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告訴父母,我不是你們生活的全部
記者趙維莉

本刊作為很多同學信任的朋友,會經常接到同學們的來電、來信,他們的言辭中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惑:我們是父母手中的木偶嗎?為什么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他們的控制,我們不能學會自己長大嗎?面對這些困擾,十六七成長工作室給你一些小建議。
已經十五歲、讀高一的徐洲最近有點“羞于見人”,甚至有點不知道怎么面對班里的同學們。“前幾天,快要上晚課的時候我媽媽來學校,正好趕上我們要進教室了,她堵到教室門口非要我吃蘋果,她削好了、切成塊的,我不吃,她卻說,寶寶乖,吃一口,還喂了我一塊,從那以后,咱班上的好多同學,見了我都會開著玩笑說,寶寶乖……”這樣一件小事,讓這個快一米八的小伙子,感覺很難為情,尤其是面對小伙伴的調侃時,更是無地自容。
不過,這是事情的由頭,徐洲說,仿佛自己永遠是爸爸媽媽眼中長不大的小孩,生活、學習都要嚴格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完成,“就算我現在和班里同學交往,他們也要把關,總是問我,和誰玩得好,對方學習如何、父母如何,如果不和他們心意,就告訴我,人家不好,不要一起玩。”原來徐洲還挺愿意和父母嘮嘮班里的事情,或是和同學有矛盾的時候,希望和父母說說,得到開解,但是他漸漸發現,父母會有意無意地出謀劃策,會強加自己的思想給他,要求他按照他們的想法處理問題,一旦違背了,換來的就是無休止的嘮叨,什么我都是為了你呀,你還小不懂這些,我操心不還是因為關心你……
“面對父母的各種好心建議,我更多感受到的就是他們對我的控制,在他們的眼里我沒有隱私,我的一切都要按照他們的規劃完成,否則一點出現差錯就是我的問題,是現世報……”徐洲感覺,這樣的生活里,自己就是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
過分依賴父母只會失去自信心
在中國,很多家長把孩子視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而不是獨立的個體存在,在孩子尚小的時候,父母的安排會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會與父母相處的安然無恙,因為彼時的孩子還沒有完全獨立的愿望。隨著年紀的增長,到了青春期的孩子,獨立的愿望會越來越強烈,如果父母還一如既往地把孩子用愛包裹住,那么只會讓孩子有一種被愛綁架的感覺,到了這個地步,無論父母是好心還是無意,都已被孩子統一解讀為操控了。
父母長期的大包大攬,只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內心也習慣于把自己當小孩子,希望有人能照顧自己。這樣心態的人,就會形成以他人的評價為標準的思維方式。因為分析、看待事物時內心沒有主心骨,無法確信自己的判斷,因此在思想上就容易隨波逐流,做事的目的演變成了取悅他人態度的手段。
告訴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
其實,一個人的最初自信,來自于“我是個有價值的人”。而如何感受自己的價值,就要從獨立開始,當你已經意識到父母對你的愛已經成為一種困擾,他們習慣了操控你的生活,這時要做不是你自以為是的“反抗”,而是會要首先和他們進行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意愿——想要學會獨立的想法,良好的溝通會使雙方都能心平氣和地來處理問題,而爭吵帶來的只是雙方的行為是失控。
而父母想要掌控你的生活的另一個潛在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比較空虛,所以把你的生活當作自己的生活,往往是因為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才會把他們的感情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因此想要擺脫家長們的掌控,不如想想怎么讓家長們轉移注意力,不再把孩子作為生活中唯一的重心。比如:當父母為了你而拒絕與他人的聚會時,不妨表達你已經長大,可以獨立照顧自己,會好好呆在家里,不會有危險——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意識到,你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幾歲的孩子,隨時都需要他們的照顧。
學會獨立要從實際行動開始
與此同時,你也要懂得,擺脫父母的掌控、學會獨立,并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落實到你的日常生活中,首先你得設法擺脫長期以來的精神依賴,這需要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而最重要的就是每次堅持不妥協態度。否則,雖然為了眼前和諧的假象,你暫時哄得了父母的開心,但這只會加深父母的掌控欲,未來你仍得相應承擔內心沖突所釀的苦果。
開始有獨立意識,表明你正在長大,成長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肯定會有陣痛,也會遭遇挫折,父母永遠都是我們最強的后盾,而我們自己要做的是把握好一個度,既不能過分依賴父母幫我們披荊斬棘,也不能一下子拒絕父母全部的幫助,那樣只會傷了父母,也讓我們失去在成長道路上的“人生顧問”。
編輯/趙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