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忠民
(福建省永安國有林場,福建 永安 366000)
?
三明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許忠民
(福建省永安國有林場,福建 永安 366000)
指出了三明市森林資源豐富,發展林下經濟有豐富的自然條件,針對三明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的對策建議: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產品市場體系;因地制宜發展策略;培養龍頭企業;注重人才培養。
林下經濟;存在問題;對策;三明市
三明市是我國南方重點林區和全國林業改革試驗區,現有林地189.4 萬hm2,占全市土地面積82.5%,森林面積176.37萬hm2,森林覆蓋率76.8%,三明市生物多樣性豐富,僅藥用植物種類就有1800多種,具有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采集、森林景觀利用等提高林地綜合利用效率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據統計,2012年,僅集體林地的林下經濟總產值達2300億元,其中,用于發展林下種植面積為646.6萬hm2,僅占全國集體林地1.8億hm2的一小部分,所以林下經濟的增長潛力是巨大的。發展林下經濟,能縮短林業經濟周期,增加林業附加值,對有效擴大土地利用面積,優化利用自然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和林農的經濟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1]。就三明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今后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發展林下經濟應充分考慮發展所在地的森林資源狀況、林業產業發達程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林業發展環境因素,并綜合考慮特定林下經濟產品市場發展趨勢,從而選擇最有利的發展模式[2]。目前,三明地區主要有以下4種成功模式。
2.1林下種植
主要以林藥模式為主。目前較大規模林下種植的有南方紅豆杉、雷公藤、草珊瑚、黃精、金線蓮、鐵皮石斛、厚樸、靈芝、絞股藍等20余種,三明市總面積近2.6萬hm2。
明溪縣以福建南方制藥有限公司為龍頭,在人工杉木林、馬尾松林間伐后和天然闊葉林擇伐后,在林下套種紅豆杉,截止2014年底,種植南方紅豆杉面積達3500 hm2。泰寧縣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雷公藤種植基地,林下種植雷公藤面積達3600 hm2。三元區從2008年起,以元吉草珊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為龍頭,目前種植草珊瑚面積達2000 hm2。永安市從2013年起,對金線蓮產業重點扶持,現有9家金線蓮生產企業,且已成立“永安市金線蓮協會”,注冊“移山蓮”商標,制訂“移山蓮”產品的質量保證體系;截止2014年底,金線蓮林下種植面積達100 hm2,年產金線蓮鮮品10萬kg,金線蓮苗1億株,鐵皮石斛33 hm2,凹葉厚樸近20 hm2,多花黃精、七葉一枝花、黃花倒水蓮、金銀花等其他中藥材近135 hm2,直接從業人員近1000人。
2.2林下養殖
目前三明市林下養殖的模式有林畜、林禽、林蛙、林蜂等模式,養殖品種有野豬、梅花鹿、烏鳳雞、貢雞、三黃雞、貴妃雞、鴯鹋、蜜蜂等。清流縣林下養殖黃羊面積達1215 hm2,年產黃羊4.7萬只。泰寧縣2012年4月成立大自然梅花鹿業發展有限公司,用于放養的林地面積13 hm2,養殖梅花鹿300只;全縣養殖金湖烏鳳雞面積1006 hm2,年產值8150萬元。永安市主要在杉木和竹林下放養三黃雞、貴妃雞,養殖基地417 hm2,2014年三黃雞出欄50萬羽,產值500多萬元;永安洪田、安砂鎮推行棘胸蛙養殖,2014年產棘胸蛙2萬只,產值48.34萬元;永安埔嶺聶書寧2007年創辦養蜂專業合作社,現有300多箱蜜蜂,年產值70多萬元,帶動周邊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
2.3林下采集
主要有野生食用菌采集、竹筍采集等。在南方,林菌主要品種有紅菇、泥菇、香菇、黑木耳等。隨著生態林業建設不斷加強,天然闊葉林得到有效保護和擴張,野生食用菌的產量也逐年提高。紅菇是一種至今為止不可人工栽培的野生食用菌,產量少 ,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被喻為“山珍”,經濟價值也年年大幅提升。大田縣以東風天然菌業專業合作社為龍頭,采取對野生菌類生長區域進行封山育林、施農家肥等措施,重點保護紅菇等菌類的菌落生境,2014年林下采集紅菇、泥菇等,產值達380多萬元;永安市共有竹林6.8萬hm2,生態公益林約6.6萬hm2,2014年竹農采挖冬筍、春筍等各種筍類16.8萬t,產值4.35億元;林下采集紅菇產值達800多萬元。另外,泰寧、清流、明溪等縣的紅菇產業也有一定特色,為林農增加了許多收入。
2.4森林景觀利用
依托有特色的生態資源,森林景觀利用以三明市為中心,向周邊縣市輻射。三明市有仙人谷國家級森林公園,占地面積100多hm2,景區內的花草樹木與奇山秀水交相輝映,被譽為三明市區的“后花園”,是旅游觀光和健身休閑的好去處;永安市以九龍竹海國家級森林公園、天寶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頭濕地公園和鄉村森林景點為載體,大力發展以森林、濕地、鄉村為主題的森林生態旅游,培育青水龍頭等森林人家16家,建成桃源洞、石林等以森林景觀為依托的AAAAA級景區及永—上—青—槐生態旅游通道。目前,三明市已建成森林人家87家,森林景觀利用面積1.05萬 hm2,年產值1億元。
3.1政策支持
為推動林下經濟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三明各市(縣)政府相繼出臺了林下經濟發展有關政策。永安市于2012年出臺了《永安市金線蓮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2012年11月,三明市出臺《三明市林業局三明市農業局三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扶持紅菇特色產業發展的意見》,泰寧縣制訂優惠政策,科學規劃建設了連片千畝示范基地,形成林藥、林菌、林禽、森林旅游4種模式互補的發展體系。
3.2資金支持
任何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前期資金的持續投入牽引和帶動,才能夠在摸索中逐漸發展成熟。如三明草珊瑚產業的發展,就離不開三明市財政先期投入大量資金啟動以及有關科研院校投入大量經費進行研發。將樂縣于2015年設立了林下經濟發展財政專項補助資金,對從事林下經濟發展項目的示范單位,開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項目包括項目所需的技術培訓以及種苗、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購置等實施資金支持。
3.3產業化支持
目前三明林下經濟的產業化發展已初具規模,在政府主導并大力協調下,公司+基地+農戶”已成為林下經濟發展主導方式,林下經濟逐步由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向規?;洜I轉變,由粗放化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林下種植發展方向明確,以生物醫藥為發展重點,起點高、布局早,以中草藥種植和原料藥提取提純為主攻方向,努力培育核心競爭力,力爭把三明打造成海西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3.4平臺支持
三明市每年舉辦一次“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通過海峽兩岸林業產業O2O高峰論壇,討論“互聯網+林產業”模式,同時展示展銷突出以林下經濟產品和特色林產品為主,通過林博會的展示平臺,進一步提升林下經濟企業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企業的借力發展。
4.1資源保護不力,野生資源面臨枯竭
長期以來,由于認識不足,對一些暢銷緊缺的中藥材,只開發,不保護,使資源數量銳減,分布范圍減小,有的珍稀品種瀕臨滅絕,中藥材可持續發展已受到限制[3]。目前三明地區野生中藥材資源基本枯竭,如紅豆杉、厚樸、七葉一枝花、金線蓮、靈芝、杜仲等,生物多樣性遭到極大破壞。
4.2基礎設施條件差,市場流通體系建設不完善
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主要集中在遠離城市的鄉鎮農村,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電、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差、配套不全的難題,制約了林下經濟發展的規模化、產業化條件。
林下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要,產品生產完成后,能否快速進入市場流通變現是林農最擔心的問題。目前,市場流通體系建設不完善,市場需求信息公共平臺建設沒有及時跟上,林農發展林下經濟有一定市場風險,后顧之憂沒有解決。
4.3科技支撐不足,產業發展水平不高
天然藥用植物的基礎科研弱,對野生天然種質資源保護收集研究做得不夠;高知識專業人才不足,教育培養水平跟不上;研發資金投入不足,技術無法突破,無高附加值產品。
林下經濟是復合高效的林業生產模式[4],在技術上和管理上如缺乏專業指導,盲目投入資金對林農而言風險是很大的。目前政府尚未統一建立林下經濟技術推廣的專業機構,也很少舉辦林下經濟種植(養殖)專題培訓班,造成從業的勞動者素質參差不齊。有的生產者盲目追求產量,忽視質量要求,亂用化肥農藥,導致產品質量下降。
5.1要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林下經濟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三明市作為南方典型集體林區,發展方向應定位為林業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區,要加快“綠色轉型”,因此應將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列入各級政府可持續發展長期目標。一是制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成立工作機構,統一牽頭協調。二是制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配套獎勵措施,如減免稅政策、配套保險產品、金融機構貸款優惠政策。三是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項目資金支持,設立林下發展專項基金,幫助解決電力、自來水、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落后問題。四是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更多投入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形成全社會、全民合力共同做大做強林下經濟產業的共識。五是繼續加強建設市場需求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搞好健全流通網絡,引導產銷銜接,降低流通成本,幫助林農規避市場風險。支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農超對接等現代流通方式向林下經濟產品延伸,促進貿易便利化。六是繼續抓好平臺搭建工作。做好“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充分利用“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暨投資貿易洽談會”的舉辦,繼續宣傳推廣三明林下經濟品牌和特色林產品,為三明林下經濟企業、合作組織和林農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5.2要科學發展,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制定發展方向
2012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要求:堅持因地制宜,確保林下經濟發展符合實際。三明市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林地占80%,要科學規劃發展好這種農林復合經營模式。因此要良性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必須避免同質化競爭。政府應積極引導,制定規劃,分區域明確林下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和發展目標,不要形成一哄而上、盲目發展的局面。要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等情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尊重個人意愿,突出本地特色,合理確定林下經濟發展方向和模式。建議到2020年,應著力抓好林下藥材、林下蔬菜、林下養殖、林下采集、森林旅游五大林下經濟支柱產業,該市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到60萬hm2以上,示范基地大幅增加至110個左右。
林下種植方面,明溪縣主要發展南方紅豆杉及深加工產業,永安市著力發展金線蓮種植及深加工產業,泰寧縣重點發展雷公藤種植及深加工產業,梅列區著重發展多花黃精種植及深加工產業,三元區著重發展草珊瑚種植及深加工產業;林下蔬菜以尤溪發展林下佛手瓜等蔬菜為主;林下養殖方面,清流重點發展養羊,泰寧重點發展梅花鹿和金湖烏鳳雞養殖,永安著重發展三黃雞、貢雞,水質條件好的可養殖林蛙,各縣均可推行林下養蜂;林下產品采集以菌類(紅菇)及筍類加工為主,各縣均可發展;森林旅游重點發展森林人家、生態農莊等。
5.3要培育龍頭企業,實施品牌經營戰略
要想做大、做強林下經濟產業,應走專業化、集約化、規模經營的方式,把培育壯大產業龍頭作為推進林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 +家庭農場+農戶”等產銷一條龍發展模式,可以更好抵御市場風險。支持有一定市場控制力、實力強大的龍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品牌為紐帶,進行全產業整合,增強競爭優勢。各縣均可成立行業協會,統一制訂產品質量標準;要重視品牌經營,注冊商標,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勵種植戶、養殖戶聯合起來組成合作社,主要產品應獨立注冊商標,加強品牌的注冊、宣傳和保護意識。
5.4要注重人才培養,增強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后勁
中共中央2016年3月下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解放和增強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任何產業要良性健康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要發展三明市林下經濟產業,則應著重引進和培養種植(養殖)產業專業人才。首先是人才引進,本地不足引“外援”,圍繞三明市著力發展的產業方向,招才引智;其次是注重人才培養,無論是本地人才還是外來人才,都需要通過培養,不斷提高素質、能力和水平。一是推動建立政府指導下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多種形式的產學研戰略聯盟,通過共建科技創新平臺、開展合作教育、共同實施重大項目等方式,探索實行“人才+項目”培養模式,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二是重視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種養示范戶的技術培訓,以帶動提高更多林下經濟農戶的種植(養殖)水平。
三明市具有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天然優勢,政府應大力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林下經濟,因地制宜規劃好各區域林下經濟發展目標和模式,加強科技支撐力度,大力引進人才,努力建成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重點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和林業專業合作社,逐步形成“一縣一品、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增強林農持續增收能力,為林區抓好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良性循環發展、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揮重要作用。
[1]李丹,曹玉昆.東北林區社區林業發展林下經濟模式探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4):1085~1087.
[2]謝屹,溫亞利.消除認識誤區推動林下經濟全面發展[J].林業經濟,2013(3):48~51.
[3]姜建國.三明市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現狀及產業化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07,34(4):176~180.
[4]趙英辰,李華西.林下產業的新興經濟增長點[J].河北林業,2006(6):21~23.
[5]應錦輝.延平區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7):134~135.
[6]王麗貞.三明市林下經濟產業蓬勃發展[J].福建林業,2013(5):24~26.
[7]袁永亮,邱昭聯,王有昌.關于發展龍巖林下經濟若干問題的思考與建議[J].綠色財會,2012(6):30~33.
2016-05-17
許忠民(1972—),男,經濟師,主要從事林業經濟方向的研究工作。
S759.82
A
1674-9944(2016)13-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