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建輝
樹立執法公信必須厘清警權與民權的關系
文/徐建輝

徐建輝
曾經扛槍,而今執筆,情懷為文,初心不改。不作無病呻吟、不發無謂之論,喜歡直抒胸臆,深惡所有形式的人事爭執,追逐旅行網絡等一切自由寬松的事物。
近年來,有關警察執法管理的社會關注事件逐漸增多,這一方面說明人民群眾法治觀念在逐漸增強,保障自身權益的訴求日益強烈,對執法部門公開公正、規范執法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前我國法治建設進程的加速推進、社會監督作用的不斷加強和輿論傳播環境的開放格局。
但是,在這些事件中出現的一些嚴重偏離法治、客觀立場,完全脫離執法過程的法律原則和特殊情境,混淆法治與人情、公理與私情的概念界限,顛倒執法與違法、正義與邪惡的是非判斷,將維護警察職權和權威與保護公民人權、社會公平正義割裂和對立起來的言論傾向和觀點誤區,導致人們對警察嚴格執法的正當性、必要性和合理性產生了懷疑和誤解,因此給警察執法權威和公信力造成了不可忽視的沖擊和影響,需要引起特別注意和清醒認識。
事實上,規范的警察職權與合法的公民權利并不相悖,相反,二者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首先,人民警察的所有職權全部來自于國家和人民,源自于法律法規的明確授予。警察職權不是一種隨意而為的私權,它體現國家意志、貫徹法律精神、接受法律約束,人民性、法定性、公權性和限制性是其根本屬性。其次,警察依法順利行使職權,是捍衛法律尊嚴、社會公序和公民權利的重要保證。人民警察為人民,服務人民是根本宗旨,保護人民是根本職能,而確保警察能夠充分行使職權則是踐行宗旨、遂行職能的基本保障。再次,賦予并保障警察一定的強制權力和強力手段,是維護人民合法權利不受非法侵犯的必然要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警察權作為一種保安權力,其通過對個人行為的約束和控制來營造市民社會的穩定和外部秩序。”只有懲惡才能揚善,警察的權力必須要有“牙齒”和剛性。最后,承擔配合警察執法檢查的法定義務是兌現公民人身和財產等權利的必要條件。人民警察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人民警察依法執行職務,公民和組織應當給予支持和協助。”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如果人人都不配合警察執法管控,那么警察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就無法落實,人們的合法權利也就失去了保障。
可見,警察嚴格依法履職盡責,乃法治之需、人民之利。維護警察的正當執法權力和社會公信力,就是維護人民群眾自身的安全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深水區和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風險多發。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戰斗在打擊違法犯罪和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線,處在社會矛盾沖突的最前沿,難免時常置身社會輿論聚焦的風口浪尖。在這種形勢下,要更加有效地維護警察執法權威、樹立警察執法的社會公信力,一方面需要公安機關深入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建立完善嚴格規范高效的執法權力運行機制,強化內部執法培訓、監督和問責,不斷提升民警規范執法水平和能力,打造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公正執法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則要加速推進社會法治建設,大力傳播法治理念、弘揚法治文化,特別是在處理涉警輿情事件時,既要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做到公開透明、客觀公正,更要旗幟鮮明地堅持法治立場和法律原則,既能堅定不移地保護群眾合法權益,也應理直氣壯地維護警察應有的執法地位,尤其要向全社會澄清警權和民權的正確關系等關鍵法治認知,引導人們習慣用法治目光審視執法行為,用法治觀點透視熱點問題,著力構建法治、理性、客觀、公正的執法監督良性輿論環境,切實樹立和維護警察執法的權威與公信,促使形成警察嚴格規范執法、群眾知法守法遵法,實現警權民利的互哺雙贏,進而推動依法治國進程不斷向前。