核桃適于坡度平緩、土層深厚而濕潤,背風向陽的環境,而種植在陰坡,尤其坡度過大和迎風坡面,往往生長不良,產量甚低,甚至成為“小老樹”,坡位以中下部為宜。
馬和平等研究認為,核桃在西藏的水平分布范圍廣,從東部橫斷山脈的干熱河谷,到西部吉隆地區,從南部的中山地帶直到藏北高原的南緣,都可以發現核桃的生長和分布。其中既有人工引種栽培的,又有天然生長的野生核桃。西藏核桃以山南地區的加查縣、林芝地區的朗縣最為集中。其次為昌都地區,日喀則地區核桃較少,僅在吉隆、日喀則、江孜等地有零星分布。核桃在西藏垂直分布范圍,一般從海拔500~4000 m均有生長,個別地區可分布到海拔4300 m的高度,但以海拔2000~3500 m之間生長最為適宜[5]。由于西藏地形地貌復雜,受海拔高度的差異和季風影響程度的不同,對核桃的分布和生長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多數種植分布在高山峽谷區的農耕地上。綜合分析了西藏核桃地理分布,結合西藏地理和各地區的自然條件的基本特點,把西藏核桃種植分布劃分為3個區域進行西藏核桃的研究,即雅魯藏布江流域、怒江流域和瀾滄江流域。而這3個區域均為干熱河谷,可見在西藏適合發展核桃產業的區域為干熱河谷地帶。野生核桃隨著山地森林在林緣形成面積不等的純林群落或零星分布。雅魯藏布江流域區核桃的分布均栽培在可灌溉的農田或村落“四旁”。栽培核桃的垂直分布范圍海拔2000~3840 m,但以3500 m以下生長、結實較好。“三江”流域區核桃以農田或村落“四旁”分布為主。
4.1西藏核桃資源量
在喜馬拉雅山中東段南坡山區、雅魯藏布江流域區、“三江”流域區核桃資源量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根據上述資料全統計,在所調查的加查縣、乃東縣、桑日縣、扎囊縣、曲水縣、朗縣、波密縣、八宿縣、左貢縣、察隅縣,百年以上大樹約為20185株,百年以下掛果樹203431株,栽培幼樹119720畝,年產核桃5553.42 t。以上核桃統計數據全部來自各縣林業局。當然,這個數據僅限調查的部分,部分縣的核桃資源沒有包含,估計西藏核桃的資源量和年產量要高于這個數字。
4.2西藏核桃資源量的評價
4.2.1歷史悠久,開發價值大
西藏地區有關核桃栽培的記載多分散于浩如煙海的佛教經文之中,一時難以查對。據(蘇聯)E、B、吳魯夫著的《歷史植物地理學》在論述中印半島第三紀時代的植物群落時指出:“Juglans regia及喬木狀檜樹恰恰同樣地從巴爾干半島經全部喜馬拉雅山分布到中印半島”。吳魯夫氏所依據的原始資料,無法查對,但他明確地指出了在喜馬拉雅山谷中,在第三紀時就有核桃(Juglans regia)分布了。中國科學院西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耿國侖等在《西藏第三紀植物的研究》一文中,論述了該隊在西藏南木林夏的鄔郁—仁中—烏龍和多才組地層中采到了核桃(Juglans)的花粉;徐仁教授在《青藏古植被的演變與青藏高原的隆起》一文中曾經指出:“在晚白堊紀晚期,日喀則植物群落屬亞洲南(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產胡桃科、桑科、鼠李科、樟科、豆科等植物”。這些考證充分說明西藏在很早之前就有核桃分布[6]。后來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了環境的巨大變化,適合核桃生長的環境逐步退化或變小。但還是在一些小環境中殘存著核桃的適生環境,如河谷地帶。
核桃樹的果實、青皮、種殼、木材及枝葉都各有用途,但栽植核桃的首要目的則是獲取果實(中心是核仁)。群眾種植核桃不僅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而且很早就提供出口商品,換取的外匯有利支持了國家建設,售果所得也改善了產區群眾生活。核桃木是優質材種,核桃樹枝葉茂密、根群龐大,對綠化山川、保持水土和改善環境方面,發揮著良好的作用。另外,核桃是山區經濟林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區進行經濟綜合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國內、國際市場供需狀況來看,核桃果品長期以來是頗受歡迎但較緊缺的經濟林產品之一,發展核桃生產無疑具有很大的經濟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7]。推廣核桃優良品種,使其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對發展地方經濟具有積極的意義。在當前政策形勢下,研究野核桃發生發展的規律,發掘其特異優良基因,提高其生產力,將為充分利用山地條件發展野核桃生產發揮作用。
4.2.2分布廣,地域狹窄
段盛烺等認為核桃(JuglansregiaL.)在西藏的分布面積較廣,東起金沙江畔的江達縣,西至扎達縣,南自最南端的亞東縣,北至藏北的丁青縣均有分布。在北緯27°~32°、東經79°~99°之間,從海拔1700 m(察隅縣上察隅區)至海拔4150 m(拉孜縣藏公社)均有栽培核桃。分布比較集中的海拔范圍在2400~3500 m之間[8]。根據調查研究認為,西藏的核桃栽培歷史悠久。根據其地理區系將其分為3個部分,即喜馬拉雅山中東段南坡、雅魯藏布江流域區和“三江”流域區,盡管西藏的核桃分布廣泛,但地域狹窄。
4.2.3規模小,資源有限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西藏的核桃生長分布范圍雖廣,不管是野生群落還是原生群落,其主要分布于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散生的多,集中成片的少;老樹多,小樹少;自然放任生長的多,集約經營栽培的少。很少有人對西藏核桃進行育種和良種的研究,這就造成了西藏的核桃資源十分有限。目前核桃資源不能構成一個品種,只是以家系或品系存在。
另外,伴隨著人們對核桃木材的開發利用,很多地方的核桃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尤其是一些地方的野生核桃,已逐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這加速了西藏核桃種質資源的減少。因此,西藏核桃分布規模小,但資源有限。
根據西藏核桃分布區的栽培歷史、群落分布狀況,將西藏的核桃群落分成3種類型:即野生群落、原生群落和外來品種群落[9]。
5.1野生群落
野生群落主要指野核桃,其主要伴隨地帶性植被林緣分布或混生于山麓闊葉林中。野生核桃主要分布于喜馬拉雅山中東段南坡山地,包括吉隆、聶拉木、亞東、洛扎、錯那、林芝、波密、察隅、墨脫等縣。野生核桃隨著山地森林在林緣形成面積不等的純林群落或零星分布。
5.1.1群落形態特征
野核桃(J.cathayensisDode)別名華胡桃、山核桃。在西藏主要分布于喜瑪拉雅山南部的吉隆、聶拉木、勒布、波密、察隅等地。植物群落的外貌是植物群落最明顯的特征,野生核桃群落的外貌特征是:群落樹冠濃密,群落高度為14~28m,枝繁葉茂,或疏或密,或曲或挺,其間有喬松、長葉松、楮樹、山楊、樺木、薔薇、牛膝、尼泊爾蓼、火麻、蔭地冷水花、堇菜、匍匐風輪菜、鳳仙、石蓮、露珠草、粘冠草、拉覺石杉、黃龍尾、稀簽、毛葉山梅花、青刺尖、刺鼠李等多中喬、灌木。群落內灌草叢生,難以通行。
5.1.2群落結構特征
落葉喬木,樹高常達8~22 m,干徑可達1~2 m左右,主干灰褐色,老樹有縱裂,網狀縱裂或塊狀縱裂,冠幅直徑達6~20 m。
群落結構特征是群落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勒布野生核桃群落、通麥和索通群落、東久野生核桃群落常與闊葉樹種混生,結構較為復雜, 垂直和水平空間的分化較為顯著,群落成層現象明顯。本群落的垂直結構分化明顯, 可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3層。
5.1.3群落動態
在沒有人為因素的干擾下,野生核桃群落與落葉闊葉混交林群落基本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并且其分布較廣, 生長狀況良好。本群落更新樹種為尼泊爾榿木、山楊、高山松、華山松以及青岡櫟等。
從以上分析看,整個野生核桃群落處于進展演替狀態。目前其他樹種在群落中占比例較大, 這為野生核桃樹的生存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演替過程的繼續進行, 由于野生核桃幼樹較多,將會很快更新, 逐漸長成大樹, 形成野生核桃群落。與喬松、長葉松、楮樹、尼泊爾榿木、山楊、高山松、華山松以及青岡櫟、白樺等混生。
5.2原生群落
原生群落是指栽培種,在當地有百年以上的栽培史,已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分布在村落四旁或田間地埂,是當地主要的核桃品種和經濟來源。本區的核桃均栽培在可灌溉的農田或村落“四旁”。栽培核桃的垂直分布范圍為海拔2000~3840 m,但在3500 m以下生長、結實較好。自日喀則至波密,核桃栽培區沿雅魯藏布江沿岸,從日喀則向東有仁布、貢嘎、加查、朗縣、米林、林芝、波密等縣以及拉薩、曲水等地,其中以加查、朗縣栽培的最多。由于地理、氣候等方面的原因,本區的核桃病蟲害極少。加查縣有近千年的老核桃樹仍能結實。朗縣朗鎮、沖康村、托麥村、仲溫村的核桃樹齡長,樹勢旺盛,結實量大;山南地區加查縣安繞鎮、加查鎮百年以上,甚至千年的核桃樹比比皆是。“三江”流域區的八宿(拉根鄉、林卡鄉)、左貢(中林卡鄉、下林卡鄉、饒金鄉、碧土鄉)、芒康(鹽井)和察隅(察瓦龍)核桃分布數量和產量為多,以農田或村落“四旁”分布為主。
5.2.1群落形態特征
核桃(J.regiaL.)別名:胡桃、羌桃、萬歲子。核桃在分類上屬于雙子葉植物綱、胡核目、胡桃科、胡桃屬,是漸危種,為珍貴的第三紀溫帶落葉闊葉林的殘遺植物,被列為我國Ⅱ級保護植物。該群落的特征是:群落樹冠濃密,樹體高大,群落高度為10~28 m,枝繁葉茂,或疏或密,或曲或挺,與鐵核桃群落混生。林分郁閉度不高,有天窗。
5.2.2群落結構特征
核桃大部分分布于田間地埂或村落“四旁”,與其伴生喬木有喬松、長葉松、楊樹、華山松、云杉、高山松、青岡櫟、光核桃、北京楊、藏川楊、花椒等。灌木有小花溲疏、長瓣瑞香、刺鼠李、薔薇、野丁香、黃花木、三顆針、粉枝莓等。草本主要是火麻、血莽草、堇菜、匍匐風輪菜、蛇莓、露珠草、半夏、藏沙蒿、大薊、針茅、黃芪屬、馬先蒿、早熟禾以及其他禾本科植物等。
5.2.3群落動態
核桃群落中大徑階樹占的比例比較大,尤其在加查、朗縣、波密、米林、扎囊、尼木等地表現如此。其他樹種也是大徑階占比例較大。所以核桃群落與落葉闊葉混交林群落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并且其分布較廣, 生長狀況良好。
總體來看,由于在雅魯藏布江和三江地處干熱河谷,適合核桃的生長。因此,西藏原生核桃就主要分布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區和“三江”流域區。
5.3外來品種群落
外來品種群落指在西藏和平解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從國內引進的一些新品種栽植在某一區域形成的群落,在當地有明確的引進栽培時間,已基本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能產生一定經濟收入,分布在村落四旁。
在20世紀70年代,西藏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從新疆等地引進了大量的核桃品種。同期,在各地縣政府和一些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也在內地不同省區實施了核桃優良品種引進、繁育及豐產栽培技術推廣的研究。1999年,在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的支助下,西藏農牧學院方江平教授在了解了西藏目前核桃狀況和國內外核桃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首次引進了經過國家和其它部門鑒定的早實核桃新品種。在3年研究中,從河北、北京、山西等地引進優質核桃品種共14個,其中早實品種10個,晚實品種4個,植株共計1500余株,先后在林芝、八一、林周、曲水、澤當等地建立引種對比試驗地,面積20畝。
這些從國內引進的新品種在曲水、乃東、朗縣、米林和波密有少量分布。由于是從低海拔引種到高海拔地區,核桃樹每年都要經歷抽梢現象,即每年春夏兩季生長的枝條經過冬季的嚴寒和干旱之后,生長的枝條會干枯,次年從其基部又萌生新枝。而曲水縣曲水鎮和乃東縣索珠鄉是從20世紀70年代引種的。根據我們實地調查,這些核桃樹樹勢較弱,株行距很小。盡管樹齡達40多年,但其胸徑大多不超過25 cm。可見,西藏的核桃還是以原生群落居多。因此,建議今后在核桃的發展中,應大力推廣當地的原生優良品種。
(1)經過調查研究,西藏的核桃主要有3個分布區域:雅魯藏布江流域、怒江流域和瀾滄江流域。而這3個區域均為干熱河谷,可見在西藏適合發展核桃產業的區域為干熱河谷地帶。
(2)根據實地調查并結合各縣林業局資料統計,在所調查的加查縣、乃東縣、桑日縣、扎囊縣、曲水縣、朗縣、波密縣、八宿縣、左貢縣、察隅縣,百年以上大樹約為20185株,百年以下掛果樹203431株,栽培幼樹119720畝,年產核桃5553.42 t。這個數據僅限調查的部分,部分縣的核桃資源沒有包含,估計西藏核桃的資源量和年產量要高于這個數字。
(3)根據西藏核桃分布區的栽培歷史、群落分布狀況,西藏的核桃群落可以話反成3種類型:即野生群落、原生群落和外來品種群落。
盡管西藏核桃樹分布廣泛,但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要對西藏生長有核桃樹的地方進行全面調查難度巨大。本研究只是調查了西藏部分縣的核桃種質資源情況,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我們將會繼續深入調查其分布、資源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已知的豐富種質資源,結合先進的生物技術手段,加速開展西藏核桃優產業的快速發展。
[1]郗榮庭,張毅萍.中國果樹·志核桃卷[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28~29.
[2]郗榮庭,張毅萍.中國核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1~5.
[3]Tang Hao-ru,Wang Yong-qing,Rre Zheng-long.An overview of progress on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transformation in walnut[J].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00,36(3):102~110.
[4]王紅霞,張志華,玄立春.我國核桃種質資源及育種研究進展[J].河北林果研究,2007,22(4):387~392.
[5]馬和平,潘剛,邊巴多吉,等.西藏核桃資源開發與利用技術的研究[J].西藏科技,2009,193(4):25~27.
[6]段盛烺,宗學普,段玉春.核桃原產西藏初探[J].園藝學報,1984,11(4):232~236.
[7]張盛貴,宋衛信.桃杏渾濁復合果汁飲料的穩定性及配方研究[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5,40(1):90~93.
[8]馬和平,朱雪林,劉務林,等.西藏核桃種質資源研究[J].果樹學報,2011,28(1):151~155.
Resourcesand Syn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lnut in Tibet
Gu Zhengxiang
(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InvestigationinTibetAutonomousRegion,Lasa,Tibet850000,China)
Walnut is an ancient wood in Tibe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our field survey and basis dataprovided by local forestry bureau, we studied the resources and syn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lnut in Tib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walnut could be distributed into Brahmaputra RiverBasin, Nu River Basinand Lancang River Basin. There were20185 strains ofwalnut treesof more than 100 years, 203431strainsof fruit-bearing treesof less than 100 years, 119720 acres of young trees and 5553.42t of annual walnut. The walnut communities in Tibet could be divided intowild communities, native communities and the introductingspecies communities. The results w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alnut industryand cultivation of new varietiesin Tibet, as well as for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government to carry outthe planning ofwalnut industryduring "Twelfth Five-Year Plan".
Tibet;walnut;resources;community ecology
2016-05-24
辜正翔(1971—),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規劃設計調查研究工作。
S664
A
1674-9944(2016)15-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