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華發中演大劇院提供
窈窕淑女成名60年后,依然風華絕代
圖文|華發中演大劇院提供
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改編自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的戲劇作品《皮格馬利翁》(Pygmalion,又譯作《賣花女》)。自1956年3月15日上演,便在百老匯連演了近10年,共2717場,成為上世紀50年代最膾炙人口的音樂劇?!榜厚皇缗边€成為一種現象。它不僅在紐約和世界各國都創造了新的票房紀錄,先后被譯成11種語言,唱片銷量高達500萬張,還被搬到世界很多國家的舞臺,在1964年又改編為電影,并且之后多次重新上演,被譽為“完美的音樂劇”。

凌亂的頭發,臟兮兮的臉蛋,完全跟“整潔”搭不上邊的衣服,再配上搞笑的表情——這是賣花女伊莉莎。
劇中的伊莉莎是一位賣鮮花的小女孩,她雖然衣服襤褸,但仍然開心地唱出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她的要求不高,只要一間遮風擋雨的小屋子,屋里有溫暖的火爐,有巧克力就會很滿足。這首歌詞淳樸美好,表達了生活在底層的賣花女心中單純美好的愿望,旋律清新優美,把天真活潑的少女氣息表達得恰如其分。
干凈整潔的的臉龐,美麗優雅的長裙,儀態端莊,走路都帶著仙氣——這是淑女伊莉莎。
“窈窕淑女和賣花女之間的區別,并不在于言談舉止,而在于怎么被人對待”全劇的點睛之句,永遠的女神奧黛麗·赫本飾演的電影版“賣花女”伊莉莎這樣自信地說。
皮格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相傳他性情非常孤僻,喜歡一人獨居,擅長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理想中的美女像。他天天與雕像依伴,把全部熱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美女雕像身上,美女雕像被他的愛和癡情所感動,從架子上走下來,變成了真人,皮格馬利翁娶了美女為妻。
愛德華時代的倫敦,音樂廳外眾人因避雨而暫時聚攏在一起。其間,因賣花女伊莉莎的一句貌似不禮貌的稱呼產生小小的爭執,并由此引出了本片的另外一位主人公語音學教授希金斯。一番喜劇式唇槍舌劍之后,教授做出了一個在他剛剛結識的好友——上校匹克文看來不可能完成的決定:要在三個月內,訓練這位發音丑陋,語言低俗的賣花女,并使其最終被上流社會所接受。
希金斯教授脾氣暴躁、毒舌、傲嬌倔強、一直各種嫌棄身邊的伊莉莎。即使內心知道伊莉莎是個美麗的女人,卻也從不好好贊美,而伊莉莎在心里卻已愛慕上希金斯教授。直到后來,她憤怒而悲傷地投奔另一個溫柔帥氣的男人弗雷迪的懷里,希金斯教授才后悔莫及。
是選擇愛自己的人,還是選擇自己愛的人?賣花女最終情歸何處?原著小說通過希金斯教授酸楚的口述,她和男二結婚的結局;而赫本電影版則是耐人尋味的開放式結局;那音樂劇版本的賣花女和教授會不會有情人終成眷屬呢?

窈窕淑女和賣花女之間的區別,并不在于言談舉止,而在于怎么被人對待。

音樂劇
演出時間:2016年5月12-13日20:00 、5月14日15:00/20:00(共四場)
演出地點: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官網:www.zhgt.com
該劇首演于Mark Hellinger劇院,后又先后移師Broadhurst劇院和Broadway劇院,在百老匯連演3000場,在當時是連演時間最久的百老匯音樂劇了,
至今風靡全球六十年。此后于1958年登上倫敦舞臺,同樣盛況空前,是現代音樂劇最早的豐碑,也是巨匠韋伯的音樂劇啟蒙。

電影
導演: 喬治·庫克
編劇: 艾倫·杰伊·勒納
主演: 奧黛麗·赫本 / 雷克斯·哈里森 / 斯坦利·霍洛威
制片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 1964-12-25
賣花女伊莉莎·杜利特爾,長得眉清目秀,但出身寒微。她每天到街頭叫賣鮮花,低俗的嗓音引起了語言學家希金斯教授的注意,便開始對伊莉莎嚴加訓練,讓她擁有貴婦人般的端莊言行。電影當年一共獲得13項奧斯卡提名8座小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