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通山縣林業建設成就探討

2016-11-30 18:41:30吉鵬飛
綠色科技 2016年15期

吉鵬飛,陳 林

(1.湖北省通山縣林業局,湖北 通山 437600;2.湖北省通山縣國有鳳池山林場,湖北 通山 437600)

?

通山縣林業建設成就探討

吉鵬飛1,陳 林2

(1.湖北省通山縣林業局,湖北 通山 437600;2.湖北省通山縣國有鳳池山林場,湖北 通山 437600)

以通山縣林業建設取得的成就為切入點,回顧了其林業各項建設的具體措施、投入規模和建設成效,并對今后林業發展的趨勢和目標進行了展望。

林業;建設成就;展望

1 引言

通山縣地處湖北省東南部,是全省重點林區縣之一。全縣國土總面積242266.66 hm2,其中林業用地182333.33 hm2,占國土總面積的75.3%。建國60年來,經過幾代“務林人”的奮力拼搏和無私奉獻,使林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經營管理水平逐年提高,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全縣森林蓄積達到256.02萬m3,森林覆蓋率由建國初期的28.3%上升至現在的66.75%。現已基本建成了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林業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2 國土綠化取得累累碩果,現代林業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2.1社會造林成效顯著,加快了山區林農脫貧致富的步伐

為加快通山綠化步伐,縣委縣政府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造林組織形式由過去的以集體為主,向現在的個體、集體、聯辦、股份和國有等多種形式轉變。造林方式由過去的“挖一鋤、放一苗、踩一腳”向集約化工程技術方式轉變。造林類型由過去單一的純林,向多林種的類型轉變。造林樹種由過去單一樹種,向多樹種轉變。先后投入資金1237.29萬元,群眾義務投工投勞71.1萬個。累計完成社會造林262409.28 hm2,跡地更新8250.61 hm2,中幼林撫育335580.13 hm2(次)。完成義務植樹3521.15萬株,四旁植樹4155.39萬株。從而,提高了林農造林的積極性,加快了林農脫貧致富的步伐。

2.2外資造林卓有成效,引進了發展生態林業的先進理念

為彌補國內林業建設資金投入的不足,自1990年以來,便從世界銀行引進外資用于林業項目建設。先后啟動實施了世行貸款“國家造林項目”、“森林資源發展與保護項目”和“貧困地區林業發展項目”。累計完成項目造林13515.59 hm2,總投資4087萬元,其中引進世行貸款2345萬元。通過項目的實施,既為通山培育了優質的后備森林資源,又為大型水電、風電、核電和蓄能電站項目落戶通山提供了生態保障。同時,還引進了先進的造林模式和項目管理辦法,更主要的是引進了發展現代生態林業的先進理念。

2.3工程造林初見成效,實現了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

進入21世紀之后,通山縣委縣政府利用國家啟動實施六大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的契機,將生態建設作為發展縣域經濟,建設小康型生態旅游大縣的戰略來實施。先后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長防林”和“生態公益林”等項目。累計完成項目造林19600 hm2,完成國家投資2049萬元。區劃生態公益林68626.27 hm2,到位補償資金2170萬元。通過項目的實施,改善了通山的森林植被和生態環境,增強了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加快了生態建設的步伐,實現了通山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轉變。

2.4林分改造穩步推進,實現林業由粗放向集約經營轉變

為提高林分生產力,通過對土壤進行施肥改良,將品種單一的純林逐步改造成混交林,培植大徑級商品材,優化樹種和林種結構等措施,將通山的低產和低效林進行改造。累計完成低產和低效林改造面積20133.33 hm2,完成總投資近400萬元。同時,加強了對封山育林工作的指導和管理。累計完成封山育林573995.15 hm2(次),完成投資近300萬元。通過林分改造和封山育林,使部分無林地和疏林地變為有林地,增加了森林面積和蓄積,森林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林地產出率得到提高。從而,實現了通山林業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的轉變。

2.5種苗建設已具規模,加快了優質苗木基地的建設步伐

為保證育苗用良種,通過采取以采摘鄉土樹種為主,外地調種為輔的措施來保證林業生產的需要。采摘的樹種由的油茶、油桐向采摘杉、松樹種轉變,由發動群眾采種向以林場職工采摘轉變,由普通林區采種向重點林區采種的轉變。并建立了種子園8.66 hm2,母樹林258 hm2。累計采摘種子108.54萬kg,輸出種子27.55萬kg,調進種子27.27萬kg。同時,為了保證優質苗木用于造林,先后經歷了個體育苗向國有、集體和個人投資育苗,興建中心骨干苗圃基地,培育鄉土樹種和引進名、特、優樹種相結合等階段。累計完成育苗投資144.72萬元,育苗3060.7 hm2,產苗73803.44萬株。從而加快了通山優質苗木基地的建設步伐。

2.6林區交通四通八達,林農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

建國后,通山大力發展林區交通運輸事業。從1957年起,林業部門就開始疏通河道,修筑林區公路。累計投資800余萬元,修建林區公路34條,計338.32 km,開劈林道145 km,疏通河道304 km,使全縣所有的林區都通了公路。1961年成立水運大隊,以竹排水運為主,1978年成立林業車隊,實現了竹木運輸由人工→水運→車運的歷史性轉變,提高了林農的勞動生產率。從而,使林農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全面改善。

2.7城鎮綠化有新突破,公路鄉村綠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建國后,通山的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是城鎮綠化穩步推進。綠化水平不斷提高,綠化率達到18.7%,人均綠地面積達到22 m2。二是鄉村綠化水平逐步提升。全縣農村機耕路全長806.7 km,已綠化651 km,綠化率達到80.7%。渠道、河流全長262 km,已綠化207.5 km,綠化率達到79.2%。農村小區和小港引水渠全長1486 km,已綠化650.87 km,綠化率達到43.8%。三是公路綠化基本達標。全縣國、省道全長103.36 km,已綠化103.36 km,綠化率為100%,縣、鄉公路全長255.52 km,已綠化214.58 km,綠化率達84%。

3 林政監管網絡基本建成,森林資源能夠得到有效保護

3.1林政管理網絡健全,林木采伐、加工和流通監管到位

為有效的保護森林資源,建立了從林權→林地→森林采伐→木材流通管理的林政監管體系。一是開展森林資源清查,模清了林業家底。先后投資81.73萬元,開展“二類”清查3次。設置固定樣地1696個,投入監測人員160人(次)。基本模清了通山林業的家底,掌握了森林資源消長的規律。二是規范采伐程序,加強對林木采伐的管理。按照采伐量低于生長量的原則,將林政管理權下放到鄉(鎮),采伐證由鄉(鎮)簽發到農戶。集體林采伐實行伐前設計,伐中監督和伐后檢查制度。國有和集體林采伐實行伐前規劃設計,伐后更新制度。三是設立木材檢查站。先后投資106.7萬元,設立檢查站3個,建造專用房屋2998.1 m2,設置林政辦事處4個,及時辦理木材運輸手續,以加強對木材流通的管理。四是組建林政稽查隊,加強對竹木市場秩序的監管,加大對“地銷材”和“剎黑材”的稽查。累計受理林政案件5557起,調解林權糾紛894起,查處無證運輸1206起(件)。從而,使全縣的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和監管。

3.2森林公安體制已完全理順,有效維護了林區和諧穩定

為維護全縣林區和諧穩定和林業生產經營秩序,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安全。1979年10月成立了國營北山林場派出所,負責全縣國營林場森林案件的偵破。1982年成立通山縣公安局林業派出所,負責全縣森林案件的查處。1992年11月升格為通山縣公安局林業分局,2008年3月更名為通山縣森林公安局,列入縣公安局建制系列,人員工資和辦案經費均已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實行林業和公安雙重領導,以縣林業局領導為主的新管理體制。先后辦理涉林案件5345起,偵破刑事案件291起,查處治安案件992起,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6000余萬元。從而,有效的維護了全縣林區的和諧與穩定。

3.3林權管理逐步規范,為林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通過1981年7月開展的林業“三定”(穩定山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和1985年6月開展的林業“兩山”(責任山和自留山)合“一山”(家庭經營山)工作,原來山林管理的被動局面得以全面扭轉。2007年在全縣農村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改革,做到了山林權屬清析,經營主體明確。進一步規范和確立了林農的經營主體地位,保障了林農的經營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林業稅費負擔進一步減輕,最大限度的調動了林農發展林業的積極性。有效的促進了森林增長,生態改善,林農增收和林業增效。從而,為林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3.4林地管理得到加強,保證了林業生產正常發展的需要

為加強對林地的保護和管理,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辦法。一是加強對林地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領導,成立管理機構,為林地管理提供組織保障。二是加強對《森林法》和《湖北省林地管理條例》等政策法規的宣傳,提高各級領導、各部門、私營業主和林農對林地管理重要性的認識。三是加強業務學習和專業知識培訓,提高林業執法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執法水平。四是加強對林地的清理工作,理順林地管理體制和隸屬關系。累計辦理《使用林地許可證》167處,征收森林植被恢復費2692.39萬元,清理非法占用林地案件81起,改變林地用途案件787起。從而,保證了林業生產正常發展的需要。

3.5森林防火力度加大,火災的預防和撲救能力逐步提高

為逐步遏制森林防火頻發的態勢,通山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并建立了一套常效的管理機制。一是加強對森林防火工作的領導,成立森林防火的組織機構,健全防火工作的領導和管理網絡,形成較為規范的工作和責任機制。二是建立省際聯防機制,提高區域性火災撲救和協調指揮能力。三是加大對森林防火的投入。其中新修防火線2367 km,購置無線通訊設備10臺套和風力滅火機30臺等撲火器材,配備運兵車1臺,提高了森林防火的撲救功能。四是成立撲火隊,其中專業撲火隊一個,30人,半專業撲火隊26個,500人,以承擔全縣較大森林火災的撲救任務。通過以上措施,提高了森林火災的預防和撲救能力。

3.6病蟲防治植物檢疫體系基本建成,測報能力明顯提升

為提高森林病蟲害檢測和防治水平,1998年以后在全縣范圍內設立了20個中心測報點,由林區站營林員擔任測報員。以后又增設了3個竹林標準地和3個松竹標準地測報點。先后投資48萬元,從省森防站購進了一批先進的檢測設備,提高了全縣森林病蟲害的監測能力和防治水平。累計完成森林防治面積42466.67 hm2(次),其中生物防治12266.67 hm2(次),使通山森防站升格為國家級測報站。同時,森林植物檢疫的監測管理手段由2003年以前靠肉眼檢測,用手工填寫檢疫單(證),向2005年以后的用儀器設備檢疫,電腦填寫單(證)轉變。累計檢疫木材119.18萬m3,楠竹8650.67萬支,收取檢疫費345.55萬元。從而,使全縣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森林植物檢疫體系基本建成,測報和預防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3.7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保護與開發能夠協調發展

一是成立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股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并在全縣12個鄉(鎮)林業工作站加掛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的牌子,配備相應的專業管理人員,建立和健全了全縣野生動植物的管理網絡。二是成立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設立野生動植物監測點,對野生動植物進行生態觀察和生活習性研究,摸清他們的數量和生長規律,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其數量的自然增長。三是對全縣2161株珍稀植物古樹名木進行普查建檔,編號登記,實行掛牌保護。通過以上措施,使通山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小區4個,保護面積由4123 hm2擴大到26702 hm2。從而,使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保護和開發得到了協調發展。

4 林業投資向多元化轉變,各類林場建設取得驕人業績

4.1國有林場經營穩定,經營水平和經濟實力逐年提高

自1965年創辦國有一盤丘林場以來,通山縣先后創辦了北山、大幕山和九宮山等9個國有林場。通過幾十年的積累和發展,將過去林農不耕,集體不要的高山、遠山和荒山,建成了一座座金山和銀山,全縣國有林場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一是經營規模由小到大,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全縣國有林場經營總面積達到9942 hm2,森林蓄積206699 m3,林木資產價值7,873.72萬元。年可采伐木材3395 m3,楠竹18萬支,經營收入達240萬元。二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經營水平逐年提升。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70.09萬元。目前,場場都通了公路、照明電路、有線電視和電話。三是社保體系基本建立,民生得到全面改善,職工收入與前幾年相比,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4.2聯辦林場異軍突起,推動了林業投資向多元化的轉變

為加快全縣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有利于林業開發的激勵機制。1986年采取鄉(鎮)出土地,林業出資金和技術,純收入按6∶4分成,實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形式,先后創辦了黃金尖、溜沙、白果坪、太陽山、高峰尖、文化尖和高家山等7個國鄉(鎮)聯辦林場。先后投資750.69萬元,使林場經營總面積達到了5520 hm2,森林總蓄積達到了140526 m3。累計完成造林3633.8 hm2,封山育林1119.6 hm2。從而,打破了林業經營的單一格局,實現了林業投資的多元化和投資體制的新突破。

4.3股份林場后來居上,有效實現了林業分配格局新突破

在總結多層次,多形式發展林業成功經驗的同時,1989年3月創辦了長林山和朦朧嶺兩個股份制林場。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均占”的原則,農戶以現有土地和山上林木作價入股,村(組)投工投勞入股,林業部門以資金、技術、種苗和物資等折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場長負責制。并實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純收益實行按股分紅的形式聯合辦場。通過二十余年的建設和發展,先后投資1983.08萬元,造林5444.92 hm2,將過去的荒山禿嶺建成了現在的綠色銀行和生態屏障。據調查測算,林場現有森林蓄積達85023 m3,林木資產現值已超過8000余萬元。同時,在林場建設過程中,90%的投資已轉化為當地林農的收入,帶動了周邊鄉村林農致富,并安排了73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到林場就業。當初以土地和山上林木折價入股的林農,每年可從林場間伐的竹木純收益中分得一部分收入,使林農嘗到了興辦股份制林場帶來的“甜頭”。從而,打破了原來林業部門獨家經營的格局,實現了林業分配形式的新突破。

4.4集體林場經營靈活,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實力

自1964年燕廈公社首次建立聯隊東風林場后,全縣相繼興辦社隊林場16個。20世紀70年代社隊林場發展到197個,經營總面積達8960 hm2。進入80年代,興辦社隊林場達到高潮,開創了公社、大隊和生產隊三級辦場的新局面。到1981年底,社隊林場發展到237個,場員1736人,經營總面積達16420 hm2,累計造林13085.33 hm2。1985年縣跨入戶辦和聯戶辦林場的新階段,集體林場相繼實行承包、轉包或合并。但目前全縣仍有集體林場58個,經營總面積13249.33 hm2,林木總蓄積20萬m3,年經營收入近100萬元。從而,壯大了村級集體組織的經濟實力。

5 森工企業改制全面完成,林產工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5.1林業站改制取得階段性成果,竹木購銷體制全面轉型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林業部門對竹木實行“統購統銷”的特殊管理方式。1985年國家取消木材購銷的統配制度后,通山的竹木購銷體制先后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議購議銷”,90年代中期的“以銷定購”和1996年以后的“名義購銷”管理方式。先后上交國家木材118.65萬m3,楠竹8137.41萬支,稅金3479.41萬元,征收林業規費11170.55萬元。但不管采取何種竹木購銷方式,基層林業站既經營竹木,又從事營林、林政和防火等管理職能。政企不分,使基層林業的職能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2007年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開展,對原老林業站進行了整體改制。從而,使原來舊的竹木購銷體制已成為歷史,一個由政府主導、部門監管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新竹木市場基本建成。

5.2工作站已組建完成,基層林業職能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在老林業站改制完成后,2008年初,縣林業局重新組建了12個林業工作站,60個工作人員的工資已列入了縣級財政預算。新工作站組建完成后,基層林業工作站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林業行業管理、林業執法和綜合服務上來。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了基層林業的形象。加強人員培訓,服務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提高了基層林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執法執紀水平。加大對辦公自動化和配置摩托車等硬件設備的投入,提高了基層林業的監管能力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從而,使基層林業的職能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5.3森工企業改制全面完成,新的林業產業體系基本建立

為充分利用本地森林資源,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通山走竹木加工增值的道路。先后建起了綜合制材廠、竹木工藝廠和人造板廠。固定資產達1340.72萬元,從業人員616人,產品主要有纖維板、竹膠板、家俱、竹木工藝品和樹根造型等。累計生產人造板86867 m3,加工木材97778 m3。完成工業產值26274.25萬元,上交稅金841.21萬元。但進入九十年代后,受竹木市場疲軟,個體和私營竹木加工企業倍增,資源萎縮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這些林業加工企業經營困難,舉步維艱。為搞活通山經濟,做好林產工業這篇文章,林業局采取破產重組的方式,將原人造板廠和制材廠等企業進行依法破產后,重新組建了恒通和新廈松等一批高科技型的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而,使通山的林產工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新的林業產業體系已基本建成。

6 科研經費投入相對穩定,科技對林業發展貢獻率倍增

6.1建立科研機構,保障經費投入,為林業發展提供保障

為加快科技興林和人才強林的進程,通山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科研機構,并通過建立穩定的經費投入機制來保證林業科研機構的正常運轉。一是成立林科所,加強對林業基礎學科的研究。并收集和培育珍稀鄉土樹種和花卉,引進和推廣林業新技術。二是成立林調隊,現已基本建成了森林資源清查、監管和檔案管理體系。三是成立林學會。為林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

6.2加快人才培養和科技隊伍建設,推廣應用林業新技術

為加快林業新成果和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工作,縣林業局首先從加快人才培養和科技隊伍建設入手。通過舉辦林業知識培訓班、組織林業職工自學和選派在職人員到林業大中專院校掛職學習等形式,使林業干部職工在實踐中堅持學習,有效提高了林業干部隊伍和科技人員的綜合素質。其次是成立“林業科技推廣中心”,推廣應用林業科技新成果和新技術。第三是編印林業書籍,傳授林業適用技術。先后編寫了《林業技術手冊》和《通山主要樹種造林技術要點》等林業技術書藉1.5萬冊,供基層林業技術人員和林農在林業生產實踐中應用時參考。最后是舉辦林業適用技術培訓班,推廣應用林業新成果和新技術。先后舉辦培訓班200余場次,發放科技宣傳技術資料2.2萬份,現場咨詢林農達1000余人次,培訓林農2000余人次,使林農及時撐握了實用技術,深得廣大林農的歡迎。從而,加快了科技興林的進程,提高了科技對林業發展的貢獻率。

6.3加強林業基礎學科研究,取得了一批林業科技新成果

一是多項育苗實驗獲得成功,產苗量大增,獲得林業專家的好評。其中1977年縣林科所采集香果種子進行人工培育,出畝335株,創造了咸寧地區首次珍稀樹種育苗的成功記錄。1983年縣林科所進行雪松實生育苗,成活率達80%,居全省第一位。二是有一批科研成果獲國家、省、市和縣科技成果獎。其中,《杉木地理變異和種源劃分的研究》和《湖北省杉木優良種源選擇》分別獲198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而1987年參加研究完成的“瀕危樹種禿杉種質資源保存及利用”研究成果獲省重大科技成果獎。三是有一批林業專家和技術骨干先后獲得了國家、省、市和縣通級科技大獎。其中尹合堯同志1985年獲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享受政府津貼和地區專項津貼,并被授予縣管專業技術的撥尖人才。通過以上舉措,提高了通山項目造林和林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林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7 結語

新時期,在新的林業發展征程上,通山“務林人”將在以人為本和協調可持續政策指導下,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把生態建設和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謀劃,促進綠色增長,維護生態安全。通過生態公益林、退耕還林和長防林等一批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的實施,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投資林業,加快推進楠竹、苗木、油茶和工業原料林等基地的建設,實現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轉型升級。未來的通山,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將全面建成,部門整體經濟實力和行業竟爭力將得到快速提升。建設生態旅游大縣、資源大縣和林業強縣的目標將一定能夠實現。

[1]李育材.中國的退耕還林工程[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3]姚昌恬.林業計劃財務工作讀本[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4]鄧永斌.通山之光[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016-06-24

吉鵬飛(1963—),男,高級會計師,主要從事外資造林項目和國內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項目的會計核算和管理工作。

陳林(1972—),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調查、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和林業項目管理工作。

S7

A

1674-9944(2016)15-0188-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婷婷六月综合网|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草综合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久草中文网|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国产新AV天堂|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91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青青草久久伊人|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国产三区二区|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69精品久久| 亚洲黄色高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日本国产在线| 欧美午夜视频| 97在线公开视频|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www精品久久|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欧美精品成人| 亚洲无限乱码|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亚洲欧洲综合| 综合色婷婷| 在线国产91| 亚洲欧洲综合| 国产美女91呻吟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