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黎剛,盤曲波
(西南林業大學 園林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
外來植物引種對昆明滇池濱湖園林濕地的影響
盧黎剛,盤曲波
(西南林業大學 園林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指出了滇池濱湖園林濕地作為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城市生態系統中生態服務功能極為重要。闡述了外來植物引種對滇池濱湖園林濕地的影響,并針對外來植物可能帶來的生態風險提出了相關政策,以期為恢復濕地環境提供參考。
外來植物引種;濱湖園林濕地;滇池
全球范圍內,生物入侵已成為21世紀最棘手的環境問題之一,它是繼生境破壞之后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第二大威脅因素[1]。濕地生態系統不僅是環境變化的緩沖地帶,同時也是重要植物的棲息城所;對于調節區域氣候、調蓄洪水、維持生物養分循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是流域生態安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證。園林濕地是人工濕地的一種獨特類型,在以隔離物為邊界的空間范圍內,構建具有協調建筑物和文化裝飾的人工水景濕地,并具有審美、文化娛樂、休憩與居住等綜合功能的自然—人文復合濕地系統[2]。園林濕地利用生態學原理,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保護性重建和恢復,通過藝術的手段再現自然濕地景觀,為城市居民提供親近自然和感受自然的場所。
然而對園林濕地生態系統而言,外來物種引種是構建半自然濕地生態系統,修復遭到污染和破壞濕地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濕地環境引種修復的過程中,由于只強調綠化、美化和凈水水體的功能,而缺乏對外來植物種的了解,外來植物種的逃逸和入侵給濕地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生態風險。滇池濕地作為世界上獨特的高原濕地類型,生態服務功能極為重要,然而其生態系統又很脆弱,外來物種的成功入侵,常常影響甚至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性和完整性,造成入侵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社會經濟乃至人群健康的巨大影響。
昆明滇池是云南最大的高原淡水湖,同時也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屬于長江流域的金沙江水系,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部,地處東經24°40′~25°02′,北緯102°36′~10°47′。流域面積2920 km2(不包括海口以下流域面積),湖面海拔1886 m,湖域面積330 km2。滇池湖平均水體深度4.4 m,最深深度為10 m;包含草海湖面南北長約40 km,湖面東西寬7 km,最寬處為12.5 km,岸線長約150 km。滇池湖泊地處亞熱帶季風半濕潤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7.03 ℃,區域內土壤只要為沖擊性水稻土,土層較深,有機質含量高,適合多種水生植物生長。
3.1是修復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手段
外來植物引種種植是構建半自然園林濕地,修復受污染和退化湖泊濕地的重要途徑;同是也能豐富園林濕地的植物群落,為動植物提供一個良好的棲息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市化的進程導致了大規模的圍湖造田蠶食填埋濕地以及人為污染,導致了滇池濱湖濕地整體環境及植物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使原生濕地生態系統面目全非,根據2008年云南省環境狀況公布的數據,滇池湖泊的水質為劣Ⅴ類,處于重度富營養化。因此為了修復遭到破壞的濕地環境,昆明市政府開始了對滇池濱湖濕地環境修復性建設。在濕地恢復建設的過程中,外來植物的引種種植是整個濕地環境修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近幾年的修復建設中,外來植物的引種不僅豐富了原有濕地植物群落,與此同時,部分植物的凈水功能在改善滇池湖泊的水質上也發揮著巨大作用;人們對觀賞植物的引種種植,不僅改善了原來滇池濱湖濕地整體環境,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親近自然的場所。
3.2外來植物可能帶來的生態風險
然而在濕地恢復建設的過程中,大量人工濕地的新建和對原生濕地生態系統的研究不到位,以及對外來植物種的了解不夠,給濕地生態系統帶來一定的生態風險。加之由于日益發達的交通網絡的出現,山脈的切割和和河流的截斷造成了滇池園林濕地生態系統的不完整性和破碎性。這種破碎性,破壞了濕地的連續性,切斷了濕地的生態過程,從而降低了濕地環境的自我調節機制,加之近年來,隨著滇池環湖濕地恢復,大量園林濕地建設及外來植物的引種種植,為外來物種的入侵和爆發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根據2011~2012年相關學者對滇池濱湖區植物的調查,結合1960~1970年的研究資料,結果表明:滇池湖濱區共發現濕地高等植物88科299 種,其中本土植物181 種,外來植物118種( 包括32 種入侵物種) ;在42種水生植物中,13 種為外來植物( 包括2 種入侵物種)。與1960~1970 年資料相比,新記錄植物232 種、已消失植物43 種[3]。其中,沉水植物減少了2種、漂浮植物減少了2種,浮葉植物分別減少了5 種,挺水植物增加了8種。在調查發現的所有物種,118種外來物種所占的比例為43.8%,其中有32種植物為外來入侵物種,占外來植物總數的26.0%。資料還顯示在還沒有被列為入侵植物名單的植物粉綠狐尾藻以廣泛的分布于整個滇池濱湖濕地,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形成了單優勢群落,且具有明顯排擠其他植物的生長的趨勢,具有明顯的入侵性;以此同時在1960年調查發現的本土植物種,如苦草、睡菜 、兩棲蓼、黃花貍藻等43種本土植物已消失。整個滇池濕地外來植物和入侵植物中所占到的比例都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危害到了本地植物種類的生存,同時也存在遭受外來植物種入侵的生態風險,一旦爆發大面積的生物入侵,將給整個滇池濕地生態系統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首先應該建立健全相應的行業法規以及外來物種引入條例,加強政府部門的協調管理,雖然在《云南省濕地植物保護條例》中,已明確規定了向濕地引種外來植物的審批程序、總臺檢測和消除危害措施,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針對外來植物管理的法律法規以及具有針對性的風險評價體制任然還不完善,很難付諸于現實應用中。因此在濕地環境修復中,建立各種形式的濕地園林植物引種項目的審批和約束機制,成立專門的管理機制開展濕地環境植物引種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外來入侵物種往往產生不可逆轉的嚴重生態后果[4]。雖然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在對外來物種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其研究范圍還比較狹義,一般是針對針對一個地區,針對濕地環境中外來植物的研究少之又少,對其研究缺少針對性的方法和措施。為此應該針對園林濕地環境的實際情況,對濕地環境中外來入侵植物種的入侵途徑、潛伏機能、生態適應性、種群變化以及殖行為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建立針對園林濕地外來植物引種種植的生態評價體系,從源頭上防治植物入侵可能帶來的生態風險。對于以存在的外來物種要從當前和未來危害、局部和整體危害、生態和經濟危害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提出相應的治理手段。
濕地環境修復要以營造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為目的,保護原有濕地生物多樣性為原則,不能單方面的以景觀綠化、美化以及凈化水體為目的,隨意引進外來植物,卻忽視了外來植物逃逸、入侵的生態風險。因此,在引種外來植物對濕地環境修復的過程中,應在了解原生濕地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科學科合理地選擇、配置植物品種,盡可能的以鄉土植物為主,以免再次引發濕地生態系統的退化,正確的引種和科學的配置植物是濕地環境恢復的關鍵。
[1]Yates E D,Williams C L.Recruitment of three non-native invasive plants into a fragmented forest in southern Illinoi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4(190):119~130.
[2]孫廣友,王海霞.園林濕地:種獨特的人工濕地類型[J].濕地科學,2007,5(1):7~12.
[3]項希希,吳兆錄,羅康,等.人為干擾對滇池湖濱區濕地高等植物種類組成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3,24(9):2457~2463.
[4]徐海根,強勝,韓正敏,等.中國外來入侵物種的分布與傳入路徑分析[J].生物多樣性,2004(6):626~638.
2016-05-17
盧黎剛(1992—),男,西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碩士研究生。
X176
A
1674-9944(2016)13-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