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像一種懷舊的作秀”
從中學開始,我的一個夢想就是有朝一日擁有一處像樣的書房,環滁皆山也,四壁都是書柜,而且最好是澳門議事廳里面那種有樓梯的紅木造成的書柜,坐在其中,就有一種氣場,就讓人安靜,讓人有寫作的欲望。
在珠海這20多年,我的藏書雖然過萬,但一直沒有可以炫耀于人的書房,有朋友笑我老土,現在誰還藏書啊,一部電腦就可以收藏數以萬計的圖書。在許多年輕人看來,讀書其實就是看電腦。文人之間互送文本,也許有一天會變成互送U盤,因為電腦寫作的普及,許多作家連字都不大會寫了。
或許真的有那么一天,就像蒸汽機車從鐵軌上徹底消失一樣,書籍會從我們的圖書館消失,成為一種文物,讓后來的青年了解當年文明的一種載體。 共生主義,這是雜文家朱健國對于中國社會現狀的一種理解,是一種包容,一種和解。
我想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書本與電腦是可以共處甚至互補的。這就像季羨林研究的東西,其實已經非常過時,基本上沒有實用性,是小眾的小眾,但并不妨礙他仍然是大師。
因為提前到來的老花眼,我不得不把注意力轉移到電腦上,因為網絡里面有足夠的東西可供閱讀。當然還是繼續買書,卻有點像奢侈的女人買衣服,不在于穿,有時純粹是滿足自己的占有欲而已。
再一個,我現在是把書當藝術品,我十分喜歡那些裝幀精美的書籍,經常是因為一張好看的封面、舒服的用紙,就買來自己收藏,或者送給朋友。
李更
作家,供職于珠海特區報,曾出版《李更如是說》、《案頭文沫》等著作,在珠海籍作者中,是唯一堅持走圖書路線之人。

《一八六七年日記》
作者: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婭
譯者: 谷興亞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后,他妻子還活了三十七年——這是為了出版作家的文集、普及其文學遺產,為了保護作家的檔案資料、創建作家的博物館而不倦操勞的歲月。

《文明的遠歌》
作者: 熊召政
出版社: 長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文采斐然,對黃鶴樓、西湖、藍田等許多游客和讀者們觀賞、游歷或耳聞過的景致,生發出無盡歷史追思,也道出勝地所鮮為人知的歷史典故。

《聶紺弩雜文集》
作者: 聶紺弩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收錄作者生前親手編定的121題雜文,夏衍認為“魯迅以后雜文寫得最好的,當推紺弩為第一人”。

《梭羅集》
作者: 羅伯特·塞爾
譯者: 陳凱/等
梭羅的一生簡單而馥郁,孤獨而芬芳。他常常只是一個人,生平十分簡單而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