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紀老人的傳奇故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暴華英
伊莎白·柯魯克
—— 世紀老人的傳奇故事
文/暴華英

伊莎白教授展示其年輕時的照片
編者注:
2015年正值北京外國語大學加拿大老專家伊莎白教授100周歲壽辰。12月10日上午,伊莎白教授百歲華誕慶祝活動在北外舉行,北外校領導和來自國家外國專家局、教育部的領導以及伊莎白教授的親友、學生代表共聚北外,慶祝老人百歲壽辰。本刊與讀者一起分享這位老專家的傳奇歲月。
1915年,伊莎白教授出生于中國成都一個加拿大傳教士家庭。幼時的伊莎白被父母送回加拿大接受教育,上大學時主修社會學。1938年,伊莎白獲多倫多大學兒童心理學碩士學位。此后她回到中國成都,參加在四川興隆場的鄉村建設實驗并開展人類學調查。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任教于金陵大學的英國共產黨員大衛·柯魯克。相識不久,他們結伴考察川西,重走六七年前紅軍長征的路線,一路共同思索和討論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

二戰期間,伊莎白在駐英國加拿大婦女軍團受訓
在紅軍長征路上,這對向往革命的年輕人定下了終身大事,于1942年夏天回倫敦成婚。當時,歐洲戰場烽火連天。婚后的柯魯克夫婦相繼從軍,投身反法西斯戰爭。柯魯克當上情報軍官,主要做語言分析,伊莎白則成為加拿大作戰部隊醫療分隊的中尉。
戰爭勝利后,柯魯克進入倫敦東方學院研究中國問題,伊莎白獲得了加拿大政府獎學金在倫敦經濟學院讀博士,打算回中國繼續從事人類學研究。這對夫婦重讀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決心重返中國。
1947年,經英共領導介紹,柯魯克夫婦經香港進入中國大陸,越過兩軍交戰陣地、穿過一片“無人區”,終于來到了晉冀魯豫解放區。從此,他們親歷并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建立新中國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風雨歷程。

伊莎白與丈夫柯魯克在河北十里店村進行社會調查
在解放區,柯魯克夫婦見到了葉劍英。同年,伊莎白和柯魯克在十里店村展開社會調查,親身參與了當地的土地改革,深刻思考與記錄十里店農民土地改革的復雜情況,以及由土地改革給他們帶來的變化和由此而激發的革命熱情。伊莎白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這場土地改革中受到很大啟發。她說:“40年代中國農村的工作經驗,在當今世界上仍然是有效的……一個經驗是說,要是不解決經濟生存的一些基本問題,推行西方的所謂民主是沒有什么用的。”通過大量搜集資料,伊莎白和柯魯克撰寫出反映中國解放區土改運動和整黨工作的考察報告《十里店—— 一個中國村莊的革命》。

退休后,外國老專家伊莎白·柯魯克仍堅持在家中讀報,關注教育事業

1948年,伊莎白騎馬赴學校教書
1948年春,柯魯克夫婦辭行回國之時,被挽留在中國工作。彼時,新中國即將誕生,急需英語人才。伊莎白和柯魯克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決定留下來幫助新中國培養外語人才。1948年夏,伊莎白和柯魯克加入由葉劍英、王炳南領導的南海山外事學校工作。當時,國內正處在國共激烈交戰時期,外事學校的條件極為簡陋,既沒有宿舍,也沒有校舍,老師和學生都住在老鄉家里,上課通常都是在戶外。有時候,會有國民黨的飛機掃射,柯魯克夫婦就和老鄉們躲到戰壕里隱蔽。在最不安全的時候,他們白天都疏散到郊野里,晚上才回到村莊休息。
1949年,柯魯克夫婦隨外事學校來到北京,參與創建了今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他們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中來,為新中國英語教育事業付出了全部心血與智慧,做出開創性的貢獻。在英語教育領域中,柯魯克夫婦團結帶領了眾多外國友人,為新中國培養了首批外事干部,并培養出大批杰出的學者和外交人才,包括我國外語學界泰斗胡文仲教授、張中載教授、梅仁毅教授、劉潤清教授等,以及駐聯合國大使劉結一、海牙國際法庭大法官薛捍勤、著名外交家章含之、唐聞生等,可謂桃李滿天下。
20世紀80年代,柯魯克夫婦相繼從教學崗位上退休。退休之后的伊莎白教授依然關心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90年代,伊莎白重回當年做調研的四川興隆場,在那里創辦助學基金,資助當地小學生完成義務教育。不僅如此,她還全力支持自己的子女開辦國際學校,以特殊的方式支持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1948年,伊莎白與十里店村村民在一起
作為人類學者,伊莎白始終對中國保持著極大的興趣和高度的熱情,尤其關注中國最基層的農民生活。
1959年,伊莎白和柯魯克撰寫的《十里店—— 一個中國村莊的革命》在英國倫敦出版。20年后,《十里店—— 中國一個村莊的群眾運動》在美國紐約問世。這兩本書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為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打開了一扇窗。如今,要了解中國土地改革,《十里店》是必讀書。
退休之后,伊莎白教授繼續其人類學者的工作。2004年,伊莎白教授整理出版了和友人共同調查撰寫的《興隆場—— 抗日時期四川農民生活調查(1940-1942)》。這本書詳細描述了抗戰時期四川一個農村小鎮獨特的民風民俗,對戰爭時期的中國社會研究具有重要價值。2013年,在伊莎白教授99歲高齡之際,她根據上述調查資料和實地考察的手記,撰寫了又一本人類學專著《興隆場的困惑》。這本書真實地反映了內憂外患的舊中國,為使一個農村集市小鎮得以生存,各方探求改革之路的困境。
伊莎白教授忠實地觀察與記錄著中國的革命與建設,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向世界、特別是向西方介紹中國。2008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授予伊莎白教授終身名譽博士學位,高度認可這位人類學者所取得的學術成就和對社會發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