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宋金虎
苕
文_宋金虎

武漢方言中的“苕”,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可褒可貶。要注意慎用這個字,不要輕易用它組詞。
苕,即紅薯,是一種藤蔓匍匐于地的農作物的地下塊根,是一種可食植物。它雖香甜可口,可蒸可炸,可煮可烤,讓人們變著法子吃,但由于它形狀怪異,上凸下凹,粗細不勻,不甚好看,所以盡管可口,卻少有入正席佳肴的機會,只是由于它的獨特,人們似乎又離不開它。
武漢話中的“苕”,大多數情況下是指傻、哈、呆、癡,某些時候,它又帶少許的褒獎成份,喻指憨厚老實、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盡管這評價不甚雅觀,不太中聽,可畢竟它還是贊揚。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說父母對人講“我家苕伢”如何如何,其實這是自謙和自豪,這“苕伢”是一點不“苕”,是個老實人,講老實話,干老實事,誠信、實在,能打交道,是個好苗子,可以重點栽培。不光是父母對孩子可以用“苕”之稱贊譽自己的孩子,夫妻之間、親朋好友之間,都可用“苕”之稱呼,“苕”之褒意,相互戲謔調侃,相互領會各自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相互一笑置之。
但如果用“苕”來埋汰人,那對方就會變得怒不可遏。家人可以對自己數落“真苕”,因為這其中凝聚的是呵護之愛,是寄以厚望的無限希翼,即使數落的不對,自己都可以不去與家人斤斤計較,因為他們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是好的、善意的、積極的。要是外人用“苕”貶自己、損自己,那可是千萬不能接受的,雙方是要發生矛盾的。
武漢的“絕罵”,長得俊俏卻無“頭腦”的是“體面苕”;辦事固守原則,不通“世故”則是“鐵心苕”;如果跟某人走得“太近”叫“哈巴苕”;還有“苕種”、“苕事”、“苕人”、“洋苕”等,不勝枚舉。凡“苕”之出口,就會被當作“罵人”,就會引發一場“舌戰”,甚至會引發對抗或沖突,以致釀成慘劇和悲劇。
也就是說,武漢方言中的“苕”,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可褒可貶。要注意慎用這個字,不要輕易用它組詞。一般情況下,所掌握的原則是:其意是褒是貶,要看是誰說,在什么場合說,聽的是什么人,什么樣的心情聽。應該講,除了智力低下的殘疾人會犯“傻、哈、呆、癡”等“苕”狀外,正常人都不會是“苕人”。
但有些所謂的“苕事”是可以做的,如不計名利,工作踏實、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有些事,人們又是不能“犯苕”的,如害人一方、貪贓枉法、不學無術等。當然,苕之本身,在食品業還是大有作為的,甚至還可以作輕化原料,就讓我們把“苕貨”業做大做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