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薛珊 攝影|席湖 李建束
魚米之鄉 裝泥魚
編輯|薛珊 攝影|席湖 李建束


裝泥魚是斗門乾務鎮極富地方特色的一項傳統習俗,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虎山村村民黃元亨及其次子黃子常在帶領族人生產勞作的過程中發明了裝泥魚習俗,并傳授與鄰村的黃氏兄弟,成為他們主要的謀生技能,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裝泥魚以其獨特的勞作方式對當時漁業貿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泥魚,也叫花魚,因其顏色與泥土相近,村民們習慣把它叫做泥魚。
清同治十二年出版的《香山縣志》(本衙藏版)卷十四中記載:“彈流魚即田流魚,一名花魚,一名七星魚。色灰黑,長三四寸,身有花點,肉嫩,味清美,可作羹”。
由于泥魚經常在泥洞里出沒,很難徒手捕捉。村民們嘗試過抓泥魚、踩泥魚、整泥魚(“整”,粵方言,捉弄之意。即用一種頂部架空的網狀工具在灘涂上大面積捕撈)、叉泥魚(用魚叉來刺殺泥魚)等多種方法來捕捉泥魚,但總是收獲甚微。后來,村民們慢慢地摸索出了通過編織泥魚籠來進行捕捉的方法,那就是“裝泥魚”,這種方法在斗門區乾務鎮虎山村、荔山村、馬山村、網山村、大海環村和石狗村廣為流傳,并漸漸成為當地極富地方特色的一項傳統習俗。
裝泥魚技藝主要有制作魚籠、制作魚簍、制作泥板、捕捉泥魚四道主要程序,具有地域性、獨創性、實用性和性別差異性的特點。這一傳統習俗祖祖輩輩相傳至今,家喻戶曉。2011年5月23日,裝泥魚習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THE BEST W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