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東
從掛號看病到醫生處方,拿到了藥才算到醫院的門診流程結束,但是患者手里拿著藥,心里還是有很多問題要問:這藥到底該怎么吃呢?說明書上密密麻麻的字要看嗎?“老病號”們嘀咕著:為何醫生不肯給我多開點藥?新患者們疑惑道:那么多藥用不完到時能退嗎?
1.用藥需要看說明書嗎?
答案是肯定的。藥品說明書是載明藥品重要信息的合法文書,是選用藥品的法定指南。要做到安全用藥,就要認真閱讀藥品說明書。在閱讀藥品說明書時,主要應了解和掌握說明書上的有效期、用法用量、適應證、禁忌證、不良反應、注意事項、儲存條件等內容。藥品說明書上提到的幼兒、老人、孕婦等特殊人群的用藥,應嚴格遵守。
學會區分藥品的通用名和商品名。通用名是藥品有效成分的法定標準名稱,商品名是企業注冊的商標名稱,不能等同于通用名。同一通用名的藥品,可以有很多個商品名。要避免重復服用通用名相同的藥物,否則可能會出現毒性增加等情況。
學會識別藥品有效期。超過有效期,或者達到失效期的藥品,不要服用。
關注注意事項中的慎用(小心使用)、忌用(不適宜或應避免使用)或禁用(禁止使用),嚴格遵守,安全為上。
遵照說明書上的用法用量或遵醫囑用藥,學會根據年齡、體重、生物效價或國際單位等計算用量。并遵照外用、肌肉注射、靜脈用藥、口服的規定途徑,以及飯前、飯后、睡前等用藥時間使用。
了解藥物的不良反應。根據描述,加強自我監測,減少肝腎損害,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及時采取措施。
2.為什么處方藥必須憑處方購買?
處方藥必須憑處方購買,是國家法規的要求。根據藥品管理法,自2001年1月1日起,處方藥是必須經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的藥品。
處方藥必須憑處方購買,目的是為了保障公眾用藥安全有效,加強處方藥的監管。一般納入處方藥管理的或是新藥,或是易成癮的藥品,或是使用時需要醫生護士進行特別監測的藥品,或是本身毒性較大,或是用藥量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經常性地進行調整的藥物。同時,執業藥師或藥師必須對醫師處方進行審核,發現問題的可要求醫生更正并簽名后方能調配。
最后,有了醫師的正確診斷、處方,加上藥師的專業審核、調配,“雙保險”措施,根據病情需要,選擇正確的藥物種類、劑量和服用時間等,藥物療效得到發揮,盡量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反應或潛在危害。
如果得不到醫師的疾病診斷,藥師的處方審核,自行購買處方藥,其對患者的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可以預見的威脅或安全問題有:易出現藥物濫用、成癮或耐藥;易出現藥物過敏、毒性反應;易出現因用藥方法不正確導致的意外;易出現因不正確的用藥劑量和療程導致的差錯和損害;易受到銷售者的需求誘導而過度用藥……
3.為什么開藥只能開一個月的藥量?
門診開藥最多只能開一個月的量,也是國家法規的要求。衛生部于2007年5月1日頒布施行的《處方管理辦法》第十九條明確規定:處方一般不得超過7日用量;急診處方一般不得超過3日用量;對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況,處方用量可適當延長,但醫師應當注明理由。
門診開藥限量依據的是部頒規章,而醫保部門也據此執行。此規定主要是為了防止違規超量開藥,減少醫保基金流失,便于基金統籌使用于更有需要的人。
但是由于社區醫院的藥品配備不全,而有些大醫院取消了專門開藥的便民門診,部分“老病號”開藥更困難了,特別是增加了一些腿腳不便的老年人及有特殊需求的患者的開藥困難。假以時日,經過一些人性化調整或細節化修正(例如,增加可開一個月量的病種數,惠及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完善社區醫療功能;藥品是否可以按照7的倍數進行規范包裝;有特別需求的患者應給臨床醫生留下靈活掌握的開藥空間),會有改觀,也請廣大患者支持理解。
最重要的是,患者即使患慢性病,病情也會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用藥量及用藥種類可能需要根據病情變化做出及時調整。
如果醫生罔顧患者病情,私自開具長期的藥量,這反而是對患者的不負責任,也可能對患者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此外,也有藥物保存方面的因素,不是所有的藥物在開封后都能保存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如眼藥水、止咳糖漿等都是在開封后易變質的藥品。患者在開封啟用后不注意的話,或許藥品已變質患者卻渾然不知,這其實也為患者健康埋下了安全隱患。
4.不知道怎么用藥,用法不明確,怎么辦?
在醫院就診,患者會通過三種途徑獲得藥品的使用方法。首先,醫生開處方時,一般會交代患者如何使用藥品;其次,患者也可從病歷上知曉藥品的使用方法,因為醫生在病歷上會逐一記錄所開具藥品的用法用量,甚至患者使用的自備藥也會加以說明。最后,取藥時藥師會在藥品外包裝貼上藥品的用法用量,如每日3次,每次一片等,特殊用法還會當著患者面口頭交代一遍。
如果剛出醫院門,藥拿在手里卻不知如何使用,那么可以立即返回醫院,找到藥房的“用藥咨詢”窗口尋求藥師的專業指導。
當然,現實生活中可能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說的是民族語言或地區方言;或者不識字,看不懂藥品說明書;獨居或交流不暢的老人,無人協助用藥;看病時醫生的用藥交代也沒真正弄明白;也可能因用藥品種多等其他原因而一時分不清藥品的用法用量等。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患者切記不能隨意服藥。
此時,要想正確安全地服用藥物,就需要帶好病歷、藥品和處方復印件等資料,在家人或臨時監護人的陪同下再去醫院,找自己的就診醫生問問清楚,并專門把藥物的用法、用量或儲存條件等一一作好記錄。如果離醫院較遠,或者藥物服用方法相對簡單,也可以去就近的藥店,向藥店的執業藥師尋求幫助。
5.配的藥沒吃完沒拆封,能退嗎?
很多患者可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生病之后去配了一些藥,病已經好了,但是藥還剩很多。問題來了,如果配的藥沒吃完也沒拆封能退嗎?
作為一種特殊商品,藥品的質量和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因此藥品的銷售有別于其他商品。根據我國《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中規定:為保證患者用藥安全,除藥品質量原因外,藥品一經發出,不得退換。如果醫院允許退藥,患者也會有擔憂,“我拿到的藥會不會是別人退回的藥?藥品質量怎么保證呢?”其實不能退藥,是對患者自己和其他患者真正負責的態度。
藥物都有規定的儲存條件,若保管儲存不當,藥品會因為受熱、見光、受潮等原因而變質。退回時,即使裝量沒變化,包裝沒破損,也不能給其他患者使用。為保證患者用藥安全,除藥品質量原因外,藥品一經發出,不得退換。所以,藥品一經發出,不得退換。
其實,在特定條件下有些藥品也是可以退的。
如果看病后醫生開藥,患者認為醫生開的藥多了或者貴了,可以在取藥前當場指出并解決。醫生在開藥時通常會告訴患者開什么藥,問患者家里有無相同的藥,患者應配合核實。到了收費環節,患者如果發現有的藥價格高,或想少開藥,可不付款找醫生簽字修改處方。即使是電子處方,付完款到了藥房,拿到藥時發現與家里有重復,或自己有說明書里的禁忌證不適合用,也可當場提出。這些情況,只要理由充分,一般院方均會給予退藥。
最后,如果你正在使用的藥品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或藥品生產企業發布的藥品召回公告中提及的藥品,可憑正規病歷、處方附件或復印件,帶著藥品去相關醫院辦理退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