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外禾,彭道倫,顏曉梅
(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黨校,重慶 408099)
?
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的思考
李外禾,彭道倫,顏曉梅
(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黨校,重慶 408099)
摘要:指出了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對涪陵建設成為西部知名、全市領先、充滿活力的創新型城市和成為適宜各類人才創業創新的樂園和高地十分重要。分析了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包括科技創新人才占比低、高層次人才少、結構不合理等,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
1引言
多年來,涪陵區圍繞建設渝東人才集聚高地,大力實施“科技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人才工程,積極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有效促進了全區科技創新水平。但在科技創新人才培育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新時期著力解決。
2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現狀
2.1推動企業孵化,為科技創新人才提供創新平臺
強化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能力,推動涪陵新城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和白濤工業園區低碳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人才承載和服務能力。金渠科技企業孵化器成功創建“國家級”,將區微型企業創業園納入幫扶范圍,實現遠程異地無園區孵化與本地園區孵化有機結合。目前孵化場地擴展到8萬m2,聚集科技創新人才200余人,在孵企業達到117家。
2.2深化校地合作,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健康發展
建立產學研人才交流機制,引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專家來涪技術對接50余人次。牽線涪陵化工、太極集團、中寶科技等10家企業與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第三軍醫大學建立聯合實施國家級、市級科技項目10個。“十二五”時期全區科技創新人才申請專利2 614件,授權專利1 507件,新增高新技術產品79個、重點新產品45個,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50億元以上,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8%。
2.3扎實開展活動,努力提高科技人才創新能力
僅2014年,全區科技創新人才參與區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65項、市部級23項,科研項目轉化為現實生產力48個,實施高新技術攻關項目20項,新增高新技術產品5個、重點新產品5個。充分利用重慶高交會、深圳高交會、北方科博會等技術市場平臺,組織參加技術交易活動,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科技創新資源的對接和引進,累計實現合同成交額54.02億元,比“十一五”增長188%。
2.4加強激勵保障,優化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環境
出臺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意見,通過項目支持、科技獎勵、政策激勵、金融扶持、專利資助等方式,培養、引進科技創新人才。如2014年補助校地合作項目資金390余萬元,兌現9個企業技術中心、聯合工程實驗室、生產力促進中心獎勵200余萬元;為15家企業或項目申請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扣除鑒定和區級財政資金扶持1 000萬元,取得國家級、市級科技項目立項19個,資金918萬元,安排區級科技計劃項目123項、資金700萬元。區生產力促進中心成功創建為“國家級”,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構建了開放式眾創空間13個。聯合16個涉及檢驗檢疫、計量質量、食品藥品、工農業制造等領域的檢測機構、科研單位、龍頭企業,成立了全市區級首個檢驗檢測服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集聚大型科學儀器188臺套,每年為全區100余家企業提供科技資源服務。
3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3.1科技創新人才資源數量占比較低
從科技人才數量看,涪陵區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0.98%,比沙坪壩區、渝北區等主城區低;從衛生技術人員分析看,衛生科技人員占全區總人口僅0.644%,低于沙坪壩區、渝中區等主城區。從國內看,以裝備制造業為例,國內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為1.26%,而美國為6.02%,日本4.95%,法國2.87%,德國2.86%,英國2.83%。科技創新人才和研發力量的不足已經嚴重制約涪陵重點領域創新能力的提高。
3.2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相對較少
據統計,涪陵區高層次人才包括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共有635人,占企業從業員1.7%。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全區共有623人,僅占專業技術人才的8.06%。在電子信息產業中,技師、高級技師占技術工人比例為3.2%,而發達國家一般在20%~40%之間。高層次技能人才全區共有459人,僅占技能人才15.33%,高層次農村實用人才,包括取得高級職稱的農村人才;農村種、養殖大戶;有特殊本領,能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的其他農村人才約有3.2萬人,僅占農村人口1.31%。
3.3科技創新人才專業結構不合理
傳統產業人才較多,而金融、企業管理、建筑規劃、生物技術、計算機產業人才短缺;熟悉計劃經濟人才多,熟悉市場經濟的人才少;繼承型人才多,創新型人才少;既掌握專業知識,又懂外語、計算機技術、現代經營管理等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更少。從行業分布看,人才大部分集中在機關事業單位特別是教育、衛生系統、市屬企業。
3.4科技創新人才的科技成果數量偏少
4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4.1對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的認識有偏差
一些單位和個別領導把學歷作為判別科技創新人才的基本依據,認為只有高學歷者屬于科技創新人才;把智力作為判別科技創新人才的主要標準,認為唯有高智力者屬于科技創新人才。這一認識導致在科技創新人才培育中,把開發智力、學習知識作為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的主要目的,忽略了對科技創新人才的情商、思維、實踐能力、人格等素質的開發和培育。
4.2科技創新人才發展平臺比較狹窄
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如2014年,涪陵區引入科技人才的72.6%都進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引進的科技創新人才只占27.4%,大體上是 2.5∶1 的比率。雖然引進的科技人才在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總體來看,重技術、輕市場, 重基礎、輕應用的情況依然存在。科技人才引進之后,有了技術研發, 有了專利,但沒有市場,市場打不開,發展平臺受限。
4.3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經費投入不足
涪陵區對科技人才和體制內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經費列入了財政預算。但在企業中,有75%的企業年人均教育和培訓經費在10元以下,20%左右的企業教育和培訓經費人均在10~30元之間,僅有5%的企業加速了人力資本的投資。同時,涪陵區在科研投入方面,與重慶一些區相比也存在差距,投入經費相對較少。如2014年,渝北區用于工業研究與試驗經費6.36億元,沙坪壩區投資科技研究經費5.8億元,永川區投資科技研究經費4.56億元,而涪陵區對科技投入僅2.7億元。經費的短缺,也使人才脫穎而出受到一定制約。
4.4科技創新人才評價機制不完善
當問到有無參加過學生會或任何形式的學生社團時,79.79 %的受訪對象表示參加過,剩余的78人表示從未參加過。而半數以上學生是曾參加系部層面的社團活動或學生會組織。此數據可以看出,學生進入大學,愿意參加社團的熱情很高。作為班主任,在迎接新生的首次班會中也能深刻感受到,他們上臺自我介紹的同時,都表現出強烈的學生社團的參與意愿。
近年來涪陵新興產業和新的職業不斷涌現,不少職業卻沒有對應的職稱分類,無法進行相應的職稱評定,比如文化創意產業等。現行的職稱評審系列專業覆蓋不到新興產業和新職業,不能為從業人員提供針對性強、有效性強的職稱評價服務,這勢必會影響到新興產業的人才集聚。
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人才的評價也存有薄弱環節。在民企科技人才職稱評審方面,由于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才遍布于涪陵各大中小型企業,相當分散,難以及時獲得職稱評定信息。加之職稱評定條件過多、門檻過高,申報者需要提供計算機、外語、繼續教育合格證書等,很多民企科技人才因種種原因,難以獲得這些證書,往往因為材料不齊而被拒之門外。目前涪陵的人才評價尚未體系化與機制化,還沒有形成完備的制度體系,更沒有形成完善的機制。
5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的機遇
5.1涪陵建成重慶綜合產業集聚區的機遇
結合重慶市五大功能區的新要求,涪陵提出了要建設重慶市綜合產業集聚區,科技創新人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要素。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培養大批創新科技人才。未來涪陵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必須采取“人才+項目”的方式,依托涪陵重點人才計劃及重點科研、工程和產業項目,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和推動新產業集聚發展。
5.2涪陵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機遇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很多相關產業配套,因而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具有跨學科、綜合性特征,如農業基礎研究人才、農業良種開發人才、農業機械化人才、農產品安全研究人才、生產經營銷售信息化人才、農業項目創業人才等。農業科技創新需要依靠農業科技創新人才來實現,因此,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有效培養和激勵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是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
5.3涪陵新興產業發展的機遇
高新技術具有跨越式成長特征,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形成規模效益,為社會創造大量財富,它的每一項突破,都會帶動一批新興產業群成長。而每一次突破,都是科技創新人才努力的結果,同時也為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創造了機遇。未來涪陵以龍頭骨干企業為載體,縱向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橫向密切產業內部關聯度,實施“7+2+1”新型工業化發展舉措——即發展特種船舶、高端鋼材、有色金屬深加工、石油化纖紡、天然氣化工、PA和PU化工、物聯網等七大百億級產業鏈,壯大醫藥、食品兩大產業集群,夯實一個能源基礎產業,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這些都涪陵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5.4重慶市科技人才需求的機遇
到2020年,重慶要基本建成內陸開放型人才高地,人才相對擁有量、增長速度、創新能力在西部地區和長江上游地區領先,接近東部沿海發達省市平均水平。重慶在汽車摩托車、電子信息、石油天然氣化工、裝備制造、材料工業等支柱產業,以及金融、商貿、交通運輸等現代服務業領域,高層次科技人才急需25.24萬人;在教育、宣傳文化、社會工作、醫藥衛生、環境保護、生物技術、農業科技等領域,需科技人才9.12萬人。涪陵作為重慶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融入重慶主城發展,科技人才的需求很有市場,機遇明顯。
6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的對策建議
6.1加強領導,確立科技創新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
6.1.1強化科技創新人才工作的組織領導
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形勢,涪陵要從戰略全局高度充分認識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危機感,把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要建立各級黨委常委會聽取人才工作專項報告制度和黨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加強人才工作專項考核,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科技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推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
6.1.2圍繞主導產業,推動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基地建設
各地、各部門要適當調整財政稅收政策,提高企業科技人才培訓經費的提取比例。要探索建立一批科技人才優先發展單位、科技人才培育基地,落實科技人才優先原則,探索創新科技人才管理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新制度、新模式、新經驗。適當調整財政稅收政策,提高企業科技人才培訓經費的提取比例。
6.1.3加大對科技創新人才的獎勵力度
實行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科技創新人才獎勵體系。堅持和完善科技創新人才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制度,突破身份、編制等因素的制約,積極幫助解決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家屬就業、子女上學等問題,使他們安心創業。
6.2制定科技創新人才相關政策
6.2.1制定科技創新人才投資優先保證經費的政策
區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優先保證對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的投入,建立科技投入專項資金,確保涪陵區科技支出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進一步加大科技發展資金投入力度,保障科技發展重大項目的實施。鼓勵和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科技人才專項資金。通過稅收、貼息等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用人單位、個人投資科技人才資源開發。
6.2.2實施科技創新人才創業創新的扶持政策
鼓勵科技人員進涪陵三大工業園區創業,降低科技創業門檻,激發廣大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允許科技領軍型人才創辦的企業,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按至少60%、最多70%的比例折算為技術股份。高校、科研院所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給予科技人員個人獎勵,按規定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繼續加大對涪陵創業孵化器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創建創業服務網絡,探索多種組織形式,為人才創業提供服務。
6.2.3鼓勵科技創新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
對涪陵高校、科研院所創辦科技創業企業,發明成果轉化所得收益,按至少70%的比例分配給參與研發的科技人員及其團隊,區科技計劃對此類成果轉化項目給予優先立項;涪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取得授權發明專利及通過成果轉化對本單位作出突出貢獻的,可優先推薦評審相應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設立股權激勵專項資金,對符合股權激勵條件的團隊和個人,經批準,給予股權認購、代持及股權取得階段所產生的個人所得稅代墊等資金支持。
6.2.4積極構建科技創新人員創業創新平臺
涪陵科技創新服務推動有力,致力于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添磚加瓦,有效促成各方科技資源為涪陵經濟社會發展所用。各類創新服務平臺在涪陵三大工業園區內科技創業企業全部開放,優惠使用。新創業的科技創業型企業所繳納企業所得稅新增部分的地方留成部分,幾年內由財政扶持該企業專項用于加大研發投入。通過做大做強創新平臺,為創業企業搞好綜合服務,降低科研成本,加速企業發展。
6.3創新機制,培養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
6.3.1培養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重點領域
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股份、委托、成果轉讓、知識產權許可等方式,建立產學研技術戰略聯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共建研發中心、聯合培養人才。加快涪陵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化工、頁巖氣開發、榨菜、醫療衛生、文化創意、旅游業等現代產業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培養。
6.3.2完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著眼于科技人才基礎性培養和戰略性開發,提升涪陵未來人才競爭力,在自然科學、文化藝術等重點學科領域,每年重點培養扶持一批青年拔尖高層次科技人才;在涪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涪陵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按照嚴入口、小規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則,每年選拔一批拔尖大學生進行專門培養。
6.3.3完善人才引進機制
按照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大范圍遴選高層次科技人才,構建以競爭擇優為主導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充滿活力的管理機制。比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發明專利或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業人才;在海外知名企業或機構擔任中、高級職務,擁有能夠促進涪陵企業自主創新、技術產品升級的重大科研成果,涪陵重點領域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某一專業領域掌握世界先進技術、涪陵急需緊缺的學術技術帶頭人,這些都可以大膽引進。
6.3.4切實培育好現有的高層次人才
營造社會環境,落實各項科技人才政策,充分發揮現有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在涪陵經濟建設中的作用。例如美國的許多高技術公司為科技創新人才配備先進的實驗設備,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及后勤保障,使他們沒有后顧之憂,不少高科技公司實行彈性工作制度, 科技
創新人才甚至可以在家里上班。
6.4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工作基礎性建設
(1)建立健全科技創新人才發展規劃體系。根據國家和重慶《人才規劃綱要》為指導,結合涪陵實際,編制涪陵行業系統以及重點領域的科技人才發展規劃,形成涪陵科技人才發展規劃體系。
(2)深入開展科技創新人才理論研究,積極探索科技人才資源開發規律。加強科技人才學科和研究機構建設。推進科技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設,建立人才信息網絡和數據庫。加強科技人才工作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提高科技人才工作隊伍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
(3)建設良好的科技創新人才科研環境。建立不同的科研資金渠道、運作模式、管理方式,鼓勵科研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向各類科研資金渠道申請項目。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共識:“允許失敗”。相信大多數科技創新人員都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失敗都不是主觀不努力造成的。營造信息公開、資源共享的環境,減少科研項目的重復申請、重復資助。
參考文獻:
[1]龍曉云.國際化背景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人力資源開發,2015(4).
[2]陸彩蘭.江蘇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困境的透視[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13(6).
[3]宋微.吉林省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工業技術經濟,2011(8).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2-0192-04
中圖分類號:G69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李外禾(1981—),女,湖南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23
資金項目:2015年涪陵區科技計劃項目(軟科學研究類)(編號:FLKJ2015ACC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