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平(慶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黑龍江 綏化 152400)
?
水稻常見病蟲害的防治
劉麗平
(慶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黑龍江綏化152400)
摘要:水稻在近年來得到大面積種植,成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本文主要通過對水稻病蟲害防治的施藥技術分析,闡述稻瘟病、水稻紋枯病、稻桿蠅、稻飛虱等幾種水稻常見病蟲害發病特點和危害癥狀,進一步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關鍵詞:水稻;施藥技術;常見病蟲害;發病特點;危害癥狀;防治方法
水稻在我國的種植歷史較為悠久,當前在我國已經得到普遍種植,是種植面積較大的農作物之一。在對水稻辣害防治工作中,通過“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取得了大量的成績。
1.1 對癥下藥,藥、水配比適宜,選用新型施藥工具。不同的病害有不同的防治辦法,在進行水稻病害認定時,需要認真查蟲診病,確定到底是哪種蟲病,通過對種類的分析,解決疑難病蟲害,如果無法及時確定,就需要請教當地農技人員現場確診;如果進入現場不方便,則需要在田間拔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樣株,根部保持帶泥狀態,送到當地農技部門請農技人員確診。藥劑的使用也要科學合理,應該使用乳油劑或水劑農藥,需要用塑料瓶做帶把的小量筒,同時用盛裝20kg~25kg水的桶進行科學配比,做到配量準確,配藥時先按每公頃用藥量用小量筒量藥倒入桶內,再按要求進行稀釋倍數加水攪均。背負式手動噴霧器是最好的工具,靈活、方便,并且不易滲漏,方便好用。
1.2 實行“后退”噴藥。通過實踐總結,前進噴霧不適合大面積地塊,需要改為后退噴施需要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慢速保證距離均勻,使藥物能夠達到各個區域。后退噴藥的好處在于噴藥量足、避免行走時人為碰落過道兩旁稻苗藥液、藥液不沾染衣利于健康。可以根據水稻密植規格,在每次下田左右擺動噴霧時的幅度為8~10行稻叢為宜,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充分避免出現行走過窄時導致的藥液浪費現象。
1.3 施藥時保持深水層。施藥田塊要做好前期處置,不能長期串灌、漫灌,對過水丘田塊一定要在施藥前做好排灌溝排水工作。確保在施藥時,田間3cm~5cm深水層為最佳時機。
2.1 在農業防治總目標前提下,做好豐產栽培操作,全面控制病蟲害,做到技術上的一致性。水稻病害蟲綜合治理系統較為復雜,各個環節相互融合,在初期選種時,就需要使用抗蟲品種,全面做好前期控害豐產栽培準備,利用科學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全面協調好蟲害防治流程。
2.2 保護利用自然天敵。在施用農藥時,需要做好種類分別,需要利用高效、低毒的農藥進行噴灑,保護并利用好自然天敵,不能傷害天敵,特別是在要嚴格禁止高毒、大量殺傷天敵的農藥,利于作物生態平衡。
2.3 適時合理用藥,搞好化學防治。(1)秧田期主要以防治立枯病為主,如果發現秧苗枯黃倒伏,莖桿軟腐長出白色或粉紅霉狀物時,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排干田水,同時使用清水洗田2~3次,再使用一定濃度的氯氰尿酸1000倍液或50%敵克松1000倍液進行噴霧處置,如果是旱育秧、拋秧就需要從一葉一心開始處理,用77%液噴霧,2~4次基本愈全,如果是立枯病發生后,則需要利用50%敵克松75g進行防治。(2)秧田前中期:需要劃分出一葉期以二化螟為重點,在確定枯鞘率達5%~7%或者是枯心初見時,就需要使用畝5%殺蟲雙大粒劑1kg撤施或雷螟30g~40g或殺丹蘇40g,用凈水兌足,然后使用噴霧器械灑均。如果是稻瘟病葉瘟,就一定要使用畝用豐登20g進行有效防治與治療,充分做好周邊防治工作。圓桿拔節期間主要防治的重點對象就是葉瘟、雷火蟲、紋枯病、粘蟲等病害,這個時候就需要做好日常的監督與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用藥及時控制蔓延,均應用藥進行有效防治,力爭控制到發病初期,這樣才能減少工作量,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1 稻瘟病。稻瘟病是一種常見病例,老百姓都稱其為“鬼掐頸”,這種病害發病特點明顯,主要防治方法也較為好掌握。(1)發病特點。苗瘟的特點是基部變成深色的黑褐,上面是黃褐或淡紅,多為枯死狀態。如果是潮濕的時候,病苗表面多呈現灰綠色的一層霉斑。葉瘟主要特點是呈紡錘形,外層呈現黃色,內層為褐色,中央就是暗淡的灰白;病斑兩側壞死線向外延伸象一個長條狀的斑紋,背面一般是灰綠色霉層。穗頸瘟主要發病部位就是穗頸位置,褐色或墨綠色,開始多是全白穗,病穗折下并呈現了吊頸情況。 (2)防治方法。前期可以進行消毒,對種子進行全部消毒處理,可以使用1%的石灰水進行浸種,用強氯精浸泡進行消毒處理;浸秧時可以使用2%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按50g和25kg的水進行配比,秧甩干浸入藥液30s,然后凈水堆起來,悶30min才能進行栽插。噴藥防治可以使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噴霧。
3.2 水稻紋枯病。紋枯病是我縣水稻常見病,老百姓主要稱花腳桿,其發病特點和防治方法如下:(1)發病特點。病斑內部是灰白色,周邊暗褐色,多為數塊相連接,呈現云紋狀斑。溫度相當的時候,容易出現白色或灰白色蛛絲狀菌絲體,最后發展成白絨狀菌塊和褐色菌核。(2)防治方法。可以利用正確的方式不斷清除菌源,打撈浪渣,并且鏟除田邊多余的雜草;按病情發展情況,掌握噴藥量,可以使用1%井岡霉素濕性粉劑7.5kg/hm2,或2%井岡霉素1.125kg/hm2和水1125kg噴霧。
3.3 稻桿蠅。(1)發病特點。一般情況其幼蟲是乳白色的點斑,大多鉆到心葉,使病害危及秧苗,心葉上有橢圓形或長條形小孔洞,導致縱長裂條使葉片出現大面積破碎現象。(2)防治方法。可以利用18%殺蟲雙3.75kg/hm2和水900kg進行噴霧處理,達到處置效果。
3.4 稻飛虱。稻飛虱老百姓俗稱“蜢子”。主要就是白背飛虱和褐飛虱兩種情況,主要原因就是西南氣流遷入導致的,稻前期主要就是白背飛虱,后期出現褐飛虱。(1)發病特點。葉子呈現黃色、分蘗力量弱,如果問題嚴重就出現落塘枯死現象。(2)防治方法。對以上兩種飛虱防治主要利用蟲量50頭/百叢噴灑用藥,主要使用的是大功臣、撲虱靈、葉蟬散等藥物,最終防治效果較好。 水稻生產主要是防治地理病蟲害,只有優選良種,減少農藥作用次數,才能不斷強化水稻病蟲害防治,使水稻豐產增收。
參考文獻
[1]陸瑞莊.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芻議[J].現代農業科技,2008(11):171-173.
[2]王榮軍.水稻本田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01):183.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