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勇
(吉林省柳河縣中醫院,135300)
?
中醫辨證治療心律失常臨床觀察
郝志勇
(吉林省柳河縣中醫院,135300)
心律失常發生原因與患者心肌收縮的頻率、節律以及信號的傳導速度直接相關。患者一般表現為心臟跳動節律發生異常,易引起各類器質性的心臟病發生,嚴重時還會發生心跳過緩或心梗等。中醫學將該病歸為“心悸”范疇[1]。
病例選自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隨機抽取其中60例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同時選取同期患者50例采用中成藥參松養心膠囊治療。所有患者經心電圖檢查確認為心律失常。治療組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齡25~64歲,平均(47.5±9.1)歲;病癥類型:竇性心動過速15例,竇性心動過緩9例,房性早搏8例,室性早搏28例。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24~64歲,平均(45.1±4.2)歲;病癥類型:竇性心動過速11例,竇性心動過緩4例,房性早搏9例,室性早搏2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口服中成藥參松養心膠囊,(2~4)粒/次,3次/d,共治療4周[2]。
治療組采用中醫辨證。依據患者不同癥候給予針對性的中藥湯方進行治療:①心氣不足者取桂枝、茯苓、甘草、酸棗仁、五味子各15 g,炙黃芪20 g,紅棗5枚。若患者心悸明顯,可在服藥前加入1 g牡蠣粉,起定神作用。②氣陰兩虛者取炙甘草25 g,生地黃12 g,麥冬、當歸各8 g,黨參10 g,加紅棗4枚。③心脾兩虛者取黃芪、炙甘草各12 g,黨參20 g,川芎5 g,白術、茯神各8 g,紅棗4枚。④痰濁內阻者取瓜蔞25 g,陳皮、桂枝各15 g。若患者痰多則于藥方中加入甘草8 g。⑤心血瘀阻者取桃仁與紅花各10 g,丹參12 g,芍藥10 g,川芎、炙甘草各8 g。⑥心腎陽虛者取熟附子、干姜各12 g,冬瓜皮25 g,干姜12 g。若患者有嚴重氣短,加入甘草5 g。以上所有中藥方均1劑/d,水煎,早晚分服,連續治療4周[2]。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holter連續監測24 h心律為竇性,且為(60~100)次/min;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減少,holter連續監測24 h,心率改善>5次/min;無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與監測結果均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4周后療效分析[例(%)]
注:組間比較,*P<0.05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癥狀。
中醫辨證療法是指依據中醫理論對患者辨證分析后,采取針對性的中醫治療方法。對于心律失常,患者表現為心悸、頭暈、氣短、易疲勞、口中乏味,其脈象表現為結代、凝澀、細弱等,此為心氣不足造成心律失常,治療理念為通過益氣補陰來使患者心神安寧;或患者表現為心悸怔忡,心中似有憂思糾纏,難以忍受,同時出現口干、倦怠無力、難以入眠,時有盜汗,其脈象表現為沉細速,是為氣陰兩虛型心律失常[3],治療理念為補氣養陰,以靜心來使脈平;患者臨床表現為心悸反復出現,且持續時間較長,容易出現健忘、嗜睡、面色差,常發生眩暈,且舌苔泛白,飲食無味,大便稀,脈象表現為弱、結代,是為心脾兩虛型心律失常,治療理念為滋養血氣,補益心脾;若患者表現為心悸氣短,臃腫肥胖,喜好油膩食物,但食之易發心悸,且有反酸嘔吐,舌苔泛白,脈象表現為結代,則為痰濁內阻型心律失常[4],治療理念為養心補陽,祛痰濁,寬胸氣。或患者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同時引發胸痛,且疼痛范圍擴散至背部,肌膚出現無來由瘀斑、紫黯,脈象沉,則可歸為心血瘀阻型心律失常,治療理念為活血通脈以化瘀滯,溫通血脈;若患者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在運動之后癥狀尤為明顯,且下肢易發生水腫,臉色蠟黃,小便少,舌邊有可見齒痕,舌苔呈慘白色,脈象表現為沉細,此為心腎陽虛型心律失常,治療理念為溫補心腎[5]。
綜上所述,中醫辨證療法能分辨出各類型心律失常,再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治療效果更優,且安全可靠。
[1]焦華琛.丁書文教授應用抗瘧中藥治療心律失常的經驗[J].中國中醫急癥,2015,24(8):1395-1397.
[2]陳劍.桂附養心湯加減配合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4(4):27-28.
[3]李明華.心律失常的中醫辨證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9(6):52-53.
[4]湯諾,陳成,曲暢,等.復律寧顆粒輔助治療氣陰兩虧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3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5,56(18):1564-1568.
[5]崔秀清.中醫辨證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2,7(5):151-152.
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