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莉 陳 蓓 寇紅梅 胡 婭 楊 梅 張 清
?
屏障技術在精細器械管理中的應用
萬 莉 陳 蓓 寇紅梅 胡 婭 楊 梅 張 清
目的:通過實施屏障技術提高查對制度的依從性,有效降低精細器械的處理缺陷,提高消毒供應中心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專科技能。方法:自2015年4月以來,通過設置管理屏障:設置管理小組、進行器械安全操作培訓、規范制度、細化流程;設置物理屏障:準備專業器械籃筐、制作各專科器械圖冊等,并對實施前后的器械清洗、包裝質量、臨床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實施后精細器械的清洗和包裝質量及工作人員滿意度均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精細器械管理中,通過實施屏障技術規范了制度,細化了流程,提高了精細器械清洗、包裝質量,提高了臨床滿意度。
屏障技術;精細器械;應用
隨著微創技術的迅速發展,結構復雜、價格昂貴、材質不一、精細易損的器械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對醫療護理質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減輕了患者的手術疾苦,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但是這類精細器械在疾病診斷和治療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將直接關系到患者生命安全,如果處理不當,會增加醫院的成本支出,給患者安全帶來風險和隱患。屏障技術是指用來保護目標免受傷害的措施[1],包括物理屏障和管理屏障兩類,物理屏障是指聲、光、電、物品等實質防護措施;管理屏障包括制度、操作流程、監控體系、人員培訓等防護方法[2]。2015年4月以前,采用常規管理方法,導致精細器械清洗包裝質量缺陷、引起臨床不滿,自2015年4月,消毒供應中心將屏障技術應用于精細器械的管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我院日均手術量約50臺,其中每日腹腔鏡手術約5~10臺。目前硬式內鏡器械和腦科顯微器械共配置24套 ,分別是腹腔鏡9套,宮腔鏡3套,泌尿科腎鏡2套,膀胱鏡4套,胸腔鏡2套,腦顯微2套,動力系統2套。
2.1 設計精細器械管理屏障
2.1.1 制定精細器械管理制度 制度由管理小組起草、討論通過,報大科護士長、護理部審核通過,再報設備部,由設備部以醫院制度形式出臺,利于全院相關科室執行。科室建立精細器械接收評估制度和細化精細器械交接制度,制定標準作業書,使操作人員操作標準得到規范,工作流程得到改善,保證工作的安全運轉[3-4]。通過實施精細器械評估制度,及時發現精細器械現存隱患,一方面及時聯系使用科室,以取得使用科室信任;另一方面可以警示消毒供應中心人員在進行清洗、消毒、包裝過程中予以重視,同時有利于找出防范措施,設計物理和管理屏障,加以控制,確保實施屏障后降低器械的損傷發生率。按照制度要求,精細器械由專職運送工人送達消毒供應中心回收區,進行當面清點交接,交接的內容包括器械包名稱、數量、規格及功能等,并簽字確認。
2.1.2 組建精細器械管理小組 管理小組由4人組成,以護士長為總負責人,各區域選擇1名骨干護士為區域組長,負責精細器械安全管理。具體任務:負責每組精細器械信息采集、建檔,并將器械信息錄入消毒供應中心信息追溯系統;管理小組定期通過對精細器械處理現狀進行調查、分析,針對發生缺陷的危險因素設計安全屏障。
2.1.3 精細器械安全培訓 精細器械安全培訓是保證器械安全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大多數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的人員配置由護士、工人和衛生員(臨時工)組成[5]。他們主要承擔著器械的清洗、包裝、滅菌等技術性操作[6]。我科也不例外,由器械管理小組根據科室具體情況,對不同年齡、不同學歷的人員,針對器械種類、名稱、功能檢查方法、拆卸、裝配方法進行培訓,培訓方法包括集中理論授課、實作培訓、骨干護士現場指導、同事之間互助式等。總之通過制定詳細的各級各類人員的培訓計劃,確定培訓負責人,加強了關鍵制度(查對制度和交接班制度)的執行力度。
2.1.4 建立績效考核制度 精細器械處理難度大、風險大,承擔人員壓力大,為了保證器械安全屏障的有效性,在精細器械管理中貫徹最優屏障,以避免結果偏移,在實施器械安全屏障的基礎上,實施屏障加固措施,實行績效考核制度,對精細器械從事人員予以加分加酬,體現績效優勞優得,提高相關人員落實制度的執行力、依從性,從而保證器械的安全。
2.2 設置精細器械物理屏障 (1)針對臨床科室需要,動態制作器械唯一身份標志的精細器械標識牌,使用不同顏色的標識牌代表不同的科室,以利于各種器械的區分或器械信息的準確錄入。(2)配置專用器械筐。根據精細器械大小、數量等特點設置轉運專用容器、專用清洗筐、專用滅菌筐、保護墊、保護帽等。(3)建立精細器械包裝圖冊檔案,包裝圖冊是通過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地展現器械的種類、結構、數量,使新接觸器械的消毒供應中心人員有感官印象,便于理解和記憶[7],包括器械名稱、規格、數量、包裝材料、滅菌方式等。(4)針對精細器械易損及小部件容易遺漏等特點,在工作區域設置防遺漏、防滑倒、查對執行與否的警示標識牌。(5)建立“交班提示本”,每班查看記錄,保證工作及時交接,防止交接遺漏,出現的缺陷。
2.3 評價方法 對2014年常規管理3000件器械及2015年實施屏障管理后3000件精細器械清洗、包裝缺陷進行統計比較;比較每月科室員工精細器械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對精細器械使用科室,就器械清洗消毒滅菌質量進行滿意度調查,每月發放25份滿意度調查表,實施前后各回收有效滿意度調查表200份,發放人員涉及使用器械的醫師、護士,對我科器械清洗、包裝質量以及供應及時性等進行評價,90分以上為滿意,85分以上為較滿意,85分以下為不滿意。
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實施前后精細器械清洗、包裝合格情況比較(件)

表2 實施前后精細器械使用科室滿意度比較(份)
4.1 優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質量 屏障技術的應用使精細器械操作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工作流程得到優化,管理質量得到提高。由于我院實行信息化管理,每一套器械都有1個唯一的標識牌,通過掃描標識牌,電腦上就可以彈出該器械的圖片,有利于操作人員的核對、識別,避免了消毒供應中心人員因為記憶錯誤導致器械數量、規格的缺陷。
4.2 提高了查對制度的依從性 精細器械接收評估表,要求每一位人員在接受器械時,根據器械實物1人清點并說出器械名稱、數量、功能等,另一人負責在表單上相應的框里打鉤,最后兩人簽字確認,再將此套器械信息錄入電腦。有利于及時發現器械隱患,及時與使用科室溝通,取得使用科室的信任、諒解,并且決定問題器械的去向和對供應中心人員在清洗、消毒、包裝、滅菌及轉運過程中予以警示。
4.3 有效降低了精細器械的處理缺陷 有學者指出,30%~50%的不良事件可以通過預防得到避免[8]。表1顯示,屏障技術實施后精細器械清洗、包裝缺陷發生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保證精細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就是保證患者手術安全的重要環節。我科加固了精細器械轉運防護、接收查對、清洗、包裝防護及發放查對等的屏障,建立了完善的工作制度,細化了工作流程,有效控制了精細器械的各個薄弱環節,降低了精細器械清洗、包裝、滅菌的缺陷,延長了器械的使用壽命,降低了醫院的成本支出,保證了患者安全。
4.4 提高了消毒供應中心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專科技能 通過培訓學習教育,各級人員強化了精細器械相關知識,明確了管理屏障的主要內容,了解并識別了精細器械接收、清洗、消毒、滅菌、轉運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各種不安全事件 ,在精細器械處理過程中,自覺使用物理屏障。通過培訓學習提高了對每一類精細器械風險的預見性防范能力和評估能力,護士等相關人員的自我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增加了自信心[9]。
4.5 提高了臨床滿意度 通過實施屏障技術,精細器械清洗、消毒、滅菌質量提高,規范制度、細化流程,提高風險預警,將精細器械風險因素降低,提高了精細器械處理質量,保證了器械安全和患者安全,從而提高臨床滿意度。
消毒供應中心對全院所有復用器械進行集中處理,在消毒供應中心造成精細器械清洗、消毒、滅菌缺陷,除器械本身質量因素,很大程度上與精細器械從使用到集中處理全流程缺陷相關。分析查找全流程中的薄弱環節,有助于了解精細器械處理缺陷的主要因素,從而通過規范制度、改變流程,減少器械缺陷的發生。保證精細器械功能完好的關鍵是正確使用、規范轉運、規范清洗、包裝、滅菌,但是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特殊,涉及人員多,環節多,人員結構又參差不齊,客觀上存在安全屏障的失效和缺損。所以每個消毒供應中心管理人員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及時發現屏障的失效和缺損,設計、研討屏障增加和加固方案,從而建立保障精細器械安全的多重管理屏障。
[1] 劉雪蓮,晏圓婷,楊民慧.靜脈輸液安全屏障的設計及應用[J].云南醫藥,2014,35(5):608-610.
[2] 郭宏晶,張 嵐.國外患者安全屏障系統研究進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5):340-342.
[3] 崔玉英,陳愛香.消毒供應室的質量管理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7):6650-6651.
[4] 王艷敏,劉英霞.供應室的質量管理及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4):3392-3393.
[5] 任伍愛,牛進霞,張青等,醫院消毒供應中心人力資源現狀及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9,9(3):8-10.
[6] 王洪俊,李保華,宋玉紅.醫院消毒供應中心輔助工人培訓與管理[J].中國病案,2010,11(7):封2.
[7] 丁碧蘭,朱麗輝,劉世華.實用兒科手術器械的識別與保養[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1-2.
[8] 馬晶淼,楊 萍.在臨床中建立護理安全等級的構想[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4):348.
[9] 王春梅.流程管理在提高護理環節質量中的運用[J].護理研究,2010,24(25):2326-2327.
(本文編輯 陳景景)
400030 重慶市 重慶市腫瘤醫院
萬莉:女,大專,主管護師,護士長
2015-12-13)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