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張曉靜,谷浩銓
(長春市綠園區氣象局,吉林長春130062)
日光溫室草莓高產栽培技術
周平,張曉靜,谷浩銓
(長春市綠園區氣象局,吉林長春130062)
綠園區氣象局農業氣象服務人員通過智慧農業氣象觀測系統的觀測數據和綠園區的農業氣象條件進行科學分析,指導農戶合理調控,可以把綠園區草莓上市時間提早到元旦左右,總結出了一套當地日光溫室大棚草莓高產栽培技術。展開大棚草莓冬季低溫栽培,初步掌握了冬季大棚草莓栽培相關技術。2016年綠園區氣象局和綠園區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將進一步示范推廣,使這項技術更加成熟,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
農田自動觀測;草莓;調控;栽培技術
草莓屬于耐陰植物,能夠忍受一定的低溫,但溫度過低也會導致草莓生長發育不良,影響其開花和結實。為合理利用綠園區冬季光熱資源,根據溫室大棚內農田自動觀測系統觀測的溫度、濕度、土壤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及光合有效輻射等要素準確數據,采取補光增溫和其他內增溫、保溫技術,結合其他關鍵栽培技術,為草莓冬天生長創造相對有利的光、溫、濕等氣象條件,即滿足冬季大棚草莓的正常生長,又能合理利用資源。
2.1 草莓品種選擇
草莓品種選擇:2015年綠園區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引進的溫室栽培草莓新品種幸香。幸香肉質細、香甜適口、汁液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達10.0%;植株長勢中等,較直立;葉片較小,新莖分枝多,單株花序數多;植株休眠淺,為適于促成栽培的優良品種。具有花芽分化早、采收期長、豐產、果個較大、產量高,果肉致密、硬度大、耐儲存運輸等優點。綜合性突出,豐產性較強。示范基地共栽培200多畝,畝產1800公斤以上,高產地塊達2100公斤。
2.2 科學整地,有效根治病蟲害
綠園區示范基地草莓種植大棚基本都在7月下旬~8中上旬平整土地。把地整成南北向高壟,壟距90厘米、壟高40厘米、壟頂寬40厘米,為了保持有機栽培全部施入農家肥,于8月下旬~9月上旬進行為期7~10天燜棚,徹底根治線蟲,燜棚期間最適宜的天氣是連續高溫,光照好,所以進入8月下旬綠園區氣象局組織專家,積極與省市氣象臺進行會商,連續不間斷地專門提供連續7天的精確預報,準確提供適宜開始燜棚日期。
2.3 關鍵栽培技術
示范基地基本采取每垅雙行,行株距28×10厘米,深度適中,即“底不漏根、中不埋心、一次澆透、弓背朝外”。綠園區溫室大棚于10月上中旬扣棚膜,之后1~2周覆蓋黑色地膜,扣膜后,晴天根據農田自動觀測系統提供數據,及時注意通風降溫,白天室溫保持15℃~26℃、地溫15℃~20℃;夜間室溫保持2℃以上。11月初棚體加蓋保溫被,進入越冬生長階段。草莓于12月末1月初進入采摘上市。關鍵栽培技術如下:
溫室草莓移栽時間:日光溫度草莓移栽適宜日期為9月5~15日,過早或過晚都不利于草莓的高效栽培。過早或溫度過高導致草莓生長過旺,在覆蓋前不斷處蕾、開花、結果影響產量和品質;過晚或溫度低定值后緩苗慢,易結畸形果,影響產量的同時影響上市時間。因此綠園區氣象局和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根據綠園區多年氣象歷史數據,確定最佳移栽時間區間,同時提供7~10天精細化預報確定具體移栽時間。
土壤消毒技術:冬季大棚草莓幾年來接連種植,根腐病、線蟲、枯萎病都很嚴重,必須進行土壤處理。綠園區氣象局聯合農工業技術推廣總站推出高溫燜棚和施撒壟鑫相結合消毒技術。每畝撒施98%微粒劑15~20公斤,然后立即翻拌土壤20厘米深,平整成壟并用優質塑料薄膜將壟封閉嚴實,進行高溫燜棚即可,消毒效果非常良好。
地膜覆蓋增溫、防草技術:在扣棚后1~2周內,應及時覆上地膜。生產上通用的黑色地膜,可抑制雜草生長,還可以起到保墑、降低棚內濕度、增加地溫和促進肥料分解等作用。
2.4 綠園區溫室草莓主要發育期氣象指標(見表1)

表1
2.5 日光溫室草莓主要氣象災害及防御
低溫冷害:11月下旬~次年3月上旬是持續低溫期,易形成僵苗。持續低溫時花期花量減少,畸形果增加。
防范措施:增加棚體保溫材料的厚度,根據氣象局提供的天氣預報,合理選擇通風時間和通風口面積,在冷空氣來臨前通過滴灌設備增加土壤含水量,遇到強降溫提前采取取暖措施,例如用電熱毯增加地溫、使用煤氣爐增加室溫、張貼反光幕增溫等措施。
3.1 技術培訓與直通式服務相結合
綠園區氣象局農業技術服務人員多次親臨示范基地進行技術指導培訓,就基地棚內農田自動氣象站數據使用、數據分析及棚外區域自動氣象數據運用等進行培訓。綠園區氣象局利用園區室外顯示系統實時顯示草莓種植大棚溫度、濕度、土壤溫度和土壤濕度,指導園區技術人員科學調控,還利用手機短信、微信公眾平臺等直通服務方式發送草莓大棚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日平均值、極值及出現時間,以便及時采取措施,調控生育環境,高效推廣。而且綠園區氣象局還結合草莓各個主要生育期進行全生育周期跟蹤服務,即可以現場進行技術推廣和培訓,又可以完善氣象服務指標。
3.2 以點帶面,爭取政府支持全面推廣
利用兩個示范基地草莓栽培棚內農田自動觀測系統精準氣象數據分析使用,通過草莓栽培管理技術示范,積極爭取政府在資金上支持,爭取在其他園區安裝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觀測設備,提供精準的棚內外氣象數據,按照主要生育期氣象指標科學進行草莓種植溫室調控,起到高產增收效果,逐步推廣到綠園區其他草莓種植園區,帶動整個綠園區日光溫室草莓種植戶。
4.1 效益分析
按照這種種植和管理方式,移栽最佳期定在9月5~15日。如果移栽過早會因為氣溫偏高而影響成活,而移栽最晚也不可超過9月下旬進行。如果過晚,既不利于緩苗生長和養分積累,也會影響花芽分化質量,進而影響后期產量和果實品質。采用此技術后每畝增產產值5000~7000元,推廣面積1500畝,年增產約上千萬元。
4.2 適用區域
適宜推廣的氣象條件:與綠園區氣象條件比較接近的區域,最冷月份即1月份平均氣溫在15.0℃以上,日照充足,土壤黑色壤土為最好。適宜推廣的范圍:綠園區及同緯度長春地區各市縣。
S668.4;S628
A
10.14025/j.cnki.jlny.2016.21.048
周平,本科學歷,長春市綠園區氣象局,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氣象為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