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秉志
健全完善規制食藥犯罪的刑事法律體系
文/趙秉志

專家介紹:
趙秉志,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暨法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國際刑法學協會副主席暨中國分會主席。
近年來,食藥犯罪步入依法深入治理的“新常態”,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上呈現出穩定向好的局面。但同時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食品藥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尤其是新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媒體曝光、監管部門查獲的一系列食品藥品違法犯罪案件,使我們注意到犯罪形勢變化給刑事法治建設帶來的新挑戰。如何提高刑法規范在犯罪治理上的科學性,確保犯罪行為得到及時懲治,充分發揮刑事法律在嚴厲打擊食品藥品犯罪、構筑食藥安全堅固防線方面的積極作用,成為我們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我認為,應當進一步健全完善規制食藥犯罪的刑事法律體系,努力破解食藥監管部門、公安司法機關在打擊食藥犯罪工作中面臨的難題,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食藥犯罪的科學有效治理。
在現代社會,刑法是其他部門法尤其是行政法的制裁力量和有力保障。在食品藥品安全領域,食品安全法、藥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規是否能夠得到切實貫徹實施,刑法是不可或缺的堅實后盾。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刑法規范之時,既要考慮不同法律規范之間的協調性,同時要兼顧立法的科學性。“法貴必行,慎在深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良好的法律得到嚴格執行。
“法立,有犯而必施。”確保每一起食品藥品犯罪案件都能夠及時偵辦并科處刑罰,無疑是犯罪治理的最理想狀態。然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以及該領域犯罪行為認定的特殊性,決定了僅僅依靠刑事法律規范是難以及時有效地懲治犯罪行為的。本人提出以下兩條建議:一是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二是完善行政檢驗(測)制度,逐步推進檢驗(測)司法化。由于食品藥品的專業性特征,對假劣藥、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和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具體認定具有相當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需要專業的檢驗鑒定機構進行認定,為此,我建議借鑒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制度,將食品藥品行政檢驗、檢測納入司法鑒定統一管理,解決食品藥品案件中諸如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非食品原料的性質,確定涉食藥案件相關損害的性質、范圍和程度,評定因果關系等專門性問題。
作為一項宏大的社會工程,食藥安全問題亟須國家機關、科研院所、行業組織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在世界業已進入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互聯網時代,如何科學有效治理食藥犯罪,提高信息時代食藥犯罪法治化應對的能力和水平,是食藥監管部門、公安司法機關、刑事法學界乃至全社會都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破解這一時代課題,需要凝聚各方智慧和共識, 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共謀依法治理和妥善應對的良策,從而實現對食藥犯罪的社會共治,為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和構筑食藥安全的鋼鐵防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