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打造中國“智”造
主持人:許戈輝
嘉 賓: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德國門興格拉德巴赫市長漢斯·雷納斯200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深圳市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徐訊深圳市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鄧鵬
2016年4月16日,第十四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全球才智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5號館舉行。論壇以“合作共享·創新創業”為主題,結合“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雙創”等熱點,分為“中國‘智’造與創新創業”、“互聯網+與創新創業”兩大板塊,邀請來自中、韓、英、美、德、澳六國,共十位嘉賓集中探討在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國內外人才是如何通過創新創業推動經濟發展,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的。論壇由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許戈輝主持。現將論壇第一場“中國‘智’造與創新創業”現場互動內容摘編刊發。

2016年全球才智論壇現場
主持人:說到“中國制造”,大家腦子里馬上蹦出“Made in China”。現在我們也會想到李克強總理的“圓珠筆之問”:中國鋼鐵產量嚴重過剩,但由于沒有能力造模具鋼,圓珠筆頭上的“圓珠”依然需要依賴進口。什么時候能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是經濟轉型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實制造不僅僅是像高鐵這樣的硬家伙、大家伙,而是滲透到各個領域,比如說前途大好的生物醫藥行業。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也是《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之一。去年6月和10月,華大基因相繼發布了兩款自主生產的基因測序儀產品。我們請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徐訊先生來給我們介紹一下,基因測序對精準醫療有什么意義?我們老百姓從中會獲得怎樣的好處?
徐訊:最近精準醫療這個話題非常熱,主要是因為這項技術能幫助我們更加精準地診斷和治療疾病,老百姓都能得到實際的好處。但精準醫療最核心的是基因測序技術,就有點像CPU相對于IT行業一樣。 去年連續發布兩款測序儀之后,華大在上個月已完成了100萬例出生缺陷的篩查,幫助了至少5000個以上的家庭避免出生缺陷的不幸。另外,我們在3個月內實現了至少100萬例以上宮頸癌的篩查,用普惠的技術方式幫助中國很多女士避免了宮頸癌的困擾。我們希望通過自主核心技術研發來突破技術壁壘和障礙,使得這項技術在中國能夠更快發展。
主持人:智能制造的“智”字又引發了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人工智能”。前不久韓國棋手和“阿爾法狗”的人機大戰,開始大家覺得勝負難測,但沒想到結果一邊倒,以至于最后一盤“阿爾法狗”輸了,大家認為是它放水。我們想問一下深圳優必選的鄧總,今年春晚上優必選機器人也叫阿爾法,也博得了無數的眼球,能不能給我們講一講優必選的機器人和“阿爾法狗”比起來差距在哪里?另外你怎么樣看待人機大戰中機器人的表現?
鄧鵬:人類的腦細胞大概有3億個,預計在2018年,人工智能晶圓體會超過腦細胞的數量,到2040年會達到3萬億個。與1997年IBM公司的“深藍”戰勝國際象棋冠軍不同的是,“阿爾法狗”體現了人工智能對價值的判斷,它能把控全局,而不是簡單的計算。“阿爾法狗”團隊注重前端研究,這次比賽中的算法背后有幾千臺機器在支持。我們公司的產品還是注重人工智能現有的技術,特別是未來3年到5年內可以商業化的產品。今年7月份,優必選機器人會進駐到全國蘋果專賣店。蘋果公司給我們的評價是,優必選的機器人是他們目前見過最好的一款商業化的機器人產品。
主持人:人工智能是否會戰勝人類?這個紛爭一直沒有定論。但現在我們臺上坐著一位代表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先生。馬歇爾先生從事的生物醫學領域前景大好,最有可能產生革命性突破。比如說,機器人現在已經進入了醫療領域,手術機器人能夠操作極為精細的心臟手術。我們請巴里·馬歇爾教授來談一談,他怎么看待人工智能在生物醫療領域的前景?
巴里·馬歇爾:在澳大利亞,我們的外科醫生人手不足,患者經常在“等手術”。如果我們有更多手術機器人,就可以做更多的手術,也可以更快速地做,讓患者獲益。現在的問題是怎樣使信號更快地在感應頭和手術機器人之間傳輸,以縮短機器人反應時間,加速手術。另一方面,要讓手術機器人操作更準確,減少誤差。解決了這兩點,機器人就可以代替外科醫生做更多的手術。
主持人:馬歇爾教授和深圳有很多合作,您覺得在與深圳合作的過程中,有沒有可能產生一些新的技術突破?或者換句話說,以您諾獎得主的身份來看,深圳這一土壤上是否可以產生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巴里·馬歇爾:我覺得深圳的魅力在于整個城市充滿熱情,政府支持初創企業、鼓勵創業精神。但是我們要記得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我們通過基礎性的研究,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然后才是成果轉換。轉換的意思是將發現的原理的好處帶給大家,使別人也能夠獲益。現在我們的企業家要創業要做產品,但我這里想說的是要引導學生的好奇心,也要讓他們意識到數學這些基礎領域的重要性。昨天在首屆中國深圳海外創新人才大賽上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她是一個數學家,她開發新的算法,能幫助成像、大數據這些技術的進展。
主持人:想成為真正的人才,適應新型經濟形式,還需要具備另外一種精神,那就是“工匠精神”。人才不光要有“靈機一動”的聰明勁兒,還需要在這個領域有持之以恒鉆研的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我們知道,德國的工程師是“工匠精神”的代名詞,這與德國在職業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密不可分。下面有請漢斯市長介紹一下德國的技能人才培養的體制,以及他是怎樣理解 “工匠精神”的。

漢斯·雷納斯:歐洲的教育體系學徒制是指公司里的學徒制,當然也包括職業教育學院里面的學徒制。年輕的德國人他們可以去做幾百門行業的學徒,比如說像在醫院的醫生、藥劑房的藥劑師。各個行業的學徒制都是按國家標準進行監管的。還包括在商會所舉辦的一系列的理論課,因為單純只是一家公司的培訓還不夠,還需要有理論的協助。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職業院校,這塊的課程主要是德國州政府進行監管,包括像體育、貿易、政治等專業。職業教育培訓會定期做一些考試,評分出來最終得分優秀的學生能夠獲得相應公司和商會的招聘。

主持人:中國教育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一方面大量的農村兒童很早就中斷了教育,另外一方面高等教育越走越“高”,比如說本科生畢業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選擇讀研、讀博。而德國這種雙元制的教育體制職業教育,是德國制造業的秘密武器,希望我們中國能夠借鑒這種教育體制的優勢。或許這樣能更精準、更有效、更可持續發展。
科學研究需要有探索精神,同時也需要有獻身精神。在去年央視播了一個片子叫作“大國工匠”,講了八個工匠,八雙勞動的巧手,我想再請優必選的鄧總談一談,看了這樣的片子,您會受到什么樣的啟發?您覺得中國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

鄧鵬:“工匠精神”,我個人覺得是“精益求精”,也就是經驗及藝術的結合。比如說像我們做研發的來說,做一款產品、創新一個技術,關鍵是要沉下去、做下去。我們公司2008年之前,一直致力于技術研發,這個過程其實是蠻艱難的,最后我們把幾項關鍵技術攻克以后,逐漸地產品就出來了。其實我想說的是,做某一個產品的時候,它后面所帶來的一個價值,也許不是馬上就能體會到的。比如說機器人是很熱,“風口”來了,但我們當年做的時候,是沒有“風口”的。當年大家都不知道我們在做什么。后來我們去了德國,看了很多零配件的廠家,有做齒輪的、電機的,當時我們很驚訝,他們把某一項技術做得如此的完美,這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就是要沉下去做技術,而不是在風口浪尖做某一款產品。

從左至右:德國門興格拉德巴赫市長漢斯·雷納斯200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深圳市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鄧鵬深圳市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徐訊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
主持人:馬歇爾先生獲得諾獎的研究過程中有一個特別具有冒險性“工匠精神”的故事,甚至聽起來有點魯莽。當年為了證實幽門螺桿菌與胃炎、胃潰瘍之間的關系,他沒有在小白鼠身上實驗,而是親自喝下了培養液,把自己“放倒了”。我們很好奇,您當時是怎么想的?
巴里·馬歇爾:實驗確實需要勇氣,就像第一次跳傘,或者是第一次蹦極,喝細菌也是一樣,因為你不知道喝了之后會怎么樣。我在學校經常這么說,首先要接受好的教育,了解科學的原理。第二要具有批判性,愿意實驗、愿意接受最糟糕的情況,去證明你之前的假設是錯的。第三就是愿意冒風險,即使這個風險有可能危及生命。當然,如果你不愿意冒風險,你就不用去創業,你可以去政府做一些更加穩定的工作。但是,要做企業家、要創業、要有一些新的科學發現,你必須要有這樣的一種冒險精神。我們現在年輕的科學家、年輕的企業家要有這種“臥薪嘗膽”的精神,就像華大基因的汪建教授,他也是一直在“臥薪嘗膽”。
主持人:在臺上的嘉賓,每一個人都代表了“智造”和“工匠精神”。最后,請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吳主任給我們總結一下,深圳怎么樣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從山寨到創新,怎么樣打造深圳更美好的明天?
吳思康:我也接著剛才的“工匠精神”講。中國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除了要有高端人才以外,還要強調“工匠精神”。我個人認為“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個人一起努力。我認為政府主要是做制度引領、政策鼓勵,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企業是培養“工匠精神”的主戰場,企業就要弘揚專業精神,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構建一流的質量標準體系,來保證在每個工序、每個環節體現他的“工匠精神”。社會一定要弘揚追求“卓越”的文化。前不久我見到任正非先生,他就講到,他這一輩子就做一件事,華為原來幾十個人做一件事,幾百個人做一件事,幾千個人做一件事,幾萬人、十幾萬人還是做一件事。這說的就是這種追求“卓越”的文化。我們古人也講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一行你做得好一定會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以每個人一定要爭當現代的“新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