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鋼
巴西聯邦警察及其地鐵反劫持行動機制
文/李鋼

巴西聯邦共和國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國土總面積854.74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總人口2.01億,與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十國接壤。巴西共分為26個州和一個聯邦區(巴西利亞聯邦區),州下設市。歷史上巴西曾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宣布獨立。
巴西聯邦警察(簡稱DPF或PF)成立于1944年3月28日,屬政府機構、民事警察范疇,總部位于首都巴西利亞SAS夸德拉6號。DPF是巴西完全獨立的聯邦執法單位,與另外兩支警察隊伍(即公路警察和鐵路警察)一起構成巴西三大聯邦警力。從1944年組建至1967年,DPF一直被稱作“聯邦公安部隊”,后來改稱“聯邦警察”,隸屬聯邦司法部管轄。
職責使命
根據巴西聯邦憲法第144條的授權,DPF主要擔負調查政治和社會秩序犯罪,或針對聯邦政府、機構及公司的財物犯罪;預防和打擊販毒;邊境巡邏和管控、機場安全警衛和海上治安以及打擊聯邦和各州犯罪活動的任務。
作為聯邦政府執法機構,DPF還被賦予以下多重職責:1.防范和打擊恐怖主義;2.保衛來訪的外國政要和國際組織領導人;3.調查網絡犯罪;4.在巴西境內履行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職責;5.預防和打擊針對巴西人的犯罪;6.預防和打擊貪污腐敗犯罪;7.打擊有組織犯罪活動;8.規范和管理平民買賣、運輸和擁有武器彈藥;9.打擊環境犯罪;10.管理國家犯罪基因數據庫和“證人保護項目”;11.打擊針對人權和民權的犯罪;12.調查和打擊洗錢犯罪;13.需要時為其他執法單位提供幫助。

巴西聯邦警察
發展簡史
1944年3月,巴西政府將舊首都里約熱內盧即聯邦行政區警察改編為聯邦公安部隊(DFSP),目的是建立一支可以在全國執法的警察隊伍。不過,初期DFSP除了履行海上警察的職責外,其活動范圍還是局限在里約熱內盧。
1946年上半年,DFSP的任務開始向全國擴展,特別是在某些案件的處理上,如打擊非法毒品買賣和針對公信度的犯罪活動。
20世紀60年代,隨著聯邦政府遷都巴西利亞,DFSP自身業務也擴大至瓜納巴拉州,并與另外一支名為“巴西利亞特別警衛隊”(GEB)的地方安全機構合并,人員也隨之增加。不久,DFSP仿照英國、美國(尤其是FBI)和加拿大等國的警察力量模式進行了改組,并完善了其結構,此時將其執法范圍擴大到巴西全境。1967年2月25日,巴西根據新憲法將DFSP更名為Departamento de Policia Federal,即DPF(聯邦警察)。作為聯邦執法機構,DPF力圖按美國FBI的模式和效果將自己打造成頗具影響力的警察隊伍。因此,到了1996年,所有DPF入職時都要求學士學位。
組織結構
DPF在全國范圍內執行任務,其組織結構與州民事警察類似,但是DPF下設行政機關,負責全國執法事務的規劃、協調、統一領導以及任務分配,并通過正式渠道與其他政府機構進行日常合作。
申請加入DPF的候選人不必有從警經歷,但必須擁有學士以上學位,警監以上級別的警官要有法學學位;申請從事法醫工作的候選人要有專業背景和相關學歷,如土木工程、獸醫、財會和化學等領域證書。每年報考聯邦警察的人員非常多,且職位越高,報考人員比例越高。
DPF實行總局長負責制,在巴西全境設有27個州級警察局(26個州府城市警察局和一個聯邦區警察局)、95個市級警察局、12個海上(或河流)派出所和兩個內河水道派出所以及12個邊防檢查站。此外,DPF還擁有幾支特殊警力。
聯邦警察戰術行動突擊隊(COT)于1987年組建,隸屬DPF總局,歸DPF總局長直接指揮,隊部設在首都巴西利亞占地面積四萬平方米的Police Sector South。目前,這支精英警隊擔負多重艱巨任務,主要是在巴西全境范圍內應對恐怖襲擊以及支援巴西聯邦警察執法行動。COT多次執行高危任務,如緝毒、參與處置群體事件、保護要人、打擊犯罪集團、管控邊境和移民、警衛機場以及武裝押解高危罪犯。

防暴警察

COT在行動
申請加入COT的候選人必須來自聯邦警察。一旦入選,所有人員要到國家警察學院學習戰術和體能培訓課程,還要接受國內外特種部隊技、戰術培訓,與巴西特種部隊(如里約熱內盧軍事警察特戰大隊)和美國、法國及德國(GSG-9)等國特種部隊聯合訓練。
COT擁有很好的武器裝備,主要有德國黑克勒和科赫公司生產的HK417自動步槍,德國Blaser公司生產的R93系列戰術型槍械,如R93戰術型狙擊步槍、SP89 運動手槍和R93狙擊步槍。
DPF建有水警支隊(NEPOM),在巴西12個港口城市派駐警力以應對高發犯罪案件,同時也擔負亞馬遜河流域和巴西邊境(特別是地處巴西-巴拉圭邊境的伊泰普湖)的巡邏任務。NEPOM擁有最先進的裝備,符合ISPS(國際船舶和港口設施安全法)標準,在各大港口及周邊開展執法行動。NEPOM在巴西海軍接受特種訓練,以勝任相關工作。
DPF還有一個專門負責空中支援、輸送警力的飛行支隊(CAOP)。CAOP組建于1986年,時稱空中行動協調辦公室,初衷是在滿足快速空中機動的需要、不依賴武裝部隊的前提下為聯邦警察行動提供支援。1995年,該單位裝備了三架直升機(兩架Bell-412型直升機和一架HB-350型松鼠直升機);1996年其更名為航空行動隊;1999年該航空隊領受上述任務,到2001年正式更名為飛行支隊。2011年該支隊又裝備了兩架Bell-412型直升機和一架塞斯納公司生產的大篷車208B型直升機。該支隊下轄兩個飛行中隊,分為固定翼飛機飛行中隊和旋翼飛機飛行中隊。

德國黑克勒和科赫公司生產的HK417自動步槍
在重要場合或發生重大事件時,為保證順利解除危機,DPF要求特警必須快速反應,其中就包括地鐵劫持事件。危機特點包括:一、不可預知性。即使針對大多數情況都制訂了相關的應急計劃,但是仍然會出現意料之外的突發狀況。二、時間緊迫性。這些危機事件持續時間可能是幾分鐘、幾小時、數天,甚至幾個月(例如發生在秘魯首都利馬的日本大使館人質劫持事件就持續了126天),有的危機事件事發突然,戰機稍縱即逝。三、生命安全威脅。此類危機事件會對人員生命安全構成威脅。
指揮協同
根據有關規定,巴西境內發生地鐵劫持事件主要由聯邦警察戰術行動突擊隊即COT負責處置。指揮官根據現場情況,確定、獲取進而利用人力、后勤保障等可利用資源,預判事態發展,防止并解決危機。DPF的管理模式是,從事件發生到結束,整個行動過程由同一領導層指揮,但具體指揮官允許更換。每個指揮官在做出決策之前都要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行動是否必要?是不是必須要這么做?冒險是否必要?行動計劃是否可取?是否遵循法律依據,是否符合道德標準或倫理準則?
處理危機的目標有兩個。首先是生命安全,所有參與作戰人員必須把人質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事后可以通過法律程序解決問題,生命安全是制定決策的標準;處理危機事件的另一個目標是維護法治秩序,但是仍然要將人質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領導職能包括成立最高指揮機構
(決策小組、危機處理小組、戰術小組、談判小組和支援小組);啟動地鐵安全機制;決策小組迅速制定行動標準,并傳達給戰術小組;將戰術小組設在適當位置,以便于制訂緊急突擊計劃,并提供爬梯、膠帶及車輛等裝備;利用相似的地鐵供戰術小組開展模擬演練;為戰術小組提供情報;為順利接近隔離區制訂控制方案并授權突擊;制訂作戰流程;進行任務評估。
分階段管理與處置事件。一是在正面對抗前,組織日常訓練,制訂行動標準,這些工作必須在事件發生前實施,因為在短時間內是無法訓練出一個行動小組的。事件發生前做好后勤保障,戰術指導、模擬操練、購置設備、選拔精銳人員、訓練、預判與防范,制定對抗措施,擬定作戰計劃。二是快速反應。首先是封鎖現場,防止恐怖分子轉移或事態發展,安排談判專家與恐怖分子進行談判,協同相關單位,明確角色、任務及優先順序,必要時采取行動。三是制訂詳細計劃,其中包括現場情況分析、情報搜集、現場封控和完善突擊計劃,并隨時依據具體情況做出調整;做好后勤保障;對周邊可接近的通道實施封控,根據事態發展及時調整策略。四是處置危機。首先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并對相關程序做好模擬演練,例如設定盤查點,疏散人質;然后是使用致命武器,武力清除威脅,控制關鍵部位,疏散被劫持人質,救護傷員;最后是部隊撤離:集合參戰人員對事件處置做出評估,撤回所有作戰裝備,向警方和媒體通報情況,裁撤指揮部。
現場封控
眾所周知,地鐵不同于其他交通工具,通常在地下運行。其特點多樣,構造復雜,組成部分沉重,各車廂相對獨立,加之配有電容組,可在斷電狀態下維持五分鐘供電,給控制地鐵帶來極大困難。地鐵通過輸電軌進行供電,駕駛員無法完全操控地鐵。在地鐵系統有一個緊急停車預案,地鐵安全人員可以通過無線通訊系統呼叫控制指揮中心,啟動緊急停車預案。但如果恐怖分子占領了控制指揮中心,就無法執行緊急停車預案;如果列車處于靜止狀態(事態得到控制),有兩種方法可以防止地鐵重新開動。第一種是采取緊急停車方案;第二種為切斷電力供應。在這種緊急狀態下,必須協調電力公司做好配合工作,切斷特定變電所供電。如果電力公司沒有及時做出反應,可以采取破壞輸電軌的方法切斷電源。由此,地鐵自身攜帶的電容組就只能支撐地鐵再運行五分鐘。
如果列車仍處于運行狀態(事態未得到控制),為防地鐵停止運行,可以采取同樣的應對方法。如果電源被切斷,必須格外謹慎,因為地鐵自身配備電容組可支撐列車繼續行駛五分鐘,很難準確判斷地鐵停靠的位置。事發現場發生變化會使事態升級,也給作戰人員采取行動帶來更多阻礙。

聯邦警察警徽和標配手槍

德國Blaser公司生產的R93狙擊步槍

巴西警察
現場偵查
為了搜集有效情報以便隨時準備突擊,COT通過各種方式與相關單位合作開展現場偵查行動。
COT偵查組(狙擊手和作戰隊員攜遠程攝像機、夜視鏡、熱成像裝置)利用與恐怖分子談判時機潛入車內;如果有可能暗中接近被劫持地鐵,要配備竊聽器、監視器及無人機等裝備盡可能詳盡地獲取現場情況,及時反饋給指揮所。
突擊戰法
指揮官首先應派出一支緊急突擊分隊到達事發現場,同時還要明確行動標準,即使突擊分隊沒有接到上級命令,也能在必要時立即采取突擊行動。緊急突擊分隊到達指定位置(突擊前隱蔽點)等候上級命令。這個隱蔽點選定在恐怖分子的視野及射擊范圍之外,有利于突擊隊員檢查和調整所攜帶的裝備,如槍支、彈藥、爬梯和工具箱等。
當緊急突擊分隊在等候命令時,談判小組試圖與劫持分子談判。當然,很多重大事件從一開始就是沒有商量余地的。在這種情況下,談判人員一旦意識到無法與恐怖分子繼續協商,就要立即向指揮官報告,指揮官隨后派出事先在突擊前隱蔽點待命的突擊小組以及支援小組到達最終突擊位置準備發起攻擊。
鑒于突擊分隊很難輕易接近被劫持地鐵,突擊前隱蔽點與最終的突擊位置應設在同一個地點。如果有可能隱蔽接近地鐵,那么就要將地鐵入口確定為突擊發起位置。如果狙擊手能夠準確識別出恐怖分子,突擊分隊便迅速展開突擊行動。
突擊分隊分為封控組、車頭警戒組、車尾警戒組、車身兩側警戒組和突入組。突入組的主要任務是破拆門窗、占領座椅等有利位置,控制車廂和人員。
迫使地鐵停止運行或者防止地鐵重新開動(如果地鐵已經停下)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而對于現代化的地鐵,這項任務主要取決于地鐵控制指揮中心及地鐵特殊結構這兩個因素。這項任務完成的好壞關系到作戰部隊能否控制局面及封鎖現場。
地鐵兩側及車頭部位的警戒小組必須在突擊分隊行動之前快速到達指定位置。
恐怖分子會利用窗簾或報紙等遮蓋物遮住車窗,阻礙狙擊手和突擊分隊的行動。即使偵查小組使用熱成像儀,所獲取的關于恐怖分子與人質的情報也不完全可靠。作戰隊員在接近以及到達指定區域后,需要使用盾牌,因為突擊行動中隨時有可能與恐怖分子交火,尤其是在警戒小組接近被劫地鐵的過程中。如果地鐵沒有停靠在站臺位置,突擊分隊還要利用爬梯靠近破拆點并突入地鐵。
突入組必須在警戒組的掩護下首先開始破拆行動,但是破拆通常無法迅速完成,尤其是在車窗被報紙等遮蔽物所遮蓋的情況下,破拆方法應根據被劫車廂所處位置而定。破拆常用的工具分為手工操作工具(大錘、撞錘和撬棍)、技術操作工具(對應的地鐵車門鑰匙)、熱能設備(“布洛克”破拆工具包和液壓破門器)和爆破物。
如果地鐵停留在站臺,突擊隊員將在與地鐵同等高度的站臺上接近現場。如果地鐵停留在其他位置,那么突擊隊員則處于地鐵下方,行動中就需要利用爬梯。破拆成功后,其他突擊隊員要迅速展開行動。突入組作為最先進入車內的小組,必須指派隊員站立在座椅位置持槍警戒以確保車內安全。清理現場時,突擊隊員要隨時更換位置以保持最佳的射擊角度,可視現場需要確定是否使用盾牌。清場工作完成后,應迅速設立一個盤查點,仔細盤查可疑人員,決定哪些人可以釋放,哪些人需要拘留。突入組確定可疑爆炸物的位置之后,由專業的排爆小組負責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