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秦海生
多措發力促發展 補齊短板譜華章
——10個關鍵詞看2015年農機化
劉云1秦海生2

伴隨著新年的鐘聲,我們滿懷豪情步入2016年。回顧2015,農機化為我國農業“十二連增”、農民增加收入“十二連快”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這里我們用十個關鍵詞回顧2015年農機化工作,對2016年農機化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2015年全國糧食再獲豐收,總產量62 143.5萬t,比2014年增加1 440.8萬t,同比增長2.4%,連續3年跨上6億t臺階;農民增收實現“十二連快”,農民收入增幅連續第6年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8∶1以內。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農業為新常態下“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而這一年農機化發展為農業“十二連增”與農民增加收入“十二連快”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交出了非常亮麗的答卷。
2004年以來中央第12次聚焦“三農”,發布第12個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經過“黃金十年”高速發展,農機化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不少。如何化解矛盾和問題,迎接新的發展機遇,中央一號文件給出了辦法:一要靠科技進步、深化改革、創新驅動來解決;二要靠增加投入來驅動。一號文件強調,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民增收、農村重大改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民生改善。切實加強涉農資金監管,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絕任何形式的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確保資金使用見到實效。
為保證國家“三農”投入的精準、有效和接地氣,加速農機化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一號文件指出,要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健全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繼續實施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向主產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擴大節水灌溉設備購置補貼范圍。
2015年,農機合作社數量達到5.4萬個,比上年增加4 400多個。入社成員數達到190萬人(戶)。農機合作社發展態勢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和扶持政策,推動農機合作社不斷發展。2015年全國農機合作社擁有農機具317萬臺(套),比上年增加8萬臺(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插秧機、糧食烘干機分別達到49.6萬臺、35.4萬臺、16.7萬臺、1.6萬臺,占社會保有量的1/4。二是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全國農機合作社作業服務總面積達到4 746.7萬hm2,約占全國農機化作業總面積的12%左右;服務農戶數達到3 887萬戶。三是經營效益越來越好。全國農機合作社經營活動總收入達到814億元,比上年增長近200億元,社均收入達到151萬元,比上年增長26萬元。農機化服務收入達到567億元,比上年增長62億元,其中田間作業收入431億元、修理服務收入80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7億元和4億元。四是制度管理更加規范。各地相繼出臺了農機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意見和建設標準,重點培育一批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特色明顯、效益良好的示范合作社,積極引導他們在農機化生產、跨區作業、新技術新機具推廣和土地流轉等方面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2015年,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堅決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增加深松土地1 333萬hm2(2億畝)”的部署,將農機深松整地作為挖掘糧食增產潛力的重要技術措施來抓。截至2015年11月30日,全國共完成深松整地面積1 353.3萬hm2,超額完成農機深松整地工作任務。
土地機械化深松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把農機技術措施的實施上升為政府行為,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了高質量全面完成任務,一是主管部門將1 333萬hm2(2億畝)深松作業任務分解下達到有關省份,并建立了進度月報考核制度,定期向國務院上報農機深松整地進展情況并通報各省。二是強化深松整地農機裝備保障。各地在購機補貼政策實施當中,優先滿足農民購置大功率拖拉機、深松機、聯合整地機等作業機具需求,并適當提高了深松機的補貼標準。截至2015年11月底,2015年用于拖拉機和深松機具的補貼資金達到67億元,新增拖拉機29萬臺、深松機9 512臺(套),全國58.8 kW以上拖拉機和深松機具保有量分別超過75萬臺和23.4萬臺(套)。三是將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試點省份由去年的東北、華北地區擴大到西北、華東、西南等全部適宜地區,深松作業補貼225~600元/hm2不等。各地安排深松作業補助資金19.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14.2億元),補助作業面積達526.7萬hm2。四是推廣運用衛星定位、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對深松整地進行監督管理,極大提高了監管效率。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市場需求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逐漸提升。但由于遭受外資品牌排擠,國產品牌卻很難掌握話語權。我國大型農機被外資壟斷,讓農機消費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本土農機品牌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壓,我國農機發展安全不得不面對嚴峻挑戰。中國農機消費者需要的高端農機,要么是外資壟斷,要么是依賴進口,付出沉重的代價。
為了化蛹成蝶,《中國制造2025》來了!《中國制造2025》圍繞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選擇農機裝備等10大重點領域進行突破使人眼睛一亮。《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指出,我國農業裝備發展的重點產品:一是新型高效拖拉機。147 kW及以上、8速及以上動力換擋拖拉機,主變速電控、主離合器電液控制的CVT無級變速拖拉機及發動機、傳動系統、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國內自主配套。二是變量施肥播種機械。稻麥、玉米、大豆等變量施肥播種機,配套動力73.5 kW及以上氣力式排種,實現免耕、變量分層施肥一體化作業,具備導航作業、漏播及堵塞監控等功能。三是精量植保機械。大型高地隙、輕型水田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離地間隙800 mm及以上,靜液壓驅動、地隙輪距可調,具備自動防滑、變量作業功能。四是高效能收獲機械。喂入量10 kg/s及以上大型谷物聯合收獲機、喂入量8 kg/s及以上高通過性水稻聯合收獲機,以及新型玉米籽粒收獲機、采棉機、甘蔗收獲機、油菜收獲機、飼草料收獲機。靜液壓驅動,具有導航定位、故障診斷、主要參數實時采集與自動監控功能。五是種子繁育與精細選別機械。玉米、小麥、水稻、蔬菜等小區精細種床整備、父母本精量交錯播種、去雄授粉、潔凈收獲機械;種子數控干燥、精細分選、智能丸化、活性和健康檢測、計數包裝與溯源等設備。六是節能保質運貯機械。大型糧食節能干燥機械,具備精準在線水分監測、精準自動溫濕度控制功能;糧食、果蔬等農產品物理環境、微生物滋生時間歷程標示等智能運、貯設備。七是畜禽養殖機械。環境精準調控、畜禽個體行為與生長健康狀況智能識別、個體精量飼喂、畜產品采集等智能化設備。八是農產品加工機械。小麥、稻米等谷物及油料智能化、自動化加工成套設備;果蔬高效低損清潔、多規格切制、分等分級、自動化功能包裝等設備;牛羊屠宰及畜禽、水產品自動化分割、剝制等設備;禽蛋高通量檢測及分級包裝設備;乳品品質無損檢測、高速無菌灌裝等設備;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綠色多元化利用設備。
根據《中國制造2025》,我國農機制造將在以下領域發力:一是農業機械向大型、高速、低耗、多功能和復合聯合作業方向發展;二是向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動化發展;三是向注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方向發展。
我國成為全球農機制造第一大國,但我國農機工業大而不強,基礎薄弱,表現出的是一種“虛胖”。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我國農機產業集中度很低,小企業多,規模以上的企業少;二是“三多三少”,即外國品牌多、國內品牌少,中小型裝備多、大型裝備少,主機多、配套機具少;三是農機配套能力差,機械品種不全,國外能供給的農機產品多達7 000多種,而我國目前能供給的農機只有2 500種左右,差距較大;四是農機智能化步子遲緩,與發達國家差距拉大,在國內外兩個市場上都處于不利地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有關方面從增加投入著手,多措并舉,整合研發力量。農機企業采取多種聯合、合作、重組方式,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初步形成大型、成套、高端農機產能,打破外資壟斷,提高競爭力。通過近幾年努力奮斗,一批重大裝備技術取得突破,形成產能。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實現農機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打下了基礎。通過優化設計駕駛室、駕駛座、方向動力控制、空調裝置等減輕機手的勞動強度,提高操作的舒適性,實現農機系統內按鈕操作。加大控制系統的科技含量,使機手通過儀表裝置就可以隨時了解農機的生產、安全等技術指標和使用狀態,從而使農機產品發揮出最大效能。綜合應用信息技術、先進加工工藝,在拖拉機產品上,應用計算機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北斗衛星導航)、地理信息系統 (GIS)、衛星遙感系統(RS),高精度的機、電、液(氣)一體化等與拖拉機產品的有機結合。目前,我國第1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GPS的智能變量播種、施肥、旋耕機研制成功;國內第1臺GPS收獲機已經在福田重工誕生;國產10 kg/s大喂入量谷物聯合收割機由中國農機院研制成功;無人植保機成為農機作業領域新軍;等等。
2015年8月11日農業部印發 《關于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意見》(以下稱《意見》),標志著農業全面機械化大幕正式開啟,我國農機化已由選擇性機械化向全面機械化轉型。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日益加快,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約束因素日益加劇,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地板”和市場價格“天花板”擠壓矛盾日益凸顯,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破解難題的鑰匙,就在于不失時機,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此,《意見》提出,到2020年,力爭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8%以上,其中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達到80%以上,機械化植保防治、機械化秸稈處理和機械化烘干處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在主要農作物的優勢生產區域內,建設500個左右率先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示范縣;在有條件的省份整省推進,率先基本實現全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以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主要農作物為重點,推進農業全面機械化:一是提升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重點是鞏固提高深松整地、精量播種、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玉米機收、馬鈴薯機收、大豆機收等環節機械化作業水平,解決高效植保、烘干、秸稈處理等薄弱環節的機械應用難題;二是突破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瓶頸”,重點是示范推廣棉花機采、油菜機播和機收、花生機播和機收、甘蔗機種和機收等關鍵環節的農機化技術。以提高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等主要環節機械化水平為重點,根據我國主要農作物的優勢產區、種植模式和全程機械化特點,確立推進各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主要內容,分作物、分區域建成一批率先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示范區(縣),探索一系列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2015年11月24日,全國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現場推進會在廣西崇左召開,標志著農機化今后將更多關注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要在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上發力,為農民增加收入提供現代農機科技支撐。并以此為突破口,打造升機版的中國農機化。
以甘蔗生產機械化為突破口,提高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是農機化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加快推進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一項重要任務。提高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可以拉動農機創新、研發和制造業。我國地域特色迥異,經濟作物機械化涉及面廣,需要的機械品種多、批量大,是一塊待開墾的“處女地”,是農機制造業又一個“黃金發展期”的主戰場。經濟作物機械化既涉及傳統農業生產領域,如油菜籽生產機械化、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棉花全程機械化、花生生產機械化、大豆生產全程機械化、甘蔗生產機械化等眾多生產項目;又涉及特色生產領域,如水果生產機械化、食用菌生產機械化、蔬菜生產機械化,桑蠶、茶葉、烤煙、中藥材等生產機械化;還是開發性農業,如木本食品、木本油料。
繼2011年“融資租賃”被首次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后,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重點指出融資租賃。此次意見提出的開展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業務試點,是2014年以來對融資租賃與農業的結合政策的延續,為融資租賃企業扶持、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2014年以來,農機租賃的發展受到國務院、銀監會與農業部等多部門的支持。其中2014年8月1日農業部出臺的 《關于推動金融支持和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通知》,鼓勵推動組建主要服務“三農”的融資租賃公司,鼓勵各類融資租賃公司開展大型農業機械設備、設施的融資租賃服務。
農機租賃將成為今后我國農機購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將推動農村規模化經營硬件的完善和農機產業的發展。在整個農業機械的發展過程中,高性能、智能化、專用化的大型設備發展是一個趨勢。但由于受現階段農民收入的限制,部分農機裝備仍然存在著農民買不起的現象,迫切需要通過創新農機金融服務方式、發展多樣化的融資渠道來解決。發展農機租賃就是一種重要的解決方案。農機租賃業務在歐美農業發達國家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是農場主購置使用農機設備的首選方式。而在我國還主要通過抵押貸款等方式購買,對于租賃行業來說,市場前景廣闊。目前我國農機市場每年有上千億元的銷量,只要政策放開,農機的融資租賃市場可以釋放巨大潛力。
2016年,農機化工作要不斷提高農機化發展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農機補貼適當向農機化難度大、水平低的丘陵山區,向農機化發展進程中的落后地區和薄弱環節傾斜,增大農機化發展弱勢地區的政策資金投入強度。繼續落實和完善農機作業補貼、深松耕補貼、機具報廢更新補貼、金融信貸服務等政策。要大力推進農機化科技創新,推進“先進、智能、環保、綠色”農機產品發展,加大培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農機企業集團和國際影響力較大的農機制造產業集群的建設力度,形成一批“專、精、特”農機中小企業,創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的農機名牌產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加快推進我國農機裝備制造業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步伐,提高國內需求有效供給保障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大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力度,促進農機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制化。支持技術集成推廣、裝備研發更新、創新驅動發展,為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增產增收型農業機械化提供科技支撐。培育壯大農機專業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機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加強規范化建設,提高農機化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能力,以提質增效促發展。培養造就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機化發展和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調結構、補短板將成2016年農機工作重點。因此,一是攻克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瓶頸,在農機化創新示范上實現新突破;二是大力培育農機合作社等新型社會化服務主體,建立現代農機化技術試驗基地,提高現代農機化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能力;三是推進農機管理服務信息化,加快“智能農機”發展;四是突出重點作物、重點區域、重點環節,深入實施農機化創新示范工程,著力突破經濟作物機械化瓶頸,為全面機械化開好局。
作者信息:1;2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南鄭縣農機推廣與監理中心,723102,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