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平
交通管理——服務大提速
文/張平

“互聯網+”行動上升為國家戰略,給全社會各行各業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以“互聯網+”為驅動,創新交通管理與服務工作機制、打破行業壁壘、縮短時空距離、構建“互聯網+”交通管理服務新模式已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
近五年來,我國機動車和駕駛人年均增長7.6%和9.7%,分別達到2.6億輛和3.1億人,由此產生的交通安全服務管理需求也快速增長。全國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平均每天辦理機動車牌證、駕駛證、交通違法、交通事故等各類業務約300萬筆,業務量年均增長超過10%。公安交通管理部門雖采取延長辦公時間、增設便民服務工作站、推行信件郵寄告知、網上服務、提高服務效率等措施,仍然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交通安全服務要方便快捷、實時動態、個性多樣的新需求,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交通安全服務管理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現有警力短時間無法大量增加的情況下,僅依靠延長辦公時間、增加服務站點等傳統手段,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交通安全服務管理日益尖銳的供需矛盾。二是告知服務不及時、不到位。由于需要告知信息量大,人員車輛流動變化,加之聯系方式多變,交管部門人手不足、手段不適應,告知不及時、不到位,群眾未能及時獲取相應信息并進行處理等問題日益凸顯。三是跨地繳納罰款、補換領牌證等成為困擾群眾的難題。由于機動車、駕駛人流動性強,群眾對異地繳納交通違法罰款、辦理補換領牌證等業務需求量越來越大。四是各地自建互聯網服務平臺未形成整體服務效應。目前,各地自建互聯網平臺數量不少,但網絡域名、服務號碼、標準、工作程序等不統一,信息未互聯互通,未統籌利用社會資源實現跨界融合,形成整體服務效應。
為切實解決上述問題,2013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提出了建設互聯網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設想(以下簡稱互聯網平臺)。經過反復調研論證,2013年年底,制定印發了互聯網平臺建設指導意見,并啟動了相關軟件研發。2014年,分別與中國郵政集團、中國電信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確定在寄遞服務、郵政網點業務辦理、手機短信發送、APP開發推廣應用、語音服務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2015年8月,制定印發了《互聯網交通管理業務工作規范(試行)》,為啟用互聯網平臺提供了制度保障。2015年7月,公安部正式發布了《關于推進互聯網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建設互聯網平臺,建立網頁、手機APP、短信、語音電話多種方式相結合,系統化、全覆蓋的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體系的工作目標。
《關于推進互聯網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的意見》描繪了搭建互聯網平臺的清晰藍圖,彰顯了鮮明的“互聯網+”時代特點。一是貫穿了便民利民的理念。無論是互聯網平臺的功能設計、工作流程設計,還是協調相關部門實現業務協同配合,都是為了提高效率、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方便群眾,實現“讓群眾少跑路,讓數據多跑路”的目標,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互聯網+交通管理創新”帶來的便捷服務。二是體現了改革創新精神。實施互聯網服務管理是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趨勢的一項重大改革創新,互聯網平臺建設創新了工作機制,實現服務流程再造,建立了適應“互聯網+”特點的全新工作新機制,在簡化辦事手續流程、破除跨省份跨區域限制、延伸服務、實現網上網下一體化服務等多方面體現交通管理服務改革和創新精神。三是堅持了頂層設計、開放共享原則。互聯網平臺建設按照統一的信息標準、組織開發全國統一的應用軟件,實現了業務流程、服務功能的規范性和信息互聯互通。全國統一互聯網服務域名,使用專用服務短號,打造統一的服務品牌,優化用戶體驗,樹立交警惠民服務新形象。同時,互聯網服務管理平臺還與財政、銀行、郵政、通信運營商、醫院、汽車銷售服務店、駕駛人培訓機構等相關部門單位實現了業務流和信息流的共享與協同,充分體現了開放共享的原則。
——在平臺建設謀劃上,堅持問題導向,以改革為動力,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創新機制,構建“互聯網+”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新格局,著力解決群眾辦牌辦證、繳納罰款、獲取信息不方便、成本高、負擔大等問題。
——在平臺建設思路上,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軟件、統一品牌、統一服務”的原則,使用全國統一的“12123”交通安全專用公益類服務短號,啟用“122.gov.cn”交警專用的互聯網域名,推廣“交管12123”手機APP,構建基于互聯網的系統化、全覆蓋的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體系,提供業務辦理、考試預約、辦牌辦證、網上繳款、寄遞交付等十大類130多項業務服務,緩解窗口壓力,簡化辦理流程,縮短業務辦理時空距離,方便群眾異地辦理,減少群眾來回奔波,減輕群眾負擔。
——在確定平臺建設原則上,遵循便民利民、機制創新、資源共享的基本原則,簡化手續,提高效率,依托互聯網提供信息服務,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建立適應“互聯網+”特點的交通安全服務管理工作新機制,實現網上網下一體化的便捷服務。通過統一全國互聯網域名和語音、短信服務號碼、信息標準、平臺軟件,實現互聯互通,打造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品牌。加強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建設,提升安全防護水平,依法保護個人隱私。
互聯網平臺在內容設計上主動融入“互聯網+”,全力打造交通管理服務升級版。
——建立部、省兩級平臺,提供全方位服務。目前,在內容設計上提供十大類131項服務。一是預約服務。圍繞駕駛人考試改革,實行互聯網駕駛人考試自主預約,公平合理安排考試。對接機動車檢驗機構,方便車主提前預約機動車檢驗時間,減少排隊等候。二是辦牌辦證服務。提供互聯網預選機動車號牌服務,確保號牌管理公開、公平、公正。提供補換領牌證服務,實現辦理、繳款、寄遞一體化。提供醫院提交身體條件證明、汽車銷售服務店辦理機動車臨時行駛號牌服務,減少群眾來回奔波。三是違法處理和罰款繳納。實行網上自主接受交通違法處理并繳納罰款,打破交通違法處理的時空限制。四是出行服務。提供路況、危險路段、道路施工等信息服務,方便群眾合理規劃出行時間、路線,緩解交通擁堵。五是信息查詢。提供個人機動車、駕駛證、交通違法等信息查詢,方便群眾及時、準確、動態掌握個人相關信息,及時進行處理。六是告知提示。主動推送機動車年檢、駕駛證審驗、交通違法記分等告知信息,提醒車主和駕駛人依法及時辦理。七是信息公開。公告、公布駕駛人培訓質量、考試計劃、機動車選號號段、強制報廢機動車、校車駕駛資格作廢等信息,依法推進信息公開,提高服務管理透明度。八是重點對象管理。為750多萬家客貨運企業、危化品運輸企業、校車管理等重點單位提供交通事故、交通違法等交通安全信息通報、抄告服務,提高交通安全源頭管理水平。九是交通安全宣傳。開展安全駕駛、惡劣天氣注意事項、重特大交通事故案例等警示教育服務。十是業務咨詢。提供辦牌辦證、交通違法處理、交通事故處理等業務辦事指南、咨詢互動服務,解答群眾辦事疑問。
——實現服務流程再造,構建網上網下綜合服務管理體系。以“互聯網+”為驅動,創新工作機制,打破行業壁壘,縮短時空距離,實現服務流程再造。一是方便用戶注冊。建立互聯網服務窗口,實現網上注冊和互聯網服務窗口實名認證兩種注冊方式,并將互聯網服務窗口延伸至基層所隊、考場、執法服務站、郵政服務點等場所,方便群眾就近辦理互聯網用戶注冊。二是簡化辦事手續。取消業務申請表等紙質材料,建立群眾網上提交申請信息,互聯網服務窗口網下審核材料、制作牌證、交付寄遞的全新工作機制。在補換領牌證時,無需提交居住(暫住)證,方便已遷離牌證注冊地群眾辦理業務。三是破除地域限制。打造單點登錄、全國貫通的服務體系,實現全國范圍的跨地域信息交換和網上服務漫游,由“服務跟著管轄屬地走”轉變為“服務跟著群眾走”。四是延伸服務。加強與中國郵政合作,協調各地財政、銀行等部門,實現業務辦理、網上繳款、寄遞交付的一體化服務。延伸服務至交通管理相關單位和場所,實現醫院網上提交駕駛人體檢證明、汽車銷售服務店辦理機動車臨時行駛號牌、駕駛人培訓機構辦理駕駛證申請、群眾預約機動車檢驗機構和檢驗時間等多元化、一站式便捷服務。
——提供多種方式,適應不同群體差別化服務需求。針對機動車駕駛人等用戶年齡、行為習慣、生活偏好、活動區域的差異,互聯網交通安全綜合服務平臺提供了網頁、手機APP、短信、語音等多渠道服務方式。網頁服務針對的服務群體主要是年輕網民。據統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6.49億,普及率達到47.9%,40歲以下年輕網民占78.1%,這種服務方式可覆蓋近半數服務對象。手機APP服務針對的服務群體主要是手機網民。據統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普及率41.1%。短信服務針對的服務群體主要是沒有手機上網經歷的手機用戶。語音服務等傳統服務方式,主要針對偏遠農村、山區沒有上網條件的用戶。這些服務方式針對不同的服務群體共同實現了對駕駛人、車主等服務對象的全覆蓋。
——統籌社會資源,實現一網辦理業務。協調中國電信等三大通信運營商,為實現全國范圍內、不同通信運營商手機用戶告知信息互聯推送和語音服務提供技術支撐。加強與中國郵政合作,為群眾提供辦牌辦證郵政寄遞服務,利用郵政網點代辦服務優勢,解決“最后一公里”瓶頸問題。協調各地財政、銀行等部門,建立網上繳款平臺,實現交通違法罰款、駕駛人考試費等網上繳納。通過互聯網把交通管理業務涉及的相關單位和場所關聯起來并延伸服務,實現醫院網上提交駕駛人體檢證明、汽車銷售服務店辦理機動車臨時行駛號牌、群眾預約機動車檢驗機構和檢驗時間等多元化、一站式便捷服務。
——統一服務管理品牌,優化用戶體驗。使用全國統一的“12123”交通安全專用公益類服務短號,啟用“122.gov. cn”交警專用的互聯網域名,建設和應用全國統一的互聯網平臺應用系統,推廣全國統一的“交管12123”手機APP,實現全國范圍的互聯互通,打造標準和風格一致、操作便捷、便于記憶的統一品牌,樹立惠民服務新形象。
——加強安全防護,保障用戶信息安全。落實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制定互聯網信息安全防護策略,建立互聯網平臺安全運行環境,防范網絡攻擊,保障群眾公平獲取駕駛人考試預約、機動車號牌選擇等服務的合法權益,保護公民個人隱私信息。規范互聯網平臺運行和使用管理,建立日常運行維護、安全監控工作機制,保障信息安全。
互聯網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作為深化公安改革、惠及民生的一項重要措施,在提升服務水平、提高管控能力、創新警務機制等方面意義重大,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傳統辦事思維、習慣做法、辦事流程。目前,各地依托互聯網平臺大力推行“預約服務”“自助服務”“掌上服務”等公共服務新模式,大力推行在線咨詢、網上支付、遠程辦證等網上服務新舉措,努力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已經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效果。按照公安部確定的建設應用目標,2016年上半年,互聯網平臺將完成網頁版系統的全國推廣應用;2016年,全面開展互聯網平臺“交管12123”手機應用和“12123”語音平臺建設應用,建成后將為上億人提供服務。截至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河南、廣東、海南、重慶、貴州、陜西、甘肅、青海等20省(區)121個城市已啟用互聯網平臺,其中北京、天津、內蒙古、山西、上海、福建、河南、海南、重慶、陜西等十省(區)完成全部支隊對外開通服務。累計注冊用戶已達292萬人,日均訪問量達184.9萬人次,累計提供業務預約、辦理等服務654.3萬人次,發送業務告知手機短信715萬條。
我們相信,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只要我們自覺運用互聯網思維,把握新形勢,搶抓新機遇,適應新常態,交通管理服務必將走上信息化發展的快車道,互聯網平臺將會催生更多的服務增長點和管理新常態,為人民群眾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道路交通環境。(作者簡介:張平,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科技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