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胡勇文 指導老師:周俊杰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100035)
?
周氏宮廷正骨特色旋轉端提手法配合骨科熥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王 琦 胡勇文 指導老師:周俊杰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100035)
西醫學認為,頸椎病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害而表現的相應癥狀和體征[1]。頸椎病按臨床表現可分為七種類型,其中尤以神經根型最為多見,約占頸椎病發病率的50%~60%[2]。主要是由于椎間盤向后外側突出,鉤椎關節或椎間關節增生、肥大,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致,先有頸痛及頸部僵硬,繼而向肩部及上肢放射。咳嗽、打噴嚏及活動時疼痛加劇。上肢有沉重感,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上肢肌力和握力減退。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頸椎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呈現出年輕化、低齡化的發病趨勢,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近年來,我們采用骨科熥藥熱敷配合特色旋轉端提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病例為2013—2015年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共90例,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78歲,平均78.4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情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3]:①頸痛伴上肢放射痛;②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域感覺減退,腱反射異常,肌力減退;③臂叢牽拉試驗或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④頸椎X線片可見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椎間隙或椎間孔變小;⑤CT可見椎體后贅物及神經根管變窄。
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堅持完成熱敷、手法和牽引療程治療者;③按醫生要求完成各項調查表者。
排除標準:①明顯頸椎管狹窄者;②有手術適應證者;③不能堅持完成治療者。
1.治療組采用手法配合骨科熥藥。(1)頸椎旋轉端提法。操作:患者端坐方椅上,醫者立于患者背后,囑患者低頭,用肘窩托其下頜向上端提旋轉到最大限度,另一手托其枕后向上端2 s,再向斜上方提拉2次,可聞及關節“咔嗒”彈響聲,提示復位成功。隔日1次,10 d為1個療程。(2)骨科熥藥。骨科熥藥的使用方法:將骨科熥藥打碎,均勻灑入50度以上白酒100 mL,攪拌均勻。將熥藥均勻分為兩份,裝入兩個25 cm×40cm的布質口袋中縫好,袋子置于蒸鍋上蒸,待水開后慢火蒸15 min,取出布袋稍放涼,待溫度適宜時,將藥袋放于患處進行熱敷治療。每次熱敷20 min,每日2次,10 d為1個療程。治療后的藥袋置于陰涼處晾干,可反復使用5次,第二次開始將白酒均勻灑于藥袋表面即可。
2.對照組采用頜枕吊帶牽引法。患者取坐位,頸前屈約20°左右,牽引重量為4~9 kg,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平均牽引重量6.5 kg。重量因年齡而定,年齡超過60歲適當減量,持續牽引,20 min/次,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觀察指標:(1)疼痛積分:采用國際公認的描述與測量疼痛的簡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①疼痛分級指數(PRI)評定法;②疼痛視覺模擬評定(VAS)評分法;③現有疼痛強度(PPI)評分法。(2)病情分級:①輕度:疼痛較輕,基本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PRI總分1~6分;②中度:疼痛較重,明顯影響工作和生活,PRI總分7~12分;③重度:疼痛劇烈,PRI總分>12分,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動。
療效標準[4]:①臨床治愈: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部及上肢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癥狀緩解≥90%;②顯效:癥狀明顯好轉,頸肩背疼痛減輕,頸部及上肢功能明顯改善,癥狀緩解≥75%;③好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但仍遺留部分癥狀、體征、功能障礙,癥狀緩解≥30%;④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或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例(%)]
從表1可見,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愈顯率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頸椎位于胸椎和頭顱之間,容易發生勞損,尤其是C4~6節段活動度較大,容易發生退行性改變。各種不良應力都將在頸椎和頸椎間盤處發生急慢性損傷或病變。頸椎病已成為現代都市人的常見病、多發病。由于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變,本病逐漸年輕化。在頸椎病的發展中,慢性勞損是首要原因,加局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損害,引起局部出血水腫,發生炎癥改變,在病變部位逐漸出現炎癥機化,造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的神經及血管功能。外傷是頸椎病發生的直接因素,往往在外傷前機體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病變,使頸椎處于危險狀態,外傷直接激發其癥狀出現。不良姿勢是頸椎損傷的另一原因,長時間伏案工作,躺床上看電視、看書,喜歡高枕,長時間操作電腦,劇烈地旋轉頭部,在行走的車上睡覺,這些不良姿勢均會使頸部肌肉處于長期疲勞狀態,易發生損傷。頸椎發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頸椎病發生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亞洲人種相對于歐美人來說,椎管容積更小,更容易發生脊髓受壓,產生癥狀,在單側椎動脈缺如患者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率是100%;顱底凹陷、先天性椎管狹窄等,也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感受風寒濕邪或咽部炎癥等使頸部肌肉緊張,椎間盤承受壓力增加,如有退變,更易使間盤破裂等引起頸椎病發生。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間盤活動范圍較大,容易受到創傷和勞損。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的脫水,髓核脫水,纖維環腫脹,繼而發生變性,甚至破壞,頸椎間盤耐壓性及耐牽拉性降低,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四周隆突,使椎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的縱向變小。椎間盤退變常會引起繼發性的椎間不穩定,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椎體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后方小關節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韌帶變性,軟骨骨化等改變。
骨科熥藥是護國寺中醫醫院中醫骨科特有的宮廷秘方,在宮廷正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組成藥物:川續斷、雞血藤、補骨脂、木瓜、海螵蛸、透骨草、伸筋草、防風、紅花、乳香、沒藥、羌活、獨活、杜仲、桂枝、血蝎等。藥物主要以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滋補肝腎為主。骨科熥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顯著,能起到祛寒、祛風、活血、通絡、止痛作用。加白酒助藥力發揮,滲透作用增強。熥藥的獨特之處在于上鍋蒸比在水里煮藥物分解慢,作用時間長,使用方便。
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多以旋提手法為主,通過手法加大關節間隙,改善關節活動功能,滑利關節,減少周圍組織對神經血管的壓迫,從而緩解患者的肢體疼痛麻木、頭暈等癥狀。此手法通過周俊杰老師不斷改進,使其安全性、實用性、有效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旋提的時候,將患者的頭端起,這時關節囊處于拉伸狀態,小關節紊亂基本可以復位;旋提時關節的剪切力下降,患者不會感到痛苦不適。此旋提手法應重點掌握端提力度與角度,不應以追求響聲而加大旋轉角度及提拉力度,這樣不但效果不好,還可能造成二次損傷,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
[1]吳階平,襲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189.
[2]葛寶豐,胥少汀,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462-465.
[3]孫宇,陸琪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476.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9.
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