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劉紅偉
?
創新,在一線發光
本刊記者/劉紅偉
編者按:
創新驅動發展,需要每一位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他們扎根企業科研生產一線,是千千萬萬投身創新發展的基層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他們活躍在技術革新、技術攻關、技術協作中,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作出突出貢獻。他們將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
本刊從這一期開始,推出“一線工程師”專欄,用人物通訊、圖片新聞、學習心得、技術創新方法解題案例等形式講述他們愛崗敬業、克己奉獻、創新進取的動人故事,展現他們的真實工作、生活和情感世界,感受一線創新的力量。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科技創新是全民族的事業,離不開扎根一線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當代工人不僅要有力量,還要有智慧、有技術,能發明、會創新。”按照這一要求,必須正視一線產業工人的技能素質、社會對產業工人價值認同等困擾他們成長成才的現實難題,努力提高一線工人的素質能力,激發其技術創新熱情,幫助他們更快成長。
一線創新,知易行難。如何激發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效熱情,提升企業一線創新工程師的科技創新能力,讓基層人員在工作前沿實踐,在實踐中創新,推動創新在一線發光,成為中國科協工作進入社會經濟主戰場的重點方向之一。
近年來,中國科協組織相關力量對企業科技人員的需求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希望得到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的人員比例占到67%,位居需求調查選項的第一位。多數企業一線科研人員創新能力較弱,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嚴重不足”。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中國科協依托全國學會和省級學會、企業科協、地方科協、園區科協和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科協組織體系,在全國企業中大力推廣創新理論和方法,培養一線創新工程師隊伍,培育培訓基地和試點示范企業,協助企業研發和形成專利成果,搭建服務企業創新平臺,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2008年,按照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國科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創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見》的要求,中國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現更名為: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積極行動,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方法培訓工作,推動企業形成關注創新、踐行創新的良好氛圍,從源頭上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
2009年,中國科協將創新方法工作列入四部委聯合開展的全國“講理想、比貢獻”活動之中,并專門設立創新方法組織和個人獎項進行表彰,通過引入合理的創新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
2010年以來,中國科協更是每年投入專項資金,支持開展“一線創新工程師培養”工程。項目貫徹落實中國科協等四部委《關于在企業深入開展“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的意見》,圍繞《中國科協“十二五”規劃》中培養一線創新工程師的總體部署和總目標,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現為“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科協服務企業創新工程”項目整體安排,發揮科協組織網絡優勢,探索新的企業一線創新人才培育模式,不斷提升地方科協服務企業創新能力和水平,形成國家和地方兩級聯動工作格局。
“一線創新工程師培養”工程的實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先后引導扶持40家省市科協,組織有條件的企業開展活動,培育了一大批一線創新工程師,取得了一定數量的技術創新成果,取得了活動組織實施經驗,起到了帶動示范作用。
2013—2015年,在六個試點省份通過組建“創新方法小組”的形式,為企業培養了創新方法應用人才800余名,解決技術難題、管理等方面成果587項,企業取得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13億元。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源泉。
“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推動中國經濟科學發展,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李克強總理為“一線創新”鼓與呼。
2016年,在前期開展“一線創新工程師培養”工程的基礎上,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對此項工作進一步升級,計劃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一線創新工程師培養與實踐”項目,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將企業作為創新驅動的終端,切實幫助企業一線科技人員提高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一線創新工程師培養與實踐”項目,將繼續通過“創新小組”這一基層群眾性創新組織形式,積極開展創新知識培訓、創新成果競賽、知識產權服務、創新知識普及等活動,夯實平臺建設及保障機制,帶動群眾立足崗位創新,提高大眾創新素質。
“一線創新工程師培養與實踐”項目設計實施3-5年,項目內容逐年滾動,不斷深化,成體系、分步驟、有層次推進,力爭在“十三五”期間覆蓋全國各省市區,充分發揮科協組織進入創新驅動主戰場,服務企業創新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的目標。
2016年,是項目實施的第一年。
這一年,“一線創新工程師培養與實踐”項目將落實以下目標與任務:
第一,根據服務一線的宗旨,遴選一定數量的地方科協、全國學會進行示范,選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培養一批企業一線創新工程師;
第二,以“創新小組”為主要形式,開展以理論方法培訓、項目遴選、技術難題實戰操演、專家咨詢輔導、軟件輔助創新等活動,完成多項難題解決方案,獲得一定數量的專利授權,取得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三,指導幫助原試點省市科協對2013年以來成立的“創新小組”的工作內容和形式進行進一步深化,幫助試點在省內或企業內開展以創新競賽為主要形式的實踐活動,提升技術難題解題的含金量,增加專利授權的數量;
第四,完成項目頂層設計,構建一線創新工程師培養與實踐工作模式(包括培訓大綱、培訓教材、培訓師資、分級別培養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健全組織構架前期的調查研究工作。開展項目績效評價指標及表彰獎勵機制工作前期的預研工作,形成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第五,做好創新知識的普及宣傳工作,重點圍繞創新小組、創新成果、創新標兵的先進事跡與取得的成果進行宣傳報道。保障信息化數據庫建設,整理包括技術難題及專利案例、創新技術專家、技術創新教材在內的數據庫;
第六,初步搭建一線創新工程師的網絡化培訓和推廣應用平臺,繼續完善網絡教學課件、計算機輔助創新軟件服務、專家咨詢及案例庫等服務平臺建設;啟動并初步建立國家和地方、企業多級培訓基地和資源服務基地,發揮支撐作用。
未來三年,項目還將以“國家政策引導、科協上下統籌、鼓勵企業參與、推進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試點先行、示范引領、點面結合、逐步深化”的方式,在全國企業中培養一批具備較高科技創新和工程實踐能力的一線創新工程師群體,解決一批一線實際技術難題,形成有效的創新機制和體制,為企業開展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創造必要的人才基礎、機制環境和技術條件,加快企業應用科技成果、創新科技產品、創造經濟效益的進程,真正讓創新在一線發光發熱,在一線“生根”,在一線“發芽”,在一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