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
養陽氣過冬季
文/張麗

立冬到來,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天氣不太冷,天空高遠,不算無瑕,但絕對稱得上潔凈。在沒有風的午后,太陽照在身上暖暖的。
《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此時生機潛伏閉藏,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于內,因此,冬季養生應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起居調養上,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重視外在的氣候變化,來調適自身的正氣,才能祛病于身外。
寒為冬令主氣,寒為水氣而通于腎,與腎水相應。由于冬季氣溫驟降,防寒保溫不夠,人體亦易感受寒邪而為病,因此寒病多發于冬季。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寒性屬陰,故寒邪侵襲人體時,最易損傷人體陽氣。陽氣受損,全身或局部可出現明顯的寒象。人體陽氣就像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與溫暖,失去它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此時對人體而言,新陳代謝處于相對緩慢的水平,是引發冠心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關節炎等疾病的季節。過冬天,不口渴也要喝白開水或淡茶水,合理補充水分,有利于稀釋清潔血液,保證血流通暢。
要注意預防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心腦血管、胃腸病等疾病。高血壓病人的飲食以清淡為宜,孫思邈曾說:“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飲食要注意粗細搭配、葷素相宜、品種多樣,做到飲食有節,才能保持健康。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健、益壽延年,而飲食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元代《飲膳正要》早就提出了飲食建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應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多吃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也要多食蘑菇、猴頭菇、草菇、銀耳、百合等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脾虛、氣虛的人,表現為乏力、氣短、厭食、腹脹、大便偏稀、怕冷,可選用健脾益氣的食物,如糯米、扁豆、山藥、胡蘿卜、栗子等;而陽虛體質的人,表現為四肢冰冷,此為陽氣不達四肢所致,飲食可選羊肉、雞肉、狗肉、核桃肉、大棗和桂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