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曉婷 圖_韓 彥
直面電網建設之痛
文_張曉婷 圖_韓 彥
5月12日20時許,經歷七年“落地難”之后,鄭州220千伏紅旗輸變電工程順利完成了首次電纜敷設任務,這標志著河南規模最大電纜工程全面進入投運前沖刺階段。它的投運,將為省會鄭州東北部供電區注入強勁電能。
電力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近年來,河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一方面,對電的需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電網建設面臨的外部環境日益惡劣,土地資源趨緊,民眾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線路通道、變電站站址的選擇日益困難,政策處理難度越來越大,樹線矛盾突出,工程征遷、賠青日益困難,電網建設之痛痛在心頭。
220千伏紅旗變對變電站“落地難”的痛楚刻骨銘心。“變電站就像公共衛生間,誰都離不開,但誰都不愿讓它建在自家門口。”鄭州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種“只要建在別人家就不反對”的群體心態,就是所謂的“鄰避效應”。
紅旗變自2007年開始規劃選址,項目用地毗鄰小區、學校,附近常住居民近萬戶。2012年年底,建變電站的公示出來后,周邊部分居民一直圍堵阻撓,并多次到環保、規劃部門提出抗議。
抵制的原因主要是,人們擔心電磁輻射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接受媒體訪問的一位居民的說法代表了普遍的擔憂:“聽說變電站會產生電磁輻射,影響生育、致癌,孕婦易生致殘兒,會有頭暈、視力下降等疾病發生,據說還有噪音污染。”
4月26日,220千伏紅旗變電站電纜隧道全線貫通
在此過程中,各方做了很多努力,鄭州市政府相關部門多次出面協調雙方矛盾,鄭州供電公司積極引導公眾正確認識電磁環境問題,不遺余力開展電磁輻射科普宣傳,邀請環保專家當面答疑,現場入戶發放宣傳資料,組織居民到已建成的變電站參觀,組織有關部門開展環保參數實測,邀請多方媒體參與報道,等等。然而,基于根深蒂固的電磁輻射誤解,反對聲仍不絕于耳。
幾年間,周邊居民提起過行政復議,“民告官”多次,最終結果均維持原有選址規劃。2014年9月29日,歷經多輪協調溝通,紅旗變電站建設步入正軌。
紅旗變電站“落地難”只是電網建設之痛的一個縮影。
實際上,電網建設最后一公里的“梗阻”還有很多,例如,搶栽、搶建、線下蓋房等現象普遍,導致電網建設工程額外賠付量增多;各地賠償標準不統一,土地或資產所有者盲目攀比,漫天要價,導致電網建設所經區域賠償標準失序;城鄉規劃調整,已批復的站址、路徑無法落實,造成移址、改徑;政府無法滿足電網用地指標,開工支持性文件辦理周期長,等等。
有的“梗阻”看似很小,卻影響整個工程進度,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例如,220千伏周口城西輸變電工程是周口供電公司去年重點建設項目。作為工程總體的一部分,220千伏城西變至110千伏譚莊變線路工程全線總長22千米,需建設鐵塔80基,但剩余最后一基鐵塔,因地塊所有人漫天要價,百般阻撓,至今仍無法施工。
時下,隨著全省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的推進,部分群眾對電力設施的選址與落點抱有排斥心理,麥苗賠青高額索賠、阻工現象屢見不鮮。
電網建設原本是為群眾解決用電問題的,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得不到群眾的理解。“電網建設推進困難,即使有電也無法送到客戶家中。”省電力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在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人力、財力的損耗驚人,社會影響十分惡劣。
電網科學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多年來,省公司強化依法建網理念,積極謀求政企合作,多方協同,探索改善電網發展外部環境。
今年以來,省公司就電網發展規劃、重點輸變電工程建設和農村電網改造等問題,加強了與省政府有關部門的溝通匯報,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針對項目前期規劃,省公司堅持關口前移,做好電網規劃與城鄉規劃的有效對接,去年,將“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的1073座變電站全部納入全省土地規劃,并促成省政府將城鎮電網建設納入對各級政府的考核體系。今年,省公司將聯合省建設廳開展電網規劃與城鄉規劃的對接工作,涉及全省1900多個項目。此外,在可研開始階段,省公司就明確專人全程參與變電站站址和線路路徑的選擇、協議的取得與環境復雜程度的評估工作,做好項目前期與工程前期無縫連接。在與全省城市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整體銜接的基礎上,注重統籌安排建設時序,以滿足地方遠景發展和近期電能需求。
針對電網項目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征地拆遷難、補償費用高、施工環境惡化等現狀,省公司一方面積極向政府匯報,爭取出臺相關法規,統一賠償標準,對作為基礎設施的電網項目建設優惠政策做出硬性規定;另一方面,本著服務大局、合作共贏的原則,與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建立經常性的工作協調協商機制,共同解決電網建設中涉及各方利益的問題,著力營造良好的電網建設外部環境。
針對地方協調難度不斷增大的現狀,省公司加大協調力度,強化屬地化管理,各地市供電公司主動與當地政府匯報,通過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妥善解決征地、清障等棘手問題。如,在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中,鄧州市供電公司主動與當地政府、各鄉鎮溝通協調,促使當地政府在今年4月成立了電網建設協調辦公室,將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納入政府年度考核范圍,為工程建設開辟了綠色通道。
做好工作的同時,公司還積極借力社會媒體發出聲音,開展“走進電力”等活動,向公眾介紹季節性電力緊張、施工環境惡劣及保電任務艱巨等情況,宣傳電網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百姓生活間的聯系,增進社會對電網建設的認知與理解,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和和諧的電網建設環境。
“5月23日,公司下發通知,正式成立電網建設‘一口對外’協調領導小組,理順工作程序,進一步提高電網建設外部協調工作主動權。”省公司建設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一口對外”協調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將有效提升公司內部管理效率和對外服務質量,擴大電力企業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