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玲
高銳的“生態養殖經”
□羅青玲
5月10日下午,一師四團畜牧連。高銳雙手端起滿滿一筐混合飼料,輕松地走向羊圈,早已聞見飼草清香的百余只雜交肉羊興奮地沖著他“嘜……嘜……”直叫,壯如牛犢的身體擠撞得欄桿直響。“別急,別擠,大家都有份!”看著親如孩童的羊只爭先恐后地覓食飼草,高銳黑紅的臉上溢滿幸福的笑容。
“今春產羔173只,成活136只。2月4日,銷售留種用的公羊1只,收入4500元;2月13日,出售泌乳三個月的母羊羔,獲利33000元,照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今年獲利20萬元根本不在話下。”高銳笑嘻嘻地算起了成本賬。
自小在團場長大的高銳,清楚地知道溫涼半山區氣候孕育的糧食能產生豐富的作物秸稈,而這些秸稈稍加制作,就是牲畜喜食的青貯、黃儲飼料,不僅具有適口性好、營養豐富的特性,而且是自然原生態的“綠色產品”,上膘特別快,肉類制品備受人們追崇。1999年,高銳從鄰居家賒來2只羔羊,當起了“羊司令”。五年下來,竟也發展到120只。
不料2007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內肉制品價格大跌,一只40公斤重的母羊只能賣到百余元,這令高銳兩年間虧損52000元。
年輕的高銳意識到:“搞養殖育肥老路不能走,要加快培育優質雜交肉羊品系。”為此三年時間里,他連續6次東下山東,引進繁殖力強、產羔多的小尾寒羊做母本;北上阿勒泰,帶回抗寒、耐粗飼的薩吾克羊做父本,再與本地性早熟、肉質風味濃郁的新疆綿羊進行三元雜交,終于成功繁育出適合當地發展的肉羊新品。這種羊體格大如牛犢,易飼養,每只成年羊的出肉率高達100公斤,且兩年三胎,每胎產羔率為2.5—3只。
自2014年起,高銳自己繁育的羔羊一上市便銷售一空。一只斷奶3個月的雜交小母羊就有3000元的利潤,且慕名而來的外地客商總是手拿定金還心懷不安,總怕自己錯過了當年購買斷奶羔羊的最好機會。這一年,高銳依托養殖和種植,成了團場年收入超過20萬元的致富能人,也由此獲得了“兵團勞模”榮譽稱號。
你開心 我快樂
春日里,出了名的高銳沒有時間沾沾自喜,而是整日里騎著摩托車東奔西跑,為養殖戶們飼養的“雜交肉羊”遮陰、上膘和防病。
五連養殖區,風塵仆仆的高銳一頭扎進職工唐國榮的羊圈,細致查看起羔羊的生長情況。“這滿圈的財富全都得益于你的幫扶!”見到高銳,唐國榮滿眼都是欣慰。原來,2013年6月,五連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唐國榮飼養的22只羊在滔滔洪水中全部喪命。聞訊而來的高銳將自己繁育的10只羔羊賒給唐國榮,并訂立了技術幫扶合約,而且一簽就是三年。
這邊尚未忙完,十一連職工熊建明的催促電話就響了起來,他飼養的種羊精神不好,不吃食,著急上火。匆匆趕來的高銳在詳細了解羊只采食情況后,確定母羊患了口瘡。隨即開出藥方,告誡一定要定期服用,否則不僅會導致母羊死亡,還極有可能傳染給人。
同樣在心中感激高銳的還有畜牧連養殖大戶袁建友,他說:“以前養殖什么都不懂,別人也不肯教,生怕搶了飯碗。高師傅不但在技術上幫扶,連最初的養殖資金都由他墊付,是我命中‘福星’!”時下,袁建友養羊108只,并自愿加入團農牧養殖合作社,年出欄肉羊48只,獲利12萬元。
看到高銳培育出來的雜交肉羊這么有前途,得知他的年收入如此之高,周圍的職工羨慕不已。高銳則毫不吝嗇自己的技術,不僅手把手地教,還將自己繁育的小羊羔低價出售給周圍職工。畜牧連黨支部書記楊朝輝說:“高銳有頭腦、有闖勁,敢為人先,是我們身邊發家致富的典型,這樣的明星值得追捧。”
“新年要有新氣象,去我的工作室看看吧!”說起新年的打算,靦腆的高銳發出了盛情邀請。采訪間隙,高銳帶著筆者來到了他的“勞模創新工作室”。
65平方米的獨立辦公房,配備有辦公桌椅、電腦、沙發、牌匾、制度等辦公設施,還安放有書柜、閱讀學習座椅及265冊畜牧養殖書籍、光盤等教學辦公用具。高銳興奮地介紹著每一樣辦公物品的用途,“在這里,我有5名徒弟,他們是畜牧創新工作組的骨干,主要負責雜交肉羊的培育、繁殖及品種改良工作。要知道這在全團可是獨一份呢!”。
帶“徒弟”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理論學習、技能培訓、工作實踐、后勤安排各個方面都要照顧到,不過這難不倒高銳。新年里,經過高銳的精心安排與合理組織,勞模創新工作室各項工作的開展都井井有條。在高銳的帶領下,“師徒”們上電腦、翻書本、查資料,細致比對在肉羊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共同商議解決了青黃貯飼料及其它輔料的合理添加配方、自育雜交肉羊多胎產羔、提高羔羊冬季成活率等六項技術難題。
當筆者詢問如何能又快又好完成創新工作時,隊員胡偉張嘴唱起了順口溜:“工作室成效大,高銳帶頭數第一;創新成果一項項,學習培訓不可少。師父帶頭徒弟跟,創先爭優我先行。”胡偉還說,在大學,他學的是林業,但現在跟著師傅學習畜牧業,經過一年的歷練,也懂了不少養殖知識,下去跟養殖戶也能“對話”了.在他們的周圍,已經聚集了一大批從事畜牧養殖的職工,呈現出“一幫三、三帶三十甚至上百”的可喜局面。□
欄目責編:磊石

高銳和他的勞模工作室。 (湯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