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喂蚊興節約之風

說起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蚊帳”,有人說出自《詩經·召南·小星》:“肅肅宵征,抱衾與裯。”東漢末經學大師鄭玄在《鄭箋》中就將“裯”釋為床帳,理由是裯、幬,音義相同,是同源字,都指的是床帳,但絕大多數人卻認為源自“齊桓公喂蚊”的勵志典故。南朝梁蕭繹《金樓子》卷四“立言篇九”:“齊桓公臥于柏寢,謂仲父曰:‘吾國富民殷,無余憂矣……今白鳥營營,饑而未飽,寡人憂之。’因開翠紗之幬,進蚊子焉。其蚊有知禮者,不食公之肉而退;其蚊有知足者,觜公而退;其蚊有不知足者,遂長噓短吸而食之,及其飽也,腹腸為之破潰。公曰:‘嗟乎,民生亦猶是。’乃宣下齊國,脩止足之鑒。”
齊桓公在柏寢休憩,對管仲說:“現在國強民富,我沒什么擔憂的……可是這群蚊子飛來飛去,肚子餓了,卻找不到食物吃,我覺得對不起它們。”說罷,就把碧紗帳卷了起來,故意放蚊子進來。蚊子進帳后,比較客氣的,沒叮桓公就飛走了;比較知足的,吸了一些血,也就飛走了;可有一些不知足的,肚子雖然已經飽了,還舍不得走,最后,腸子被撐破死了。桓公感慨地說:“唉!不知道滿足的人跟那些貪婪的蚊又有什么區別?”于是下令要求國民以貪吃的蚊子為鏡鑒,杜絕奢侈,大興勤儉節約之風。《爾雅》曰:“幬謂之帳。”東漢劉熙《釋名》說:“帳,張也,施于床上也。”此后,出現了“蚊幮”“蚊幌”“蚊幬”“蚊帳”等各種稱呼。至于蚊帳是否產自于2600多年前的齊國,史無記載,無從考證。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