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
獨辟蹊徑的水墨書法
◇劉恒

白煦,1949年生于北京,筆名師然,齋號竹石館。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五屆副秘書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館書法篆刻學術專家組成員,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央國家機關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說到書法藝術的個性特征,通常體現為作者獨有的、不同于他人的技巧習慣,這是構成書法作品風格面貌的基本要素,包括點畫、結字、章法以及墨法等諸多方面。從古至今,人們在欣賞、評價一個人的書法時,都是從這些方面著眼的。白煦的書法之所以具有鮮明的個性,也正是在對上述各方面技巧的理解和運用上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選擇和把握,尤其是在墨法運用上,更是出人意表,獨辟蹊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樣式。
白煦的書法之所以以“水墨”為最突出的特色,首先是由于他喜歡并且擅長運用宿墨。在書法的諸般技巧中,傳統習慣一直是比較強調用筆的結字技巧的,章法則隨幅式需要而定。至于墨法,在從前的書家來說并不占重要位置。古人寫字,墨色的濃淡干濕都是順其自然,雖有漲墨或枯筆的差異,也都是根據書寫過程中筆鋒中所含墨水的消耗情況自然呈現,很少刻意去營造效果。倒是日本在“二戰”后崛起的書家群體中有一部分人十分醉心于宿墨效果所具有的特殊趣味,并試制出專門的有宿墨效果的墨汁。白煦在自己的書法實踐中,逐漸展現并熟悉了宿墨的特有效果,于是在這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去嘗試和掌握。如他所言:“曾于無意間染宿墨而書,不料竟獲意外之效—于墨色點畫之外洇滲出一層淺灰色暈,其形態煞是喜人。揮寫之際,不覺筆鋒攪轉自如,毫無滯澀之感,使轉中流散出自然之墨韻,頗多意外之趣。”話說得雖然輕松,但搞書法的人都知道,宿墨的效果及其規律其實很不容易把握,筆毫中包含墨水的多少、下筆的輕重、書寫動作的快慢,都會影響到點畫的效果,而且宿墨在不同類別的宣紙上也會有不同的反映。我們現在看到白煦的書法作品中對水墨的控制如此嫻熟,效果如此和諧,這背后蘊含著大量的探索積累,得失甘苦,只有作者自己清楚。
近幾十年來,書法藝術從復興走向空前繁榮,當今的書家大都致力創新,追求個性展現,渴望能在傳統之外有新的建樹。白煦進入書壇三十余年來,經歷或見慣了各種潮流的起起落落。他所走的是一條與別人不同的道路。他不僅展現了別人不關注的墨法,而且能夠深入探究,堅持不懈,所以最終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對水墨效果的探索與運用,在構成白煦個人風格的同時,也成為他對當代書法藝術發展的貢獻!
在強調白煦書法善用水墨效果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他在用筆、結字方面的特點,其獨特用筆和結字是與其水墨技巧融合一體,相得益彰的。他的用筆往往一波三折,搖擺飄動,既借助了宿墨潤而不滯的優勢,又發揮了宿墨洇暈變化的特性,再配以縱肆多變的草書結字,其間更時見枯筆飛白,遂形成一種時如疾風驟雨,時如柳曳花開的意象,靈動跌宕,不可端倪。
總之,白煦的書法將其特有的用筆、結字、章法、墨法習慣和諧地融匯為一體,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化追求與風貌,而在宿墨—水暈墨化的效果運用上,更是獨樹一幟,別開生面,并由此找到了自己在當今紛繁爛漫的書壇上的應有位置。其獨辟蹊徑的藝術實踐,對于當今追求個性表現的書壇頗有啟發意義。
(作者為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

白煦 草書李白詩 紙本 2011年

白煦 草書古詩四條屏 紙本 2011年
責任編輯: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