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倩
?
探究職業勝任力與應用型文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
周 倩
【摘 要】本文主要從當前高校職業教學實踐現狀進行分析,并對應用型文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進行了研究,針對性地確定了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
【關鍵詞】職業勝任力 應用型文科 實踐教學體系
(作者單位:衡水學院)
(一)實踐教學體系的概述
實踐性教學體系是教學的主要形式,可以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對學科專業化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指導學生利用親自動手,發現并解決問題,給日后未來工作和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應用型文科實踐教學體系就是加工實踐引入到應用型文科專業的過程。教學體系是又若干個教學活動形成的主體,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途徑和教學管理等部分[1]。
(二)創新應用型文科專業實踐教學具有很大意義
第一,符合社會發展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對實踐性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若干文件中來看,很多單位在看重文憑的同時,更加注重畢業學生的實踐應用能量。教育部門實施的相關文件中也明確指出,必須加強實踐性人才培養,提高培養質量,實現教育模式轉變,建設創新性強國。第二,學校發展的需求。實踐教學是教學主體,可以實現教學方法、教學環節的優化,對高校實施教育改革具有很大意義。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的發展,學校不再將教學重點停留在理論知識的教育上,開始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育。人文社會學科實施實踐教學,應該借鑒機械、醫學和生物等教學方法[1],不斷提升教學效果。第三,教師發展需求。實施實踐教學可以增加學生職業適應力和競爭力。由于家庭教育方法缺失,導致很多學生在校內缺乏鍛煉,不能形成強大的抗壓能力和新形勢轉變能力。利用實踐教學可以強化理論知識,讓學生認識到自我知識的欠缺,優化能力和素質,有利于學生科學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
(一)職業勝任力視角的內涵
職業勝任力視角表示從事某項作業的人員優于一般工作者表現出來的個人潛能、深層次特征,這些潛能主要由形象、態度、價值觀、專業知識和技能等組成,是一種可以與其他工作者區分的優秀績效和普通績效個體特征。隨著勝任力的發展,已經被國際很多用人單位用作為選拔、考核、評估員工的指標。
(二)職業勝任力給創新實踐教學提供的全新視角
根據職業勝任力理論,可以將高校學生職業勝任力表述成未來就業中可以在崗位上體現的知識、技能、能力動機和個性等方面的特征[2]。相關人員從勝任力視角下,探索了本科勝任力模型,該模型主要由基本素質、核心素質和發展素質等組成[1]。應用型本科專業進行人才培養時,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有很強的職業勝任力,所以必須及時進行實踐行教學。
(一)制定合適的實踐教學目標
實踐教學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實踐性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由于應用型文科實踐教學和理科教學方式具有很大差異,所以制定目標時,應該從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方面制定目標,并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實現知識細化,讓實踐目標完成成為可能。
(二)創新教學內容
第一,體現出應用型文科教學的系統性特點。開展實踐活動時,應該將實踐活動和教學內容同等重視,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安排,制定出承前啟后的教學計劃,實現系統性、開放性、校內外結合進展。第二,教學內容必須層次分明。復合型是應用型文科的主要特點。進行實踐教學時,不但保證學生具有基礎理論修養,還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應用能力,實現學生價值判斷力、社會交往能力等的提升。第三,實踐教學必須具有創新。進行人才培養時,可以使用體驗式教學、案例分析教學和探究型教學等多種形式進行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創新能力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新教學方法
第一,構建校內實驗平臺。進行校內實踐教學時,主要利用實驗教學平臺的搭建,將先進技術和設備應用到教學中,完成計算機輔助教學,實現理論實踐結合教育,提升實踐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教案案例網絡教學平臺,幫助學生主動學習知識,解決個別學校實驗設備和教學條件不足等問題。第二,拓展校外實踐基地。實踐教學的最終進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與社會實現接觸。因此必須加強校外實踐場地構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促進實踐教學的進展。
本文主要對職業勝任力和應用型文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進行探究。首先分析了應用型文科專業實踐教學創新的必要性,然后對職業勝任力視角進行分析介紹,最后介紹了實施職業勝任力和應用型文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的方法,希望可以給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劉軍,闞茜.基于職業勝任力的應用型文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研究述評[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02).
[2]張兄武.高校文科本科專業應用性研究[J].蘇州大學,2014,(05).
基金項目:本文系應用型院校文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jg2014003,衡水學院教改項目。
作者簡介:周倩(1981-),女,漢族,河北衡水人,研究生,漢語言文學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