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行政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運用
文/李玉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為了克服刑事訴訟中重新搜集證據的困難,實現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之間的有效銜接,提高訴訟效率,有效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新刑訴法增加了行政證據在刑事訴訟中運用的相關規定。《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搜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然而對本條文內容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以下進行具體分析。
一、從立法目的理解“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可以作為證據使用”是指行政證據可以在刑事訴訟中直接作為證據使用,而無需重新搜集和轉化。但指證據具有證據能力而非證明力。行政證據可以在刑事訴訟中用作證據使用,是明確了行政證據具有進入刑事訴訟的證據資格。但行政證據是否可以作為定案的依據,還需要在法庭質證的基礎上由人民法院依據相關法律進行審查和判斷。
二、可以作為證據使用的證據種類范圍
可以在刑事訴訟中直接作為證據使用的行政證據應當限于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實物證據。勘驗、檢查筆錄和鑒定意見一般情況下不可以直接使用,需要偵查人員重新搜集。但確實無法重新鑒定、搜集,如需要進行司法鑒定的送檢材料已經無法取得或滅失,需要勘驗、檢查的現場、物品、人身已經遭到破壞或無法恢復到違法行為發生時的狀態等情況,并且相關證據材料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的,經過嚴格的審查后,行政執法過程中取得的這兩類證據可以直接使用。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以及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則必須在刑事訴訟中由偵查人員重新搜集。
三、行政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使用遵循有利于被告人原則,即對行政證據的理解以及審查判斷的過程中,如果存在疑問或者不能認定的情況,應遵循有利于被告人原則,做出對被告人有利的決定。
四、規范行政執法取證
行政機關應當樹立規范執法的理念,規范行政執法中的取證行為,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搜集案件的證據材料,同時加強與司法機關的協調聯系,更好地貫徹法律,使行政證據在刑事訴訟中有效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