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中國警察與意大利警察在羅馬共同執勤
據介紹,為加大對我海外公民的保護力度,2016年5月,4名中國警察在意大利街頭亮相,在羅馬和米蘭的主要景點開展了為期兩周的中意警務聯合巡邏,處置涉及中國公民的事務。據悉,這是中國警方首次與歐洲國家開展此類警務合作。
選拔由公安部國際合作局負責,根據需求從相關人才庫,比如國際執法人才庫、維和警察人才庫、警務聯絡官人才庫等挑了一部分人出來,進行篩選,然后出國前進行了一周的培訓,通過結業考試,最后確定4名警察執行任務。
據悉,4名中國警察在意大利的羅馬和米蘭兩個城市聯合巡邏期間,除了起到震懾作用、涉及中國人的案件處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外,還受到了大批中國游客和當地華人贊譽。
“我們是第一次由中國警方派出警員穿著中國警察的制服在歐美國家開展這種形式的執法合作,在公安國際警務合作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參與此次行動的警察龐波說,穿著我國警察的制服在另外一個國家,協助他們來處理和我國游客以及海外華人相關的事務,這本身就具有里程碑意義。
“每天在一起巡邏,每天都會有溝通交流,是一個很好交流學習的平臺,而且這種交流更加深入。”龐波說,通過兩周與意大利同行一起工作,發現大家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鑒的地方。
據了解,未來意大利也可能派出警察到中國進行巡邏;而中國也將在此次聯巡基礎上總結經驗、根據需要視情況再派員赴意。同時,也會根據實際情況與其他國家開展此類警務合作。(來源:澎湃新聞網,2016年5月20日)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中)與其團隊合作者
近日,來自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的研究可能將會給基因技術和產業帶來巨大變化,他發明的基因修飾新技術或替代現有技術而成為最實用的。而且令國人激動的是,韓春雨在河北科技大學條件不好、經費缺乏、人員很少的情況下做出的研究優于世界一流的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大學。后續報道還顯示,韓春雨是典型的“三無副教授”——非名校(就職于非“985”、非“211”的河北科技大學)、非名人(沒有任何人才頭銜稱號)、無職位(無行政職位)。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報道稱,韓春雨取得的意外成就可以歸結為所謂的“溢出效應”。中國眼下大力投資于科技領域,高校源源不斷地出產博士學位持有者,卻沒有足夠的機構或學術崗位讓他們擔任顯赫的工作。他們最后往往去到較差的大學,默默無聞地從事研究;但是,相比老一輩,他們有一項關鍵優勢:互聯網和網上的研究寶庫。
愛思唯爾駐新加坡全球通信區域負責人賈森·陳說:“10年來,我們看到中國人發表的文章在全世界增長最快,中國成為學術文章第二大出產國,僅次于美國。”
繁榮的背后是中國有著全世界最大的研究者大軍,北京正在利用資金吸引在海外工作的中國科技人才。賈森說,互聯網已經幫助拉平了競技場。“在科技扁平化時代,任何科研機構都有可能出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經費、環境和名氣不再是出一流成果的重要條件,好的想法、濃厚的興趣、執著的追求,才是科技創新不竭的源泉。”
賈森的觀點得到研究界同行的肯定。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科學家說:“韓春雨的成功或許標志著劣勢者在中國研究領域的崛起。”(來源:參考消息網,2016年5月20日)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發表文章稱,過去30年來,中國從一個受孤立的農業國家轉變為一個世界制造業大國,而要繼續維持這個地位,只能通過發展新的高價值產業以及建設關鍵的基礎設施。
文章稱,中國不僅鋪出紅地毯歡迎外國公司,還用其飛速發展的經濟為誘餌,吸引外國公司簽署技術轉讓協議。這種知識經過吸收、調整,變成新的知識產權。渣打銀行高級經濟師嚴瑟(音)說:“對中國來說,利用外國技術可能比利用外國資本更重要。”
英國政府在2008年通過的《氣候變化法案》中設定了減排目標,同樣在致力于發展核能源。然而由于英國在未來40年里沒有本土設計的新核反應堆項目,因此不得不向國外尋求技術和資金。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的高管謝嘉杰在他北京的辦公室指著窗外的霧霾說:“為什么中國的核工業發展得這么快?因為我們別無選擇。”他說:“我們已經與一些國家開展了合作。我們可以把所有技術優勢融進我們自己的設計,制造‘華龍一號’反應堆。這不是一個革命性設計,而是一個優化設計。”
據悉,中國公司與建設欣克利角核電站的法國電力公司簽署的協議規定,“華龍一號”是英國新核電項目——埃塞克斯郡的布拉德韋爾核電項目的設備選項之一。謝嘉杰說:“我們缺乏的是世界品牌。如果中國技術可以得到英國認可,那么在其他市場也會得到極大認可。”(來源:參考消息網,2016年5月9日 )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通過優化來華留學生源國別、專業布局,加大品牌專業和品牌課程建設力度,構建來華留學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體系,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實施“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促進沿線國家教育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將擴大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規模,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或研修。對在“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和區域教育共同發展中作出杰出貢獻、產生重要影響的國際人士、團隊和組織給予表彰。(來源:中國網,2016年5月3日)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
5月7日是德國駐華大使館的開放日,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在開放日與眾多媒體進行了互動。柯慕賢說,德國使館現在已經采取了多項簽證便利措施推動中德之間的交流,今年夏天將增設10個簽證中心;縮短簽證辦理時間,商務簽證保證48小時、旅行簽證72小時之內辦理完畢;給予30%-40%的商務簽證一年以上多次往返待遇;此外,德國正在倡議和推動申根國家精簡簽證提交資料清單。
柯慕賢坦承,中德之間的政治經貿往來目前已經非常密切,但簽證確實成為一個交流的壁壘。他說,作為德國駐華大使,他非常重視簽證這個核心問題,他希望在5-10年內中德之間可以實現互免簽證。他強調根據對等原則,德國提供的簽證便利也需要中國對德國旅行者采取同樣的措施。
由于德國是申根協議國家,對中國人的免簽需要申根國家的協調一致,這是否能夠實現?針對記者的追問,柯慕賢說,德國內部正在形成共識,即使申根國家不能達成一致,德國也可以單方面對中國人實行免簽。(來源: 國際在線,2016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