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慧 楊淑紅 趙淑芝
(河南省洛陽榮康醫院,471000)
?
加味逍遙丸配合電針治療抑郁癥臨床研究
李聰慧 楊淑紅 趙淑芝
(河南省洛陽榮康醫院,471000)
抑郁癥;加味逍遙丸;電針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精神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抑郁癥的發病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抑郁癥發病率在5%~6%,就醫率不足10%。抑郁癥的治療目前多采用抗抑郁藥物治療,近年來中成藥也在抑郁癥的治療中廣泛應用。在中國傳統醫學中,雖沒有抑郁癥病名,但據癥狀、發病特點和轉歸等,屬于中醫情志疾病。筆者臨床中運用加味逍遙丸配合電針治療抑郁癥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86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3例,男18例,女25例;平均年齡(36.25±3.98)歲;HAMD評分23.62±2.78;病程2~24個月。對照組43例,男16例,女27例;平均年齡(38.94±3.01)歲;HAMD評分24.14±3.04;病程3~23個月。兩組在年齡、性別、抑郁嚴重程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組標準:全部病例來自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住院的患者,符合《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抑郁發作診斷標準,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0分),排除有高度自殺危險者,酒精、阿片類及鎮靜催眠藥物濫用者,藥物過敏者,軀體、實驗室和心電圖檢查有明顯異常者。
治療組:采用加味逍遙丸配合電針治療。加味逍遙丸(南京同仁堂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11020614),每次6 g,早晚服用。電針采用G6805電針治療儀。取穴:百會、印堂,針刺入穴后連接電極,患者感到舒適而穴位局部皮膚肌肉輕微抽動為度,并輔以雙側內關、合谷、足三里穴,每次治療45 min,每周5次。
對照組采用舍曲林(四川省百草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179),首次50 mg/d,在1~2周內增加劑量至(100~200)mg/d。
6周為1個療程。若患者失眠,可短期用苯二氮卓類藥物。
療效觀察: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進行評分。分別在治療前、治療2周后、 治療4周后、治療6周后各評定1次。依據HAMD評分的減分率評定療效[1]。①痊愈:癥狀消失,減分率≥75%;②顯效:癥狀緩解,50%≤減分率≤74%;③有效:癥狀減輕,25%≤減分率≤49%;④無效:減分率≤24%。治療組有2例中斷治療,對照組有1例中斷治療,各組實際完成41例和42例。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痊愈20例,顯效8例,有效6例,無效8例,愈顯率66.67%,總有效率82.95%。對照組痊愈18例,顯效9例,有效7例,無效7例,愈顯率65.85%,總有效率82.93%。經統計學檢驗,P>0.05,說明兩組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s)
兩組治療后,HAMD評分和治療前相比,均明顯下降,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兩組治療4周和6周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月經量多1例,暈針1例,導致脫落。對照組出現皮膚瘙癢的過敏反應1例,導致脫落。兩組不良反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加味逍遙丸出自明·薛己《內科摘要》,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氣條達為君藥。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緩急;當歸甘辛苦溫,養血和血,且氣香可理氣,為血中之氣藥;當歸、白芍與柴胡同用,補肝體而助肝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共為臣藥。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使營血生化有源;薄荷疏散郁遏之氣,透達肝經郁熱,共為佐藥。牡丹皮、梔子增加了清熱、活血、通經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疏肝清熱、健脾養血之功效。抑郁癥屬中醫學“情志疾病”中的“郁證”“臟躁”“梅核氣”“六郁”“怒郁”“思郁”“憂郁”等,是由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是郁病的主要病機,治療以疏肝理氣開郁、調暢氣機、移情易性為基本原則。有研究顯示,電針百會、印堂,通過改善去甲腎上腺素(NE)系統的功能而發揮抗抑郁作用。動物實驗[2]發現,電針可以降低鼠腦皮質層β腎上腺素能受體密度、可增高抑郁模型大鼠皮層5-HT/5-HIAA(5-羥吲哚乙酸)比值,降低NE/5-HT比值,提示電針可能通過降低5-HT的代謝來相對增加5-HT的含量,提高5-HT能神經活性,協調NE和5-HT,起到抗抑郁的作用。總之,加味逍遙丸配合電針治療抑郁癥可以達到與舍曲林相同的療效,且突出了中醫療法“簡、便、廉、驗”的特色,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較為安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運用。
[1]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222.
[2]羅和春,周東豐,賈云奎,等.電針治療抑郁癥的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J].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87,18(1):45.
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