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畢玉嬋
媒介素養:新的警察必修課
文/本刊記者 畢玉嬋

現代社會,全媒體使得信息傳播渠道日趨多樣,傳播速度也有了飛躍性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信息的海量沖擊與不確定性,使得社會不穩定因素和各種利益訴求也在不斷增多。為了適應這種狀況,近年來,中國公安機關積極敞開大門,警務工作呈開放型發展態勢,讓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和更多地了解民警的工作和生活的同時,民警的一言一行也成了民眾關注的焦點。一些媒體尤其是少數新興媒體在涉警的新聞報道當中,出現了一些不實報道,并由此產生一些負面流言,往往使公安機關陷入被動,引起社會輿論的軒然大波。如何應對非傳統媒體的挑戰,處理好警方與媒體的互動關系,直接關系到公安工作能否健康順利地發展。誠然,我們也欣慰地看到,當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發展日益炙手可熱,每年一度的互聯網權威數據顯示,中國警方在各類政務平臺中獨占鰲頭,警界自媒體的發展也趨于全面開花。這些平臺的建立能夠讓中國警方真正適應全媒體時代的日益發展,成為媒介的“寵兒”嗎?或許,答案并非我們所預想的那樣樂觀。平臺的建立只是搭建了警方與各類媒體間溝通交流或者說信息發散的渠道,而真正的涉警事件的核心——公安機關尤其是民警個人也逐漸走到了舞臺的中心,站在聚光燈下,成為新聞報道的核心要素和引導主體。當一起新聞事件發生,即使不是涉警事件,但是站在安全線內,總與危險并行的人民警察,在將危險與民眾隔離的同時,也成為第一時間面對媒體鏡頭、話筒的“新聞發言人”。在“無可奉告”的時代已經宣告結束的當下,面對媒體的提問,民警拒絕回答或是不經意間一個細微的動作,就可能被視做一種身體語言,被“記錄”或“誤讀”成一種所謂的“新聞語言”傳播出去。更有甚者,原本與民警無關的公眾事件也會因為民警的一句無心之言或一個無意動作,瞬間轉變成媒體聚焦的新聞點,從而引發民眾對警察工作無度的猜測和質疑,甚至是責難。關鍵時刻,民警該如何面對媒體責難和突發輿情,如何維護公安民警的整體形象和自身的利益和尊嚴?面對形形色色的“媒介”,警察應該擁有怎樣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對于民警或者公安機關而言有著什么樣的意義?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專題,讓每一名民警對媒介素養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進而經過有組織的培訓和個體學習盡快擁有合格的媒介素養,從而可以游刃有余地應對這個全媒體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