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英
突出特色發展 實施工程推進
——杭州市西湖區確立“十三五”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
陳翠英

農業機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是“十三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和總結杭州市西湖區“十二五”農機化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根據西湖區都市農業的發展特點,確立“十三五”西湖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重點和目標。
1.1 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增幅明顯,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
到2014年底,全區農機總動力30.5萬kW,農業機械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大中型、高性能、高科技含量、節能環保型農業機械發展迅速。過去5年內新增高性能聯合收割機10臺、水稻插秧機2臺、育秧流水線1套、油菜收獲機械3臺、節水灌溉機械4套、設施大棚135萬m2、茶葉修剪機967臺套、茶葉采摘機3臺套。
1.2 農機作業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
到2014年底,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1%。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油菜機收等糧油生產薄弱環節機械化實現了零的突破,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得到提高,有效促進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1.3 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產業化經營效益顯著提升
“十二五”期間,以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經銷點和農機維修網點為代表的農機服務組織迅速成長。至2014年底,全區有農機專業合作社3家、各類農機經銷點8個、農機修理網點14個,農機從業人員1 773人。這些服務組織在促進土地流轉、推進新機具新技術應用和產業化經營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提高了農機利用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2014年農機經營性總收入達到1.67億元。
1.4 農機化促進項目實施效果較好,引領、示范、帶動輻射作用明顯
“十二五”期間,區農機管理部門重點抓好農機購置補貼和農機化示范園區(基地)建設等項目的實施,取得了較好成效。“十二五”期間,落實各級財政購機補貼資金369.381萬元,其中中央資金280.801萬元、省補資金17.54萬元、市補資金38.455萬元、區配套資金32.585萬元。建設市級農機化示范園區(基地)4個。
1.5 農機教育培訓扎實落實,農機從業人員素質明顯提高
區農機管理部門通過舉辦現場會、演示會、技術培訓班等形式,加強了農機管理人員、農機技術人員和農機作業服務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區共舉辦各類培訓班50期,培訓各類農業機械化人員3 000人次。
1.6 農機監理規范化建設穩步推進,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初步形成
“十二五”期間,為確保農機安全生產,區農機管理部門創新舉措,狠抓落實,強化警農聯絡機制,認真開展農機安全專項整治和隱患排查治理,進一步加強了對上道路拖拉機和外籍拖拉機的動態監管,促進了農機安全態勢穩定好轉;著力加強了農機監理規范化建設,嚴格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登記和牌證管理,嚴格拖拉機駕駛員和聯合收割機手培訓考試,嚴格拖拉機安全技術檢驗和檢審驗關;加強了源頭管理工作,深入推進“平安農機”創建,共完成了1個省級示范鎮、2個省級“平安農機”示范村、18個市級“平安農機”示范村和90個“平安農機”示范戶的創建任務,夯實了農機安全生產基礎;穩步推進拖拉機報廢更新和外籍拖拉機的管理,出臺了拖拉機報廢更新辦法和補貼政策。
2.1 發展機遇
(1)宏觀政策環境日漸趨好。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始終把農業發展放在突出的位置,2004-2015年連續12個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圍繞建設現代農業部署了一系列強農政策舉措。隨著國家強化管控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以及城市國土利用日趨規范,對于西湖區農業來說,更加明確了農業發展方向。國家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為西湖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
(2)區位優勢明顯。西湖區農業地域緊鄰杭州城區。2014年杭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 201.16億元,在全國主要城市GDP排名第10位,全市常住人口為889.20萬,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名列第20位。杭州發達的城市經濟,可以更好地反哺農業,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均衡發展。杭州城區為數眾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西湖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充分的技術和人才保障。
(3)農業基礎設施完備。經過數十年持續投入和建設,西湖區形成了較完備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水利設施基本建設成型,可以有效抵御洪澇干旱災害。農業生產結構中,基地農業和設施農業占了相當比重。在龍塢茶園種植、三墩和雙浦蔬果生產、雙浦水面養殖的核心區域,灌溉、道路、溝渠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完備。這些有利條件為發展現代農業機械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2.2 面臨挑戰
(1)土地經營碎片化。西湖區農業用地碎片化現象嚴重,小農經營仍占據主體地位。全區農業經營方式中,農戶自主分散經營比例高達52%,大戶土地流轉集中經營和社會資本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占比分別33%和15%。由于農地非農化帶來的暴利,農民普遍失去了發展現代農業的興趣,大大增加了土地流轉的難度,土地碎片化現象普遍。截至2014年底,全區家庭承包經營總面積4 011 hm2,家庭承包土地流轉總面積1 924 hm2,流轉率47.97%,且6.7 hm2以上規模耕地流轉面積占全部流轉面積的22.64%。土地碎片化直接限制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規模。
(2)產業功能單一化。西湖區農業產業收入結構單一,農業一產產值占據主體地位。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等功能薄弱。在單一功能的農業生產模式中,機械化發展空間難以拓展。
(3)農業政策瓶頸明顯。西湖區農業屬于典型的都市農業,理應緊緊依托杭城,以大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高質、高效、生態、休閑的現代農業;但由于土地流轉困難、農業設施用地等配套服務用地難以解決、歷年設施用地存量沒有消化致使無法新增配套用地指標,因此農業開發項目引進和農業基地生產等綜合功能的拓展面臨壓力,現代農業機械化難有用武之地。

3.1 指導思想
以加快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致富增收為主線,秉承“綠色、高效、安全、智慧”的原則,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主要目標,大力發展糧油和主導產業農業機械及設施裝備,提升主導產業機械化、設施化水平。發展糧食、茶葉、菌果蔬及設施農業的智能技術。堅持生態導向,優先發展節地節水、節藥節肥、低耗高效、資源化利用等生態友好型農機裝備。
3.2 五大工程
(1)實施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提升工程。對購置水稻插秧機械、標準化育秧設備和水稻烘干機械實行追加補助政策,確保補貼資金的落實。加大對水稻機械育插秧、油菜機械收獲等作業環節的財政投入,提高糧油生產機械化水平。
(2)實施生態農業推進工程。按照建設生態農業的要求,積極引進和推廣節能環保和高效低耗的新型農業機械,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舊農機。重點發展少耕免耕機械、化肥高效施用機械、生物農藥與施用機械、節水灌溉設備,提高農機化節油、節種、節肥、節藥、節水、節電、節地效果,減少排放,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大力推廣秸稈粉碎還田、秸稈食用菌栽培、秸稈氣化等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新技術,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
(3)實施智慧農業機械裝備提升工程。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提升設施農業智能化水平。農機化必須適應農業規模化、精準化、設施化的要求,積極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加強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與設施農業配套項目的融合。重點推廣高效低量噴藥植保技術、溫室智能化環境控制技術、精準施肥技術、土壤養分測試技術、自動控制灌溉技術。通過推廣重點設施設備和設施技術,逐步推進設施農業的智能化生產,實現“機器換人”,提升設施裝備水平。
(4)實施農機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建設工程。全面實施《浙江省農業機械化促進條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斷夯實安全生產基礎,構建源頭管理、執法監控、宣傳教育“三大防線”,切實加強農機市場監管,完善農機質量投訴網絡。繼續完善警農聯絡機制,加大對農業機械的動態監管力度。努力加強農機安全監管隊伍建設,提高裝備水平和監管能力,預防和減少農機事故發生。
(5)實施農機化人才培養工程。以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經營能力為重點,結合農民素質等培訓項目,開展農機技能培訓和科普宣傳,提高農民對先進生產工具及技術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定期對農機管理、推廣、監理和鑒定人員培訓,提升農機公共服務水平。
3.3 保障措施
(1)切實加強領導,確保規劃實施。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機化發展工作,切實把農機化工作納入區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認真規劃,確立目標,明確重點,分解任務。農機主管部門要會同財政、發改委、科技、公安、交通、工商、質檢、安監等相關部門,認真抓好農機化工作落實,把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落到實處。
(2)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要進一步完善農機化發展扶持政策,增加財政投入力度,在繼續保障農機購置補貼和拖拉機報廢補助政策的基礎上,對糧油生產重點作業環節、茶葉生產重點作業環節、農機化技術人才教育培訓、設施農業智能化技術、農機化示范項目建設等也要安排一定的經費,給予支持和扶持。
作者信息:站長,杭州市西湖區農業機械監督管理站,3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