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 名
回到古代去買房
★文/佚名
長安居,大不易!多少人在北上廣淪為房奴,不管干得多辛苦,幾乎都是在為房地產商打工。許多人懷念起古代的田園生活,希望回到生活壓力沒那么大的古時候。不過,古時候買房就容易了嗎?
南北朝時候南宋有個大臣叫蔡廓,他在開封建了一處房子,經他哥哥按市場價估算,值50萬工。50萬工是什么水準呢?當時南朝近半居民,年收入不到3000工,也就是一家人不吃不喝,攢166年,可以買這樣一套房——當然這種房子也屬于豪宅了,普通人家也不會惦記這樣的房子。同時代洛陽的房價更高,達到上千萬工一套的標準——當然也是豪宅。
唐德宗時有個叫竇乂的,專門從事房地產買賣。他聽說當朝太尉李晟喜歡打馬球,于是斥資70萬工買下一塊地,又花30萬工把這塊地建成一片馬球場,送給了李晟,合一塊馬球場100萬工。唐盛時1000工相當于今天兩千多人民幣,也就是說買一塊馬球場要花兩百多萬人民幣。盛唐時期一個八九品官的月收入核算成今天的水準在一萬多人民幣左右,存個十幾年買個球場還是有能力的。買房當然也不在話下了。
唐中宗時期也算個盛世,敦煌居民沈都和賣房,合同上寫著每尺價值小麥兩碩五升,核算到今天價格,就是每平米1500多塊工。當時敦煌普通市民每月的收入一般都不超過兩石小麥,合今天300元左右。要想買套房,也得攢十幾年幾十年呢。同時期長安房子就更是天價了,白居易月薪一萬四千工,攢了十年,也沒能在長安買套房。
房子也有便宜的時候,唐僖宗乾寧四年,還是敦煌,二手房房價跌到了合現在的250元人民幣一平米,到唐昭宗天復二年,已經到了33元一平米的低價。不過別以為老百姓能賺什么便宜了,那個時候唐朝已進入戰亂年代,房價下跌,不過是因為世道不穩的緣故。盛唐時候,大將馬周在長安購買房基一畝,花銅工200萬;200多年后的后唐首都洛陽,“著店基地,每畝價工七千”,房價下降了將近300倍,也是與社會穩定程度相關。房子是便宜了,你也得敢買??!
史上房價最貴的時代是宋朝,最貴的地點當然是國際化大都市開封。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大將軍田欽祚在開封買房,花了銅工5000貫(一貫約等于1000文)。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割做福建的軍閥陳洪進歸降宋朝,宋太宗為了獎勵他,分別給他的幾個兒子各買了一所房子,每所房子花費銅工10000貫。北宋后期房價水漲船高,宋徽宗政和七年,淮南轉運使張根說:“一第無慮數十萬緡,稍增雄麗,非百萬不可?!碧K東坡的弟弟蘇轍晚年在開封買過一所普通住宅,花了9400貫。那當時的人掙多少呢?宋徽宗時朝廷雇人抄寫書籍,每人每月能掙3500文,也就3貫多一點,這已經屬于當時工薪族里的高薪。而拿這樣的高薪,想在開封買套房,不吃不喝也得攢二百多年。怪不得像蘇東坡、歐陽修等這樣的人,都沒在開封買過房,一直以租房為生。
明朝的房價就便宜多了,萬歷年間,北京有個太監賣掉了自己的住宅,門面七間,到底五進(五排),得銀1300兩。這套房就按一千平米估算,每平米不到1.5兩銀子。萬歷年間一兩銀子約合現在66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這套房合1000塊工一平米。明朝打工族工工一般是一年八兩銀子,打個幾年工,買這種大房子當然不行,但買個普通住宅還是沒問題的。這是首都,地方縣市就更便宜了,《金瓶梅》寫的雖然是宋朝的事,但依做的是明朝的現實,里面寫西門慶買了一處房產,“門面二間,到底四層”,總共120兩,合8萬元人民幣。而西門慶家的伙計,每月收入就有2兩銀子,一年24兩,只要干個五六年,就可以住跟主人一樣的大房子了。真是幸福的年代啊,要穿越,就回此時吧。
清朝剛進京的時候,八旗人沒房住,順治皇帝要求北京城內的漢族百姓一律搬出城去,自行解決住房問題,約等于強拆。拆遷補償是多少呢?“戶工二部詳察房屋間數,每間給銀4兩”。而當時房價大約多少呢?同時出臺的屋價則例規定,頭等房每間價格120兩,二等100兩,依次遞減,五等房每間也要40兩,而最差的末等房也要20兩,四年后又改提為末等房每間30兩。補償這么低,還把人從黃金地段轟到城鄉結合部,難怪會激出群體事件,最后又是靠強逼又是給免稅,折騰了一年多才把人都弄出去。
康熙年間旗人就開始賣房了,有個叫李成茂的旗人,賣了一套“門面房叁間、壹過道到底,共計肆拾貳間,坐落正陽門外中城中東坊頭鋪”的房子,定價是4400整?!都t樓夢》里劉姥姥看撞賈府一道道蟹菜價值24兩銀子,感慨說夠小戶人家過一年了,也就是說,4400兩銀子小戶人家得攢180多年。不過這是首都,也是盛世,非首都、非盛世的房價就沒有這么多了。湖北媒體報道,武昌區某人收藏的一個地契顯示,光緒三年的一起房地產交易,一套“占地長五丈二尺、寬三丈二尺,計有三間正屋、一個套房、一個天井、兩個廂房”,占地面積約175平方米,位于武昌城中心的宅院,當時的交易價格為白銀50兩。50兩,小戶人家攢個兩三年,也就夠了。
(摘自《時拾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