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 郝志勇 郭宇飛
《綠色食品 菜豆生產技術規程》解讀
● 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 郝志勇 郭宇飛

近年來,山西蔬菜產業發展迅速。菜豆作為大宗蔬菜品種,現全省設施面積已發展到1.3萬公頃,年產量37萬噸,在加快“菜籃子”工程和滿足市場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農產品質量安全首先是“產”出來, 但在具體生產中,普遍存在科技水平較低、技術規程不健全、安全意識淡薄等問題,一些菜農為片面追求產量和較大的經濟效益,超量使用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甚至國家禁限用的農藥品種也時有檢出,造成作物病蟲害抗性的增強,以及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環境的惡化,不僅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品質,降低了市場競爭力,而且嚴重威脅著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亟待從根本上予以解決。
綠色食品是指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相關產品。其基本要求:一是產品或產品原料產地必須符合相應的生態環境質量標準;二是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食品加工必須符合相應的生產操作規程;三是必須符合相關質量和衛生標準;四是外包裝必須符合國家食品標簽通用標準,同時要符合相關特定的包裝、裝潢和標簽規定。綠色食品作為我國政府主導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實行“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推行安全生產和安全消費的理念,促進人與自然、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推行標準化生產、投入品監管、關鍵點控制、安全性保障,在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公眾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目前,山西省綠色食品認證企業92家,綠色食品產品184個,涵蓋了糧油、蔬菜、雜糧、干鮮果、畜產品,及其深加工產品。產品及產品原料生產基地面積達9.3萬公頃。山西省農業自然條件十分適宜綠色菜豆的生產,然而卻一直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權威有效的綠色食品生產規程,所以制訂《綠色食品 菜豆生產技術規程》迫在眉睫。為此,根據山西省農業廳《關于下達2016年度山西省農業地方標準制定計劃的通知》(晉農質監發〔2016〕3號)的要求,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牽頭起草編制了山西省地方標準《綠色食品 菜豆生產技術規程》。
1.準確定位編制內容
2016年3月,接到標準編制任務后,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隨即成立了標準編制小組,廣泛征求和吸收了省質監局、省農科院、山西農業大學、省農業廳等專家意見,與有關市、縣農技人員和基地、企業一線生產技術人員合作,組織了各類調研、走訪、研討活動,深入學習研究了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NY/T 394《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NY/T 784《綠色食品 豆類蔬菜》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法律法規及生產技術規范。經過反復的意見征集、協商、修改和完善,結合綠色食品生產工作實際,最終確定從產地環境、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采收和生產記錄等方面進行編制。
2.精準把握現行標準
2016年4月,標準編制組查閱了國內外有關菜豆栽培方面的文獻資料,從標準框架結構、引用標準、文字表述、技術措施等全盤開始研討。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為全省綠色食品認證審核及管理部門,在綠色食品標準把握、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推廣應用方面獨具優勢。但同時,國家綠色標準及相關規范更新速度快、內容涵蓋多,標準編制組做了大量工作,以確保引用標準的科學性、準確性,并能切合山西實際。

專家評審

陽曲縣河村綠色食品蔬菜試驗示范基地
3.實地驗證編制效果
早在2013年,我們就與省農科院趙榮華、董晉明研究員在陽曲縣河村依托“山西旱作節水現代農業樣板基地關鍵技術集成示范”項目,重點研究開發以菜豆、甘藍、糯玉米、西葫蘆等綠色蔬菜食品生產技術,主要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摸查并確定當地主要蔬菜病蟲害發生類別、程度及防治用藥情況。從2016年3月份起深入對該區的蔬菜病蟲害進行了詳細調查。二是組織綠色防控技術培訓,編寫印發了蔬菜病蟲害培訓材料,組織廣大菜農進行了病蟲害識別和綠色防控技術培訓。將燈誘或性誘的害蟲制成標本,通過現場展示、講解,指導科學防治,提高了菜農對當地蔬菜病蟲害的認知和科學用藥的素質和水平。三是實施綜合預測預報,適期防治病蟲害。在病蟲害尚未發生或成害之前,采用物理方法,使用黑光燈、性誘劑等,在小菜蛾、菜青蟲和甜菜夜蛾的發生時期進行監測并及時通報,適期防治,做到方法科學、靶標準確、防治適期、用藥合理,減少了盲目增加防治次數和超劑量用藥的現象,降低了防治成本,且見效快、效果好。四是篩選出綠色防控藥劑,開展試驗示范。在明確用藥種類及方法的同時,從播種開始,及時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技術指導,開展了以甘藍、菜豆、西葫蘆為主的病蟲害防治試驗示范,防治面積達8公頃;優選了符合綠色防治的藥劑,并進行了多種藥劑的交叉病蟲害防效篩選;制定出相應的防治規程予以科學指導,較好地防治了病蟲害,達到了綠色、安全、環保的目的。該區菜豆等產品已順利取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為本標準的編制打下了良好基礎。
2016年4月~5月,標準編制組認真比對全省各市縣大氣、土壤、灌溉水等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檢測指標,參照山東、吉林、陜西等3個省及大同、忻州、晉中、太原、呂梁、長治等6個市的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整理和分析了山西省8家綠色蔬菜生產單位生產技術規程,深入大同、晉中、忻州、太原、呂梁等菜豆種植面積較大的市(縣)、農業園區進行菜豆生產現狀及技術需求調研,確定了編寫內容,并在大同、晉中、忻州、太原、呂梁等地園區安排了針對性的試驗。針對實際技術問題與晉中、太原兩市及陽曲縣、榆次區、清徐縣、柳林縣、定襄縣的蔬菜技術專家進行了多次座談,征求了省農業廳、省農科院及市、縣(區)蔬菜專家的意見,并對生產單位開展了問卷調查,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為本標準編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確定了標準的編寫大綱。

將誘殺到的大量害蟲進行分類供菜農識別與防治
4.確保按時保質完成
2016年6月上旬,標準編制組完成《綠色食品 菜豆生產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和編制說明初稿。
2016年6月中旬, 標準編制組將征求意見稿發送給省農科院、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中心、晉中市、太原市、呂梁市的各位蔬菜專家和相關實施單位征求意見。
2016年6月下旬,山西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組織召開了標準專家初審會議, 起草小組在吸納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將標準的征求意見稿修改成為送審討論稿。
2016年8月15日,山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召開了標準審查會議,起草小組在吸納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將標準的征求意見稿修改成為送審稿。
1.主要結構
在滿足標準編制的基本要求下,按照綠色食品的相關制度設計及要求,強化了全程質量控制和質量安全,重在投入品使用管理和質量追溯,主要從術語和定義、產地環境、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采收及生產記錄等方面進行了編制,可操作性強,對該項技術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標準分為前言、正文兩大部分。正文分為8章,第1章范圍,第2章規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術語和定義,第4章產地環境,第5章生產技術,第6章病蟲害防治,第7章采收,第8章生產記錄。
2.主要技術指標確定的依據及驗證方法
(1)栽培茬口
確定依據:根據山西省大同、忻州、晉中等市菜豆的生產實際情況確定相應栽培茬口。
驗證方法:從2014年開始,通過對我省南北不同區域的菜豆生產單位栽培技術及習慣的調查,先后在大同市鋤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陽曲縣旱豐農業專業合作社、晉中市老黑蔬菜專業合作社進行適應性試驗驗證。
(2)苗期管理
確定依據:在查閱山東、吉林、陜西等3個省綠色菜豆生產技術規程的基礎上,在大同、忻州、晉中、太原、呂梁、長治等6個市進行了苗期管理對比試驗,綜合分析判斷后確定苗期管理的生產技術。
驗證方法:通過對山西省菜豆生產單位苗期管理技術的綜合判定,選擇不同區域、不同氣候、不同土壤特性的生產單位,在大同市鋤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陽曲縣旱豐農業專業合作社、柳林縣凌志農業示范園區、長子縣方興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等生產單位進行對比試驗驗證。
(3)結莢期管理
確定依據:根據我省大同、忻州、晉中、太原、呂梁、運城等6個市菜豆的實際生產情況,進行了結莢期管理對比試驗后確定。
驗證方法:從2014年開始,通過對忻州、晉中、太原等3個市菜豆生產單位生產技術及習慣的調查,結合當地蔬菜管理習慣及生產通用做法,先后在清徐縣綠恒常蔬菜發展有限公司、陽曲縣旱豐農業專業合作社、晉中市老黑蔬菜專業合作社、定襄縣老兵瓜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對比試驗驗證。
(4)生物防治
根據山西省太原、呂梁綠色菜豆的生產實際情況,結合綠色食品要求生產過程中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的要求確定。
驗證方法:通過對NY/T 39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的深度解讀,按照維持農業生態系統平衡的綠色防治原則,先后在陽曲縣旱豐農業專業合作社、柳林縣凌志農業示范園區、長子縣方興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等3家綠色菜豆生產單位進行適應性試驗驗證,利用生物制劑枯草芽孢桿菌500~1 500倍液防治灰霉病,1.3%苦參堿1 500倍液防治斑潛蠅,與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的產品進行比對,產品檢測時無藥劑殘留。產品符合NY/T 393的要求,并通過綠色食品認證。
(5)化學防治
確定依據:在查閱GB/T 8321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NY/T 393 《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的基礎上,先后在忻州、晉中、太原、呂梁進行防治效果試驗,并結合當地蔬菜種植用藥習慣確定。
驗證方法:2014年開始,我們按照農藥品種和劑量,結合太原、晉中、呂梁等3個市當地農民蔬菜種植用藥習慣,先后對晉中老黑蔬菜專業合作社、陽曲縣旱豐農業專業合作社、柳林縣凌志農業示范園區、長子縣方興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等4家綠色菜豆生產單位進行病蟲防治試驗,在菜豆生產過程中使用對主要防治對象有效低風險農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等與使用高中等毒性、農藥殘留期長化學藥劑進行比對,不僅病蟲害防治效果更加明顯,產品檢測中對綠色食品禁用的農藥百菌清、樂果等藥劑含量進行檢測,結果均為未檢出,允許使用的農藥多菌靈指標限值為≤0.1,檢測結果為0.082。產品符合NY/T 393的要求,并通過綠色食品認證。
本標準嚴格遵循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在綠色菜豆生產方面的規定與要求,也借鑒了兄弟省的一些經驗,與現行的國標、行標及其它省市的地方標準相比較,本標準立足于山西省實際,更貼近山西省設施蔬菜實際生產及綠色認證要求,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對綠色食品蔬菜生產技術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本標準來源于生產實踐和產業發展需要,填補了山西省綠色食品菜豆生產技術標準的空白,對山西省綠色菜豆生產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規范作用,可有效解決生產中存在的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提升“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推動我省綠色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