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清 劉俊俐 羅義華 袁代莉 張麗玲
?
預見性護理在宮頸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
張貴清 劉俊俐 羅義華 袁代莉 張麗玲
目的: 探討預見性護理在宮頸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將我院2014年1~12月宮頸癌術后患者80例隨機等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后采用常規(guī)術后護理,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 結果:試驗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滿意度及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3,10 d下肢深靜脈血流速度快于對照組(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應用于宮頸癌術后患者,可通過下肢靜脈血流速度的控制,有效降低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減少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整體護理滿意度及治療依從性。
預見性護理;宮頸癌;下肢深靜脈血栓;效果評價
宮頸癌是婦科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由于手術刺激和術后臥床等原因,患者易出現(xiàn)下肢廣泛腫脹、麻木、劇烈疼痛等并發(fā)癥,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長期臥床患者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若臨床上不能及時早期發(fā)現(xiàn),沒有做好預見性護理與治療工作,常會導致患者患肢功能出現(xiàn)完全喪失或者部分喪失甚至出現(xiàn)殘疾[1]。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防治宮頸癌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護理工作的難點。預見性護理旨在通過專業(yè)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進行整體分析判斷,根據(jù)所存在的潛在威脅確定行之有效的術后干預性方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降低護理風險。因此,我院對收住的40例宮頸癌術后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12月術后經(jīng)病理組織檢測確診為宮頸癌住院患者80例,受試對象皆無感覺、認知、語言、智力、運動等基本生理功能障礙并自愿進入本研究。將患者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年齡46~70歲,平均(49.66±7.32)歲。體質量49~66 kg,平均(55.72±4.88)kg。文化程度:小學7例,初中22例,中專及以上11例;職業(yè):農(nóng)民6例,工人22例,干部12例;其中Ⅰa期16例,Ⅰb期8例,Ⅱa期11例,Ⅱb期2例,Ⅲa期3例;鱗癌35例,腺癌5例。對照組年齡47~69歲,平均(50.12±8.18)歲;體質量48~68 kg,平均(56.38±4.23)kg;文化程度:小學6例,初中23例,中專及以上11例;職業(yè):農(nóng)民7例,工人23例,干部10例;其中Ⅰa期15例,Ⅰb期9例,Ⅱa期10例,Ⅱb期3例;Ⅲa期3例,鱗癌34例,腺癌6例。兩組宮頸癌患者的年齡、體質量、文化程度、職業(yè)、病程分期、病理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基礎護理,給予患者術前教育、病情告知、健康教育、用藥指導、心理護理、飲食指導、清潔指導等常規(guī)性臨床護理措施。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危險因素預見性護理評估 科室成立專門患者護理評估小組,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引用科學方法,采用Wells評分法[2]對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合理推測危險因素,規(guī)避不良因素,減少可能并發(fā)癥,制訂預見性護理方案,保證宮頸癌患者生活質量。后期對患者進行包括下肢靜脈血流速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情況、肺栓塞、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患者整體護理滿意度及治療依從性等指標的測量。
1.2.2 認知干預 開展適合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通過告知患者各階段疾病生理病理變化及疾病發(fā)展規(guī)律,提高患者對宮頸癌及其并發(fā)癥的了解程度,讓患者對深靜脈血栓有一個宏觀把握,了解深靜脈血栓的危害性及預防關鍵,提高其警惕性。在意識上,改變患者對疾病的傳統(tǒng)認知,積極接受治療。
1.2.3 生理干預 根據(jù)護理評估,對術后確實存在運動障礙的患者實施翻身、叩背、按摩等護理方式,保證2~4 h/次,叩背每次叩擊20~30次,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少可避免性并發(fā)癥。對狀態(tài)較好患者,盡量用熱水泡腳,保證大概15 min/次,每天至少1次,或者進行溫敷,避免血液高度凝結狀態(tài)的發(fā)生。患者術后可酌情應用彈力繃帶,達到增強下肢組織靜脈壓的效果,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靜脈回流,促進深靜脈血液循環(huán)[3]。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導致肺栓塞的重要原因,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2周極不穩(wěn)定,極易脫落,故從發(fā)病開始,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2周,體位可采取床頭、床尾均抬高15°~20°,這樣可以控制血流,減輕下肢腫脹,防止脫落的栓子向上行[4]。
1.2.4 心理干預 宮頸癌患者因受來自身體、經(jīng)濟因素的影響,心理負擔重,經(jīng)常導致情緒緊張等消極情緒。針對個體對疾病或者治療方案存在焦慮、盲目、恐懼、抑郁、絕望、悲傷等負性情緒的患者,專業(yè)心理護理小組應用適當溝通技巧,進行個性化心理疏導,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特別注意在與患者交談中保持樂觀向上、態(tài)度親切溫和,語言具體、明確,不出現(xiàn)訓斥、責備、諷刺患者的情況,以成功病例激勵患者及家屬,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治愈的信心,在干預過程中注意多聆聽患者的述說,鼓勵其用語言表達出內(nèi)心深層的情緒,醫(yī)務人員主動幫助患者克服消極不良情緒。
1.2.5 用藥干預 嚴格遵循醫(yī)師醫(yī)囑,并對患者的依從度進行監(jiān)督,確保及時的基礎藥物治療。除了基礎宮頸癌術后康復性藥物,添加低劑量低分子肝素鈉,減少止血藥的運用,實時監(jiān)督觀察,有效預防DVT的發(fā)生。盡量避免下肢靜脈輸液,選擇靜脈的分支輸液時針頭宜細,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針后棉球按壓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局部血栓形成,需長期輸液或經(jīng)靜脈途徑給藥者,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使用對靜脈有刺激性的藥物時更應注意,防止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加重血栓形成。
1.2.6 生活干預 指導患者多飲溫水,給予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低糖、低鹽、低膽固醇飲食,改善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同時保持大小便的暢通。告知患者戒煙,避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身體靜脈收縮,合理飲酒,保持正常生活作息,保證睡眠時間,預防術后多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2.7 運動干預 鼓勵患者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進行下床活動,經(jīng)常進行深呼吸,保證血液含氧量,降低靜脈回流阻力的同時,有效避免循環(huán)受阻的發(fā)生。避免長期臥床,促進血液循環(huán),以達到降低術后壓瘡、墜積性肺炎乃至肺不張等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3 觀察指標 (1)DVT發(fā)生率。比較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統(tǒng)一診斷標準,運用多重診斷方式確保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DVT診斷標準[5]:肢體腫脹、皮溫較低,足背及頸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彩色多普勒顯示血管血栓形成,血流動力學改變,Homans征和Nevhof征陽性。(2)靜脈血流速度。兩組患者在術前3 d、術后3 d、術后10 d分別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患者下肢靜脈血流速度進行檢測,并做好記錄,進行對比分析。(3)患者平均住院時間。(4)護理滿意度及治療依從性。從護患溝通、治療療效、護理技術操作、心理指導、生活指導、用藥指導、巡視、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進行問卷調(diào)查,評價指標分為滿意、不滿意兩個等級。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或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DVT發(fā)生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DVT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術前3 d、術后3 d、術后10 d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 d、術后10 d下肢
注: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10 d天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s)
注:1)為t值,2)為t′值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及治療依從性比較(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及治療依從性比較 例(%)
3.1 宮頸癌術后易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分析 DVT主要機理為手術過程致使血小板過度刺激而發(fā)生改變,相關蛋白質抗凝作用減弱,血管內(nèi)膜的損傷進一步加快血凝過程,致使血栓形成[6]。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病機制包括靜脈血液瘀滯、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和靜脈內(nèi)膜損傷等[7]。通過日常臨床的觀察我們也得出結論,下肢DVT的發(fā)生與血管壁不同程度損傷、血液高度凝結狀態(tài)及靜脈血液流動的速度異常密切相關。宮頸癌術后患者是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手術過程中麻醉劑的作用,對血管壁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傷,癌癥刺激因子的不良刺激,術后長時間臥位或者半臥位等因素都可降低血流速度,影響血液循環(huán)。從心理角度出發(fā),患者對手術心理壓力大,產(chǎn)生盲目焦慮,術后為避免切口裂開肌肉經(jīng)常呈緊張狀態(tài),長時間保持同一個體位,不利于血液的流動,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更有甚者,血栓受其他因素影響,栓子脫落,造成肺栓塞等危險癥候。近期研究表明,宮頸癌術后下肢DVT的發(fā)生率明顯增高,且肺栓塞發(fā)病率和病死率也明顯上升[7]。由此,我們強調(diào)臨床宮頸癌術后預見性護理的必要性,其對減少DVT、肺栓塞等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現(xiàn)實意義。
3.2 預見性護理應用于宮頸癌術后患者減少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 本研究試驗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快于對照組,得出結論,預見性護理對血液流動性及恒溫處理工作非常充分與完善。且試驗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為患者減輕生理、心理及經(jīng)濟上的負擔,真正做到為患者減壓。在關于患者滿意度及診療依從性的調(diào)查中,試驗組與對照組在護患溝通、治療療效、治療依從性上對比P<0.05,經(jīng)預見性護理干預后,患者評價高于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但是在護理操作、心理指導、生活指導、用藥指導上呈一定差異,但因各種因素差異并不是特別大,值得我們在下一步的實踐中進一步探討預見性護理對護理操作、心理指導、生理指導影響。
預見性護理是近年來提出的一個護理新理念,是指在護理前及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判斷患者病情,根據(jù)病情制定相關的護理計劃,從而事先預測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確定護理重點及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以簡單有效的計劃性干預,確保患者及時得到救治,及時阻斷病情的進展,最大限度減輕患者的痛苦,實現(xiàn)由被動護理轉向主動護理干預[10]。預見性護理一方面對宮頸癌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特別是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減少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也鍛煉了醫(yī)務工作人員獨立思考、團結協(xié)作、分析病情的能力,調(diào)動醫(yī)務人員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新技能、新知識的熱情,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患者的需求,營造和諧護患關系。因此,提高對宮頸癌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預見性也即對其進行預見性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1] 戴麗麗.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9,23(8):716.
[2] Oudega R,Hoes AW,Moons KG.The wells rule does not adequately rule ou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J].Ann Intern Med,2014,152(2):100-107.
[3] 陳春瑞.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見性護理方法研究[J].護理管理,2014,4(286):70-71.
[4] 葉笑靜,鄭曉慧,盧亞君.15例宮頸癌根治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護理[J].健康必讀雜志,2012(1):65.
[5] 周玉華,許燕杏,朱蔚儀,等.顱腦外科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5):799-801.
[6] 辜 婷.腹部外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35(4):320-321.
[7] 李 芳.宮頸癌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6):247-249.
(本文編輯 崔蘭英)
Application of predictive nursing for patients after cervical cancer operation
ZHANG Gui-qing, LIU Jun-li , LUO Yi-hua ,et al(Dazhou Hospit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Dazhou 635000)
Objective:To discuss application effects of predictive nursing for patients after cervical cancer operation. Methods: Randomly and equally divided 80 cases of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cervical cancer operation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4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received usual postoperative nursing, whil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predictive nursing in addition to usual nursing. Nurs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both groups. Results: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had lower rate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0.05), shorter hospital stays(P<0.05), smaller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P<0.05), higher satisfaction degrees with nursing and higher treatment compliances (P<0.05), and faster blood flow velocity in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s on the 3 and 10 days after operation than control group patients(P<0.05).Conclusion: Predictive nursing for patients after cervical cancer operation can, by controlling blood flow velocity in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s, effectively reduce occurrence rate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shorten average hospital stay and promote overall satisfaction degree with nursing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Predictive nursing;Cervical cancer;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Effect evaluation
635000 達州市 四川省達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婦產(chǎn)科
張貴清: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2015-09-08)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