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寧 祁登峰



飛天,一個美麗的名字,孕育智慧,昭示夢想。
幾千年前,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牛郎織女……一個個與飛天相關的古老神話,浸潤在中華民族的血脈,流傳至今。
兩百多年前,西方哲學家黑格爾凝望星空發出感慨: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二十年前,古老神話的故鄉,一群關注天空的人,因為這個美麗的名字匯聚在了一起。從此,北京西北郊外的稻田中拔地而起一座現代化的飛控大樓;從此,世界航天領域多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一一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作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測工程飛行控制任務的“神經中樞”,自1996年3月組建以來,北京中心以精確完美的飛控,實現了一次又一次永載中華民族史冊的壯麗飛行。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單個飛船運行到多個目標交會對接,從地月轉移到繞月探測,從環月飛行到落月巡視,從月地轉移到再入返回……茫茫太空,一次又一次刷新著中華民族嶄新的飛天高度;九天之上,一次又一次綻放出中國人追星攬月的夢想。
光耀蒼穹
這是永載中華民族史冊的一刻1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主研制的載人飛船神舟五號載著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直沖九霄。09時09分50秒,船箭分離,神舟五號飛船精確進入預定軌道。此刻,浩瀚太空中,第一次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那一刻,北京中心飛控大廳里掌聲雷動,一片歡呼!
為了這一刻,中華民族追夢千年,等待千年。
為了這一刻,北京中心從零起步,奮戰7年。
現任中心主任陳宏敏是中心成立以來歷次任務的親歷者、見證者。回憶起當年白手起家、戰天斗地的場景,陳主任依然歷歷在目、心潮澎湃。
1992年9月,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隨后,圍繞指揮控制中心的建設展開了長期論證。1995年12月,最終決定在原北京指揮所基礎上建設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此時,距離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發射的時間已不足4年了。
“1996年中心飛控大樓在北京西北郊外的稻田上破土動工時,我們沒有一臺現成用于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設備,沒有一行可用的軟件代碼,沒有一本完整的飛控方案。很多人包括一些領導擔憂地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可能會因北京中心建設的速度而推遲。”許多老同志都回憶說。
中心飛控人就這樣幾乎是在一張白紙上,一步步艱難地開始了把飛天夢想變為現實的努力。
一批批建設者進駐,一批批測控專家匯聚,一批批風華正茂的大學生來了。懷揣同樣的夢想,駐守同樣的地方,他們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無數回設備聯試、無數次方案討論……如同在煙波浩渺的大海中劈波斬浪、在荊棘遍地的山路上披荊斬棘。
經過3年多的艱苦努力,一個功能比較齊全、反應比較快捷、安全可靠性較高的現代化飛控中心初步建成。這是我國第一個也是世界第三個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視化測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實時定軌能力、高速數據處理能力和清晰圖像傳輸能力的現代化飛控中心。
1999年5月23日,俄羅斯宇航局局長高布契夫在來北京中心參觀時,連連贊嘆:“中國人真了不起,你們在短時間內創造出了奇跡!”
這一切,都為后來執行神舟系列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1999年至2008年,10年時間里,北京中心先后圓滿完成了神舟一號至神舟四號4次無人飛行、神舟五號至神舟七號3次載人飛行任務。從神舟一號的無人首飛到神舟五號的一人一天,從神舟六號的多人多天到神舟七號的航天員出艙,北京中心作為天地之間聯系的唯一紐帶,用精彩完美的表現一次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飛控人精準的控制能力。
宇宙無邊,探索無限。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高歌猛進,北京中心逐夢蒼穹的腳步越走越遠。
2011年11月3日01時28分,北京中心精確控制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在九天之上驚世一吻,標志著我國成為第三個完整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成功跨入空間建站時代的大門。
7個月后,神舟九grog3位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送入太空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交會對接。北京飛控中心在九天外的浩瀚太空,再一次將中國航天飛控技術推向新高度。
2013年6月,神舟十號搭載著3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再探天宮。15天載人飛行、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繞飛試驗,飛控復雜程度創下中國航天之最。北京中心以一系列精準的控制刷新了航天飛控領域的“中國精度”,開啟了我國航天應用性飛行的大門。
牽引神舟,領航嫦娥。
在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同時,中國人還將目光投向距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2004年春,我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決定實施“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
歷史再一次選擇了北京中心。
2007年11月7日08時34分,北京中心精確控制嫦娥一號進入環月飛行軌道,我國擁有了第一顆月球衛星,標志著中國航天邁進“深空時代”。
2010年,北京飛控中心牽引嫦娥二號衛星再次演繹高精度奔月繞月,并拍回高分辨率全月圖。完成這一使命后,北京中心控制嫦娥二號繼續向深空進發。在精確的控制下,2012年12月,嫦娥二號飛越距地球700萬公里的圖塔蒂斯小行星,獲取了清晰的光學成像數據。此后,北京中心引領嫦娥二號飛離至距地球1億公里的深空,創造了我國深空探測新紀錄。
時隔三年。2013年12月2日,長征三號乙火箭搭載著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升空,14日21時11分,北京飛控中心以完美精確的控制,引領嫦娥準確降落虹灣,玉兔號月球車順利登上月面,實現了我國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北京飛控中心又一次在太空鐫刻下中國飛控的新坐標。
2014年10月24日,隨著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成功發射,我國探月工程三期的序幕正式拉開。8天時間,北京飛控中心精測妙控,牽引飛行試驗器完成了繞月自由返回的征程,成功實現了我國航天器首次從月球軌道再入地球、以半彈道跳躍方式高速返回的任務目標,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第三個完成探月航天器回收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