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偉
黑山縣白廠門鎮檀屯村距離錦州市區近150公里。2015年5月4日,帶著對“駐村干部”這個新角色、新崗位的憧憬,我到檀屯村駐村扶貧的第一個工作日在風雨中開啟了。
抵達村部時,外面狂風肆虐,而村部里沒人,大門緊鎖。我沒有急著離開,在村部周圍轉了轉,意外發現村部(房頂是用彩鋼板搭的)房檐一角已被狂風掀開了。我趕緊給村主任打電話。村主任接到電話后先是一愣,說:“沒想到這破天氣里你還跑來了。咱們得趕緊找人把房檐鉚上,不然整個房頂都得被掀開。”我們很快找來兩個幫手,用螺絲把掀開的房檐固定好。修好房檐,我來到鎮政府,想給手機充電。到了才知道,鎮里比村里停電還早,外面的電線桿被刮倒4根,電話、電腦都成了擺設,自己竟然與外界失去了聯系。
與檀屯村的“第一面”頗有戲劇性,這仿佛是“貧困之魔”在向我示威。“我絕不退縮!”利用停電的這兩天時間,我開始認真了解檀屯村的基本情況:全村共有368戶、1296人,其中貧困戶13個、28人,全都被納入低保;全村有耕地4200畝,荒地和林地約1000畝;村里沒有產業項目,村民90%的收入來自玉米、花生等傳統作物種植,10%來源于勞務輸出、養殖和運輸等;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大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村民年齡偏大,信息閉塞,接受新事物能力差。
我決定幫助村“兩委”班子從基層黨的工作抓起。按照上級組織的部署,先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開展起來,增強村黨支部凝聚力、戰斗力的同時,讓全村黨員“刷新”對黨員身份和使命的認知,積極主動地開展黨員奉獻活動。除了組織大家學習,我還精心準備,給村里的黨員上黨課,與大家一起重溫入黨誓詞……
村民們很快便感受到了黨員精神面貌的變化,對村干部和黨員的認同感、親切感進一步增強。很多村民開始有事沒事都愿意到村部坐一會兒,聊聊天兒,把遇到的難題和村干部說說,讓我們幫著出主意、想辦法。截至目前,村干部已幫助村民解決困難26項,調解村民糾紛15次,辦理相關證明70份。全村人的凝聚力增強了,村干部和黨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幅提高了。
“百姓需要什么?我還能為大家再做些什么?”每到夜晚,忙碌了一整天的我站在村部的廣場上,望著村里的點點燈光,時常這樣自問。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把幫助村民解決出行難的問題作為首個要攻破的難關,積極爭取各方支持。事在人為,2000米長、6000多平方米的水泥路很快就建設完工了,檀屯村內13條土路在百姓多年眼巴巴的期盼中終于變得平坦便利。最近,在鎮政府的幫助下,我們檀屯村又從相關部門爭取到30萬元資金,很快還能再修3000平方米的水泥路。大家聽到這一消息后都很高興,感覺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從大家的笑容里,我對接下來的工作充滿信心。
還真不知從何時起,我已經不知不覺把“我們檀屯村”變成了口頭語,說的次數不計其數。
為了改善檀屯村的衛生環境,村里決定建13個垃圾池,實現生活垃圾定點清倒、定時清運,村民們對這件事兒都很期待,但對垃圾池的選址卻意見不一,誰都不希望垃圾池建在自家附近。經過綜合考慮人口分布、各家傾倒垃圾的距離和盡量遠離住家等因素,我和村“兩委”班子及村民代表共同商定了13個位置。方案公布后,有6位村民不同意,認為垃圾池離自己家近,擔心刮風時有異味。我們耐心地向他們解釋、做思想工作,最終得到了這6位村民的認可。可當垃圾池開工興建時,村民老李家又變卦了。女主人說自己前一天沒在家,即使家人同意了也不算數:“垃圾池的位置必須挪。”施工人員被迫暫時停工。這戶村民說不通,我提議換個思路——與她家的鄰居協商。經過耐心做工作,鄰居同意垃圾池往自己家方向挪一挪,施工才得以繼續。現在,13個垃圾池已全部修建完畢并投入使用,村民們的生活環境有了大幅度改善。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因為土地問題發生糾紛的案例并不少見,檀屯村也不例外。在土地確權工作人員來村之前,我們提前準備,把有土地糾紛的村民請到田間地頭,拿出土地位置記錄簿,在村民的見證下現場數壟、丈量,并請鎮司法所同志監督,提前化解矛盾。由于準備充分,確權過程非常順利,未發生任何糾紛。
在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的同時,我還兼任白廠門鎮和八道壕鎮脫貧攻堅督導組的組長,負責督導兩個鎮253個貧困戶的脫貧攻堅工作。一有時間,我就到各村挨家挨戶地走訪貧困戶,一家一家地核實情況,督促幫扶責任人與貧困戶進行對接,檢查精準幫扶各項措施落實情況。我在走訪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農村貧困戶都是因病、因殘、因無勞動能力而致貧。在積極推動國家、省、市各項扶貧措施精準落實到人的同時,我動員自己的親戚、朋友、同事,力所能及地向貧困家庭伸出援手,捐錢捐物,僅衣服就捐贈了100多件。
在駐村工作的這段時間,我與鎮村干部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階段性成果。例如,在白廠門鎮4個村整合部分土地,新建了占地5000畝的“糧食產能項目基地”,并在基地內修建水泥路2400延長米、田間路9000延長米,打井25眼,修橋2座、涵洞10個,清淤2000延長米,植樹1000多株,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駐村期間,我時常回味這句話。感謝組織讓我有了這段永生難忘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與一方百姓建立了深情厚誼,讓我感受到了基層干部工作的疾苦,更讓我了解到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看到駐村扶貧工作給檀屯村百姓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們的工作為了誰、依靠誰”。
(作者系錦州市委辦公廳駐黑山縣白廠門鎮檀屯村工作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