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文字符號,開始變得豐富多樣。從簡單的微笑字符表情到如今的動態表情包,網絡表情符號在網絡交流中被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本文通過闡述網絡表情符號的定義、分類和特點,從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分析受眾對網絡表情符號的需求。
【關鍵詞】網絡表情符號;表情包;使用與滿足理論
【作者單位】周靜,河南警察學院。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表情符號作為網絡信息傳播的非語言符號,因生動有趣、易讀易懂受到眾多網友熱捧。2015年11月17日《牛津英語詞典》年度詞匯評選中,一個emoji的網絡表情符號成功當選年度高頻熱詞。
一、網絡表情符號
1.網絡表情符號的定義
英文將情緒“Emotion”與小圖案“icon”合并為單詞“Emoticon”,即網絡表情符號。網絡表情符號首先是圖像型的,其次能傳達情緒,是借助網絡技術傳情達意的圖像型非語言符號。趙爽英在《表情·情緒·情節:網絡表情符號的發展與演變》中指出,網絡表情符號是指網絡交流中傳達表情的圖像性符號;魏瑋在《網絡表情符號的情感表達探討》中指出,網絡表情符號即在網絡交流中,由字符、圖形、文字等組成,用來模擬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和動作,表達網絡所掩蓋的情緒和感情的非語言符號;葉云在《網絡表情符號的流變與延展空間》中指出,網絡表情符號,即網絡非語言傳播中的圖形符號,是運用圖文、動畫等方式模擬和再現的人類和動物的表情、動作,以及自然現象等。
2.網絡表情符號的分類
(1)根據表情符號的表現形式分類
第一,字符表情。字符表情的演變過程是從美式ASCII字符表情開始,至今衍生出日式顏文字表情等類型。首先,美式ASCII字符表情。人們在網絡交流的過程中找到靈感,創造性地運用電腦鍵盤上的英文字母、標點、運算符號等,模擬人的表情動作,表達人們的情緒。1982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法爾曼教授輸入一串ASCII字符,以“:-)”表示微笑,于是第一個網絡表情符號誕生。從此,字符表情符號開始風靡世界。其次,日式顏文字表情。這種表情與美式ASCII字符表情相同,都是以電腦鍵盤符號創造,不同的是,顏文字表情將橫著的美式ASCII字符表情豎起來,以人們更為熟悉的角度來模擬人的表情和動作。美式字符表情重點在于模擬人嘴部的動作,日式顏文字表情重點在于眼神的傳遞。比如在日式顏文字表情中,“(⊙o⊙)”表示目瞪口呆, “(^O^)”表示開懷大笑。
第二,靜態圖片表情。一些即時通信工具,如微信、騰訊QQ等的默認表情都是JPG格式的圖片,缺乏新意,于是有的網友使用PS軟件處理照片,創造表情符號。比如著名的“小胖表情包”,外號為小胖的男孩在一場學校活動中斜眼看攝影師的瞬間被鏡頭捕捉,網友將小胖的這張照片進行二次創作,配以文字,形成各種表情包,廣為流傳。
第三,動態圖片表情及視頻截圖表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網友使用動態表情,其中,有運用Flash等動畫軟件制作的動態圖片表情,也有截取視頻中人物的某個表情或動作制作的表情。比如,2016年,截取奧運選手傅園慧的采訪表情和動作制作的表情包就深受網友喜愛。
(2)根據即時通信工具中的網絡表情符號分類
第一,軟件自帶的默認免費表情。比如QQ社交軟件,點開表情欄圖標會顯示QQ自帶的默認表情,超級表情欄中也有一些免費表情供用戶使用。
第二,網友免費下載、傳播或自制的表情。網友可以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自己喜愛的表情下載并保存,或用PS軟件自制靜態表情,用Flash軟件自制動態表情。
第三,付費購買的表情。很多社交軟件中有付費購買才能使用的網絡表情符號,比如QQ的魔法表情、超級表情,用戶每月要支付10元會員費才能使用。
第四,輸入法表情。比如搜狗輸入法,當用戶輸入“開心”的字體,即能顯示“”表情。
3.網絡表情符號的特點
(1)形象性
網絡表情符號最大的特點就是形象性,它生動再現了用戶在網絡聊天時可能會做出的豐富面部表情,比如“”表示傷心,“”表示高興,“”表示難過,直觀易懂。
(2)娛樂性
網絡表情符號的娛樂性是其受到網友喜愛的主要原因。生動的卡通表情往往賦予文字感情色彩。比如中國傳媒大學的王卯卯設計的兔斯基表情,無厘頭的動作和詼諧的文字令人開懷大笑。
(3)情感性
新媒體技術的進步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促進了人們之間的交流。網友通過網絡表情符號表達情感,比如“”代表生氣,“”代表
愛慕,交流雙方能夠通過網絡表情符號感受對方的情緒。
(4)替補性
網絡表情符號更直觀,可替代交流中人的表情、動作或肢體語言等信息,彌補語言符號在交流中的不足。
二、使用與滿足理論
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是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一次歷史性轉折。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看作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過程看作基于特定需求動機使用媒介,從而使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1]。見圖1。
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特定需求,根據媒介接觸可能性和媒介印象實施媒介接觸行為,接觸行為的結果有兩種——需求得到滿足或者沒有得到滿足,無論滿足與否,都會影響以后的媒介接觸行為。人們使用網絡表情符號,本質也是一種媒介接觸行為,通過網絡表情符號達到交流目的,滿足自我需求。
三、從“使用與滿足”理論角度分析網絡表情符號
2015年4月27日騰訊發布的《中國網民表情報告》顯示,2014年QQ全年表情發送量超過5338億次,8億QQ網民中,超過90%的網友在聊天時使用過表情,其中“”這個表
情被使用次數超過10億次,榮登網絡表情符號榜首。為什么網絡表情符號深受網民喜愛?筆者從使用與滿足理論角度展開分析。
1.符合受眾的接觸動機
互聯網時代講究一個“快”字,很多人鐘愛網絡表情符號的原因是“比打字快”,無論是免費下載還是付費下載,抑或收藏的表情符號,只要手指輕輕一摁,就能將內心喜悅、憤怒、難過等情緒傳遞給對方,簡單快捷。
網絡表情符號具有文字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受眾的娛樂需求可以在交流中通過豐富的表情符號得到滿足。
2.廣泛的媒介接觸可能
2016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的上網設備向移動端集中。隨著網絡環境的完善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各類社交軟件如QQ、微信、Facebook、Google、MySpace等提供了豐富的表情符號,方便用戶使用和交流。
3.使用網絡表情符號滿足多種需求
(1)滿足用戶對網絡交流真實感的需求
在虛擬的社交網絡中,受眾希望和現實交流一樣,看到對方的表情,及時了解對方的感受,豐富的網絡表情符號正好滿足了受眾這方面的需求。除了社交軟件自帶表情,還有很多網友DIY設計了表情包,受眾通過使用這些表情,代替現實世界的表情、動作或肢體語言等,傳遞喜怒哀樂,拉近與他人的距離,彌補文字表達的不足,讓網絡交流變得更加真實、親切。比如用戶彼此以兔斯基表情回復對方,一來一往,可增進感情交流。又比如好友之間,一個萌萌的“紅包拿來”表情或瘋狂打臉的“求原諒”表情,能彌補網絡交流的疏離感,增進雙方友誼。
(2)滿足用戶對直觀表達的追求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進步,現代人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傾向于追求簡單、通俗、速成的文化產品,更樂于接受生動、直觀、形象的圖像信息。網絡表情符號憑借其生動性和直觀性迎合了大眾的審美需求,尤其“90后”是隨著互聯網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身上的互聯網特質更為明顯。近日百度貼吧聯合“微表情”研究專家姜振宇發布的《“95后”表情包使用報告》,從成因、性別、地域和使用時間等多個維度解釋“三觀一致可互撩,一言不合就斗圖”的“90后”社交常態。據統計,過去一年里百度貼吧“90后”網友的回帖中,30%帶有表情符號元素。網絡表情符號生動幽默,其偏動漫的設計、對動作的夸張渲染,使得情緒表達更為鮮明、直接,深受年輕網民的青睞。
(3)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新媒體時代,為了滿足用戶千變萬化的個性化需求,網絡表情符號往往會結合娛樂熱點、流行主題或是明星人物進行創作。比如霍頓嘲諷孫楊、女排奪冠、王寶強離婚等熱點事件都促使相應表情包閃亮登場,或是調侃,或是贊美,或是嘲諷。還有微信團隊在2015年年底推出的“方言系列”“囡囡上海話”“桃子一家東北話”等表情包系列,結合各地方言特色創作表情,個性化十足,深受用戶喜愛。
(4)滿足傳受雙方對愉悅的需求
網絡表情符號使人愉悅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播者通過發送表情符號表達自己愉悅的心情,二是發送者通過營造愉悅的交流氛圍影響接受者的心情。表情符號增加了雙方的親近感,減少彼此的生疏感,化解沉默和尷尬,使網絡交流更具親和力。中國人表達情感的方式比較含蓄委婉,常常用文字表達,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表情包也不失為一種生動表達情感的新方式。比如“悠嘻猴”“炮炮兵”等表情包,比靜態圖片更生動有趣,能給傳受雙方帶來愉悅的感受,為什么不能嘗試一下呢?微信表情庫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布新的表情包系列或單品,這些表情符號種類繁多、趣味性極強,可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提高網絡交流的娛樂性[3]。
(5)滿足用戶自我實現的需求
用戶使用網絡表情符號,相當于給自己戴上了一張虛擬的面具,隱匿身份的同時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在互聯網世界里,用戶身處虛擬社區,與人交流是通過文字或圖像實現,而本人隱藏在現實生活中的某個角落,這種隱匿性隱沒了用戶的相貌、身份、地位等現實要素[4],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無顧忌、更自由。虛擬性使人們敢于吐露真言,激活了他們的創造力,為他們打開了自我展示的新空間,人們可以借助網絡表情符號來尋求群體身份認同,展示自我、實現自我。“在網絡中,人以匿名方式行走,固然可能會引起別人的幻想或引發欺騙行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顯示了人是可以突破身體、時空等有形限制,呈現多元生命色彩的,并不一定要局限在固定時空下,按照固有的形體和人格的規定來生活。”[5]
(6)滿足用戶身份認同的需求
網絡交流打破了種族、地域、文化背景等的局限,人們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實現平等交流。每個群體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地帶,其中,使用同類網絡表情符號就是形成文化認同感的一種表現。虛擬網絡平臺為用戶創造了獨立自由的空間,而使用網絡表情符號是網民追求個性、標新立異的體現。網民中占比很高的青少年群體往往通過使用表情符號來展現性格、喜好,獲取同類人群的認同。比如目前火熱的“李易峰,國民男神駕到”、“氣狗狗”光棍篇、“豬仔和羊妹”系列表情包就受到眾多年輕用戶的熱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網絡表情符號的流行也反映了當今社會某一群體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念。
網絡表情符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涵,形象直觀、新穎多樣,它是文字的外延,是用戶情感的出口,是精彩生活的匯集。網絡表情符號滿足用戶追求網絡交流真實感的同時,也滿足了讀圖時代受眾對快餐文化的需求;滿足了用戶張揚個性、追求時尚的同時,也滿足了傳受雙方對娛樂性的需求;滿足用戶在虛擬網絡隱匿身份、實現自我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用戶對身份認同感的追求。網絡表情符號生長于文字體系之外,其迅猛發展,已經影響了當今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其意義及發展值得我們用心研究。
[1] 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日]本山根常男等. 社會學講義[J]. 大眾傳播,1977(6).
[3]李麗. 微信聊天中表情符號的使用對人際傳播的影響[J]. 新聞世界,2016(8).
[4]曾慶香,張楠. 王肖邦網絡符號:視覺時代的交流[J].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2008(6).
[5]李英明. 網路社會學[M]. 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